朱鋒
從佩洛西竄訪臺灣到G7涉臺聲明,近期臺灣問題再度成為外交碰撞的焦點話題。面對美國和西方部分國家在臺灣問題上持續的拱火行為,中國外交部發出了強烈抗議并作出了嚴正交涉。目前,涉臺軍演仍在進行中。中國政府和人民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決心絕不會動搖。臺灣問題為什么會再度陷入危機?根本原因就是美國政治精英近年來不斷試圖掏,空“一中政策”,虛化美國在兩岸關系上已有的政治承諾。
1972年2月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與毛主席和周總理舉行會談,打破了美中兩國之間23年的敵視與對抗。之后,中美雙方共同發表《上海公報》,美國在《上海公報》中明確表示:“在臺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它重申對由中國人自己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關心。”與此同時,《上海公報》明確規定了中美在處理雙邊關系中應該奉行的基本準則,這就是“各國不論社會制度如何,都應根據尊重各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不侵犯別國、不干涉別國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的原則來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公報強調,這是中美兩國都同意的基本準則。
1978年12月中美簽署的《建交公報》把《上海公報》的原則提高到了新的政策和戰略高度。《建交公報》 明確指出,“美利堅合眾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圍內,美國人民將同臺灣人民保持文化、商務和其他非官方關系”;“美利堅合眾國政府承認中國的立場,即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1982年,中美兩國簽署并發表了《八一七公報》,不僅重申了前兩份公報的原則,還對美-國售臺武器問題進行了新的原則性規定。《八一七公報》重申臺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干涉抑政是指導中美關系的根本原則。更重要的是,對于中國一直堅決反對美國對臺軍售問題,里根政府在《八一七公報》中作出了清晰表態:“美國政府聲明,它不尋求執行一項長期向臺灣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臺灣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數量上將不超過中美建交后近幾年供應的水平,它準備逐步減少它對臺灣的武器出售,并經過一段時間得到最后的解決。在作這樣的聲明時,美國承認中國關于徹底解決這一問題的一貫立場。”
今車是尼克松總統訪華50周年。中美兩國談判、協商和發表的這三份公報,不僅白紙黑字地載明了美國在處理兩岸關系上的基本原則和承諾,更是這50年來中美關系不斷深化、進取和發展進程中,美國本應承擔和恪守的國際準則。
冷戰結束和蘇聯解體,美國失去了強大的對手,其中國政策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進入新的調整期。雖然90年代上半期美國也曾有人提出要將繼續堅持社會主父道路的中國視為最大的對手,但中國和平崛起的戰略選擇讓美國重新意識到美中合作的戰略價值。克林頓政府在90年代中期提出的對華“接觸戰略”以及小平同志在南巡講話中所堅持的“經濟建設為中心”百年不動搖的基本方針,讓中美關系迎來了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當前,美中兩國不僅是世界最大的一對雙邊貿易伙伴,更成為了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經濟體。截止到2021年年末,中美經濟總量占世界GDP總額約超41%。中美是否能夠繼續堅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合作共贏的關系架構,無疑已成為關乎21世紀世界和平、繁榮與可持續發展最大的大國關系變量。
然而,隨著中美力量對比的變化,美國朝野的對華心態、對華認知和對華政策都在出現變化。從美國全力維護自身霸權地位和“美國例外論”主導的政策心態出發,奧巴馬政府末期的美國涉華政策就開始進入實質性調整階段。2017年上臺的特朗普政府更是把中國定義成美國最大的戰略競爭對手和潛在“威脅”。與此相對應的是,美國的兩岸關系政策雖然依然在嘴上強調“一中”,但其內容越來越從尊重中國主權原則、美國接受兩岸關系的本質是中華民族沒有實現的國家統一問題,變成了美國要聯合美西方盟友與伙伴,“尊重和保障”臺灣的人權和自由。從特朗普到拜登,美國的兩岸關系政策在背離中美“三個公報”所載明的基本國家責任和國際準則的道路上越滑越遠。美國行政系統和國會企圖虛化和掏空一個中國政策及相關的保持兩國關系健康、穩定發展的國際法準則的做法越發猖獗。佩洛西不顧中國政府和人民的強烈反對竄訪臺灣,說到底,就是在這一大背景下發生的。
美國掏空“一中政策”,說到底就是企圖篡改中美關系50年來美國自己接受和主張的國際規則。美國政府動不動將維護國際規則放在嘴上,掏空“一中政策”卻生動地暴露了美國霸權主義的虛偽和自私自利的一面。
二戰結束以來,分裂主義、分離主義始終是國際社會沖突和動蕩的根源之一。如果美國依然從自身霸權利益和大國競爭中狹隘、私欲的權力政治角度出發,慫恿今天兩岸關系中日益猖獗的“臺獨”勢力,這不僅是對東亞安全的重大威脅,更是對美中關系的粗暴踐踏。中國在加大對“臺獨”分裂主義勢力軍事威懾的同時,爭取兩岸和平統一的意志和決心并沒有變。拜登政府應立即停止對臺灣問題的操弄,重回尊重中國主權和內政的實質性“一中政策”上來。這是穩定中美關系不可回避的前提。▲(作者是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執行院長、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環球時報2022-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