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 周

建設紅色教育基地是一個嚴肅的過程,必須秉承嚴肅與嚴謹的科學態度,以史實為依據,尊重歷史,突出革命先輩們的熱血奮斗歷史。在建設紅色教育基地中,對每一處革命遺址的定位,必須以整個區域和整個歷史階段整體地考量,力求準確。本文試從金坑村“嶺南瑤鄉第一面紅旗”的不當定位,談談對瑤族地區紅色革命教育基地定位的看法。
2020年,為紀念連南縣金坑村在連江支隊楊青山武工隊的幫助下成立“反三征”革命組織開展革命活動,金坑村將其打造為紅色革命教育基地,把金坑村稱為“嶺南瑤鄉第一面紅旗”,并用石柱雕刻鮮紅的大字立在金坑村路口。在村里的展室內將此稱謂也用大型的圖畫陳置于屋內中央,以突出嶺南瑤鄉第一面紅旗的效果。但“金坑自衛隊是嶺南瑤鄉第一面紅旗”是史實嗎?
1949年8月初,按照連江支隊司令部的部署,楊青山武工隊派遣以黃安為小組長,鄧可、楊純、彭雄輝、黃德為成員的武工小組潛入金坑村與連山縣、連州及湖南省江華縣交界的瓦角沖、獅嶺、內田、大龍、小龍等瑤族村寨,開展放點放線工作,并計劃在這一瑤區建立根據地,以便為解放大軍開進該地區打下基礎,使湖南江華及廣東的廣寧、懷集連成一片,相互支援作戰。
后來因情況變化,只有黃安進入瓦角沖,彭雄輝進入大龍和內田開展革命活動。8月14日,黃安在地下團員賴宏錦(瓦角沖村山腳下的涼水巖村人)引領下進入瓦角沖,他們先找到與賴宏錦有交情的當地瑤胞房文養,再經房文養找到金坑片區已是七十高齡的德高望重的老人(即“瑤長”)沈一公(1950年任連南縣副縣長,1951年聘為連南縣政府參事)進行動員。經黃安等做思想動員工作,沈一公當面向黃安保證并要求黃安用紙寫上:堅決和共產黨游擊隊合作,不準國民黨軍隊進入瑤區,同心合力,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準許武工隊在金坑、大小龍山地區活動,并協助保護武工隊在瑤區的活動和安全;積極協助串聯發動群眾,組織瑤族革命隊伍,支持游擊隊開展武裝斗爭。緊接著,成立以房文養為隊長、沈一公的侄子沈一為副隊長,房化六、房三興、房亞滿等十人為成員的金坑鄉“反三征自衛隊”,并于第二天召開成立會議。成立大會按瑤族的誓盟風俗斬雞頭、飲雞血酒,即舉行歃血盟誓,以示決心。
誓盟會議即將結束時,發現石角鄉偽鄉長(連縣正牌軍統特務頭目潘英雄的弟弟)到村邊游蕩,自衛隊警覺認識到瓦角沖的革命行動已引起了當地國民黨的注意,誓盟會議隨即解散。在此之后,連南縣城三江及連州市的石角進出金坑、內田、大小龍山的各個路口,國民黨地方政權均增崗加哨,實行戒嚴,暗中派出便衣特務化裝潛入瑤區。10月上旬,連縣石角鄉長潘英雄請準李楚瀛派出保安團的一個排,配備機槍一挺,連同石角鄉公所的自衛班三、四十人,開始武裝進入金坑的瓦角沖圍剿武工隊。房文養獲悉這一情況后,立即與沈一公商量,并決定:一是調動全村刀槍隊伍,四面埋伏,守住進村路口,不準國民黨軍隊進入;二是由房文養、沈一兩人分頭指揮村民作戰斗準備;三是以沈一公作為代表與前來敵人談判。過幾番唇槍舌戰,敵人毫無辦法,考慮利害關系,只好灰溜溜撤兵回去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繳獲、接管連縣縣政府的敵偽檔案中,發現1949年7月的一份發往各鄉鎮公文中記載:“共匪一股,約五、六十人,經水東、石角進入金坑、大龍一帶活動,除飭令加強偵緝進剿外,希各鄉鎮認真注意協防,切切此令,縣長李楚瀛。中華民國三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這份公文表明,當時瓦角沖的革命活動已遭國民黨嚴密防范。
以上所述為金坑村的革命活動情況。在革命戰爭年代,在嶺南的瑤族地區,臨近全國解放的1949年8月才成立的金坑“反三征自衛隊”,是否為嶺南瑤族第一面紅旗呢?筆者不敢茍同。
據《廣東省革命遺址通覽》記載:1935年初,主力軍長征后留守贛南的中央分局根據中央的指示,決定將贛南紅軍分九路突圍,其中一路由贛南軍區參謀長龔楚率領紅24師71師71團1200余人,從于都突圍,經南康、油山、大余到達粵湘邊境,任務是收容長征后衛部隊紅14師的失散人員,并在當地發展游擊戰爭。1935年3月下旬,紅24師經桂陽、臨武、藍山、江華進入連縣三水(是瑤族鄉,筆者注)的天光山。紅軍在連縣三水鄉黃洞山小東口瑤寨等山區一邊進行宣傳發動,一邊尋找紅七軍、紅14師的失散人員。經過兩個月的艱苦工作,建立赤衛隊、蘇維埃政府,創建天光山、黃洞山游擊基地,成立天光山、黃洞山農民協會……紅軍從軍餉中撥給農會經費,讓農會、蘇維埃把各村寨的瑤族農民和造紙工人組織起來,打擊土豪瑤霸;赤衛隊協助紅軍在梅樹村、黃泥坑和茶坪等地的山隘路口修筑防御工事。這些1935年在連州市瑤區成立的瑤族群眾革命組織,比成立金坑“反三征自衛隊”要早。
另據《中國共產黨江華瑤族自治縣歷史》記載:
一、1924年1月,韋漢受黨組織的派遣從安源煤礦回到江華縣,開始建黨和農運……1925年5月底,中共江華縣支部在縣立高小成立,書記韋漢,委員唐浩、沈成平。6月,中共湘南特委成立,中共江華縣支部隸屬中共湘南特委。
二、1925年秋,韋漢回到家鄉小圩新寨……經過一段時間的宣傳、發動,成立全縣第一個農民協會---新寨村農民協會,鐘德琛為會長,有會員20余人,農會建立后,立即清算劣紳鐘德進經手的地方修路款和積谷,迫于農會的壓力,鐘德進退賠了貪財占的600 個銀毫……到10月上旬,嶺東已有新寨、蓮花寨、木園槿、大布灣、檀梨沖、士林山、黃庭、漢洞、寶鏡、蘇里、老屋、三門口、金田、大圩、小圩等村建立了農民協會,會員達3000多人。10月9日,在大圩回龍寺召開嶺東各村農民協會會員大會。會上,何云溪作報告,闡述農民協會宗旨,宣布正式成立嶺東區農民協會,何恩波當選為主席。


三、1927年1月,在蔣元齋的指導下,中共江華地方執行委員會在縣城沱江正式成立,隸屬于中共湘南特委,執委由韋漢、蔣應采、蔣元齋、王賢能、蘭世鎧等5人組成,韋漢任書記。
四、1926年9月,國民革命軍第16軍范石生部李本立團長組織來江華縣擴軍。泰山區黨支部積極協助,在泰山區組織近百名分期農民兄弟成立一個營,唐漢民、李世祿分別任營長和軍需,稱“唐漢民營”,有槍40余支。……1926年年關,“唐漢民營”開往縣城沱江,駐扎在王八大屋(今沱江鎮糧庫)。為了保衛革命政權,鞏固革命成果,保證革命的順利進行和深入發展,中共江華縣執委一方面派共產黨人張榮桂縣團防局第一營營長,另一方面組織工人糾察隊。工人糾察隊有20余人槍,由羅俊平任隊長。
五、1926年秋泰山區黨支部、城廂區黨支部相繼成立。
六、1935年3月7日,紅二十四師七十一團進入江華縣麻江源活動,幫助成立麻江源蘇維埃政府,鄭富滿被推選為主席。接著,幫助建立麻江源游擊隊,鄭富滿為隊長,隊員有鄭富滿兩叔侄、李麻子父子、李光華、李興富、胡永旺、奉顯清等10多人。
七、1949 年7月中共廣西桂東地工委派共產黨員田季文到沱江開展工作……8月,在田季文的幫助下,沱江團支部成立,由陳愛昆負責,有團員11名。
上述所列出的江華縣瑤區的革命組織,每個都比金坑反三征自衛隊成立的時間早,規模也比它大,組織也比它健全。
在連南縣域范圍內金坑村也難說得上是瑤鄉第一面紅旗。1948年7月,連江支隊鐘文靖派江紀林、朱房到連南縣寨崗地區,以及菜坑、塘凼、板洞、中心崗、三洲等瑤區發動瑤族群眾,向瑤族群眾進行宣傳,組織農民協會,組建民兵組織,號召瑤族群眾同心合力“反三征”。這些活動比金坑村反三征自衛隊成立早了一年。
建設革命紀念館、展覽館、陳列館等紅色革命革命教育基地,應當遵循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和《廣東省革命遺址保護條例》的各項規定。挖掘本地的紅色教育資源無可厚非,但必須秉承實事求是的原則,尊重歷史,這是確保提升紅色教育基地建設質量的關鍵所在。
因此,各部門要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把好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陳列館及各類紀念設施、革命遺址等展陳內容的政治關、史實關、程序關,確保展陳定位、內容的準確性、完整性和權威性,這樣才能宣傳好、傳承好、發揚好革命優良傳統,庚續紅色基因。不能為了建設“高大上”,閉門造車,什么都想爭當第一,胡亂定位,鬧出沒必要的笑柄。
注:①《廣東省革命遺址通覽》第七冊第101頁
②《廣東省革命遺址通覽》第七冊第101頁
③《中國共產黨江華瑤族自治縣歷史》第31頁
④《中國共產黨江華瑤族自治縣歷史》第36頁
⑤《中國共產黨江華瑤族自治縣歷史》第44頁
⑥《中國共產黨江華瑤族自治縣歷史》第48頁
⑦《中國共產黨江華瑤族自治縣歷史》第45頁
⑧《中國共產黨江華瑤族自治縣歷史》第93頁
⑨《中國共產黨江華瑤族自治縣歷史》第15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