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南宋時期,揚州文人史正志在此處初建“漁隱”,至清乾隆年間,退休的光祿寺少卿宋宗元購得重建,命名“網師”。這座面積近半公頃,僅有拙政園八分之一、留園四分之一大小的古典園林,一直以其小巧精雅,迂回有致而聞名江南,被認為是蘇州古典園林中以少勝多的典范。
“盛夏綠遮掩,此花紅滿堂。”夏日網師園的紫薇,小巧玲瓏、花團錦簇,美得不可方物。
網師園面積雖小,實際游覽時卻絲毫不覺建筑擁擠、空間逼仄,正是得益于其“以小見大,宅園合一”的建園特征。網師園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在花木種植的選擇上,網師園也堅持著“小而精”的美感,舍棄了需要占據大片水面的荷花,退而發揮其獨特優勢,將紫薇花點綴于山石亭閣之間。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恰似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碧热魧⑺彄Q成紫薇,是否也會有相似的意境?和蘇州人的氣質相符,紫薇花花型小巧,風一吹便裙裾搖曳。盛夏時光,這紫薇花仿佛鄰家女孩,清純可人,讓不少蘇州人為之著迷。不少攝影愛好者,帶著“長槍短炮”,無懼烈日,來一睹其風采。


據說,唐代時因紫薇花與天宮“紫微垣”相通,故以之為“官樣花”,蘊含高官厚祿、富貴通達之意,故它的設計布局,也頗有講究。網師園中的紫薇花有紅白兩色,根據造園手法與園林布局,種植在園中不同區域。紫薇濃烈,植于殿春簃,與周身山石奇峰、粉墻黛瓦融為一體;銀薇素雅,則植于引靜橋旁,既是對“靜”字的呼應,也與這座長2.4米,寬1米的“蘇州最小石拱橋”相得益彰。
置身彩霞池西側的月到風來亭,周遭水面便可一覽無余。“月到天心處,風來水面時”,這座小小的六角攢尖亭,便是舊時園主在漫漫夏日臨風賞月之處?;蚴茄先搴糜?,共享良辰;或是獨賞美景,品味云中月、水中月、鏡中月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之境,亦是雅事。
除了扇子、竹榻、冰西瓜這些古人常用的“納涼三件套”,該負責人表示,網師園本身的造園技巧也同樣能夠做到將采光和避暑相結合。譬如彩霞池本身可以調節周圍溫度,坐南朝北、緊鄰云岡假山的濯纓水閣也格外陰涼。此時若能想象一番古人把酒言歡、隔欄聽戲、臨水看花的閑適夏夜,就不得不羨慕彼時園主身處繁華鬧市,靈魂卻出逃于世外桃源的無限快意。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蓖高^搖曳的紫薇花,我們仿佛得以窺見園中的歲月交替,輪回變遷。園主于彩霞池邊對月小酌,孩童于射鴨廊玩耍嬉鬧;才子佳人在夢中相遇,共同走過亭臺水榭;國畫大師于此處寓居,養虎作畫……都說美人遲暮最蒼涼,園中的紫薇花卻代代種植在這里,見證了許多詩情畫意,悲歡離合,而永不老去。
1978年,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外賓來蘇州園林游覽,陶醉于網師園美景。幾經商談,決意仿照殿春簃,在館中建起一座小型園林建筑,名為“明軒”?!岸喾絼倬埃氤呱搅帧?,這座落戶于異國他鄉的園林建筑由蘇州園林工匠設計建造,成為中國古典園林走向世界的藍本。只是不知,這座殿春簃的“孿生姐妹”是否也種上了幾株紫薇花,在大洋彼岸的亭臺樓閣中,期待故人的到來?
“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夜幕降臨,《牡丹亭》的婉轉唱腔自濯纓水閣穿池而來。燈影搖曳,唱腔婀娜,引得夜游旅人駐足欣賞。夜間的網師園褪去一層暑氣,華燈初上,照亮了彩霞池畔的紫薇花,也將池邊古雅的建筑群呈現在游客視野中,仿佛穿越回了古時的夏夜,秉燭夜游,共賞明月。
這樣的美景,在網師園的各個廳堂樓閣內均有上演。集虛齋的《玉蘭舞》、小山叢桂軒的古琴演奏、梯云室的評彈表演……其中,在殿春簃上演的《清平樂》,以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故事為主線,讓游人走進時光的漩渦,沉浸在一千年前的大唐盛象中。少女身著訶子服端坐于冷泉亭中,猶抱琵琶半遮面,不遠處的少年立于廊下,吹笛相和。此時微風吹過,亭邊紫薇隨風飄舞,在暖黃色燈光的映照下,如夢似幻。
該負責人告訴記者,網師園的夜花園至今已開辦了32年,是蘇州最早開設夜賞的園林。在呈現花園夜游表演的過程中,網師園不斷投入燈光、投影、角色、音樂……各種元素相互契合,這正是網師夜花園不斷創新的成果。
除此之外,網師園還結合自身特色,打造了許多既富有園林意趣,又切合當下游人審美的體驗板塊。在這里,不同年齡、不同愛好的游人皆可找到自己的一片暢快天地。清晨時分,老人們悠哉游哉地帶著園林年卡來園中溜達一圈,欣賞一番初醒的紫薇花;驕陽初上,則有孩童來參加特色研學課程,畫蘇扇、串三花;若天色晴好,則有身著漢服的少女提著裙擺,在亭臺樓閣之間拍照打卡;夜幕降臨時分,華燈初上,便是沉浸于網師夜花園的主場。
環境有限,而意境無限。蘇州人的賞花脾性從不在多,而在造景搭配,意境相符。走進小小的網師園,園內有園,景外有景,才愈發覺得別有洞天。盛夏時分,不如趁著夜色嫵媚,來網師園體驗一番夜游的樂趣,與月共飲,與花同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