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夏日的清早閑逛留園,慢悠悠踱到“清風池館”,遠遠地就能望見一池睡蓮綻放,綠柳倒映下,仿佛誤闖入了莫奈的花園。
當一個園林想要留下你的心,它便會美得不差毫厘。假山前池水澄澈,一池睡蓮葉子貼水,青翠如碧玉盤。每個夏日的清晨,睡蓮盛放,花瓣層層拆開,顏色輕粉,素雅幽靜,花影照水,好比美人凌波,風致婉約。池中還有錦鱗游泳,時聚時散,繞花嬉戲,優哉游哉。
留園與拙政園、北京頤和園以及河北承德避暑山莊一樣,是我國首批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四大名園”之一。在留園的“盛氏十八景,避暑草堂”中就描繪了當年園子的主人,在留園鋪天蓋地的綠色中,望著假山流水,亭臺樓閣,自在逍遙,歲月靜好。
滿眼翠綠是留園夏日的代表色。留園內綠樹成蔭,天氣炎熱難耐時,撲進留園,在綠意造出的清涼中,仿佛感覺溫度都降了不少。

跟隨留園宣傳策劃科副科長茹軍的步伐,來到與“清風池館”一橋之隔的“綠蔭軒”。茹軍告訴記者,被稱為吳中四杰之一的明代才子高啟有詩云:“艷發朱光里,叢依綠蔭邊。”說的就是留園這處“綠蔭軒”。這處被綠蔭籠罩的小軒臨水而筑,軒外景色溪山深秀。進入“綠蔭軒”,朝北整面無墻,完全敞向山池。被綠蔭洗禮過的風,帶著一絲江南的涼意,吹在身上不再是溫熱的。
據介紹,在留園的避暑佳境還有一處,便是那“看取蓮花凈,應知不染心”的涵碧山房,這是夏季觀蓮的地方。涵碧山房的周圍老樹濃蔭,風亭月榭,迤邐相屬,樓臺倒影,好似一幅圖畫。宋代大詩人朱熹有詩:“一水方涵碧,千林已變紅”。這“涵碧”二字不僅指池水,同時也指周圍山巒林木在池中的倒影,建筑面池,水清如碧。盛夏之時,池中的蓮花盛開,在綠蔭的包圍下賞蓮,該是多么愜意風雅之事啊!
留園的蓮花很是出名,除了本身的清雅美麗之外,還與留園那份禪意分不開。“儒釋道”這三種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深深地影響著中國古典造園藝術,而對園林中的假山造景影響最深的還屬道家和佛家思想。據《留園志》記載,現在的西園寺曾經就是屬于留園的。“在留園第一任主人徐泰時的年代,西園寺為留園的‘西園’,都是徐家的產業。在明末時,徐氏后人把西園舍宅為寺,就成為現在的西園寺。留園有很多與佛教相關的禪意元素。”
在蓮花池內,除了可以欣賞到盛開的蓮花,還能看到充滿歷史感的蓮花石柱,漫步池塘邊,走在蓮花造型的地鋪上,此刻,蓮花佛國的圣潔與美好在留園的夏日被一一感受到。
在留園有一處“亦不二亭”。《維摩經》曰:“文殊問維摩詰,何等是不二法門。維摩詰默然不應。文殊曰:善哉善哉,乃無有文字語言,是真人不二法門。”意為直接入道,不需文字語言。這座“亦不二亭”,建筑為半亭形式,后倚走廊,亭后廊墻上開有圓洞門,貫通東園一角。小亭正北,面對“貯云庵”。這“貯云庵”是留園盛氏家族的家庵,是園主參禪禮佛的一方凈,其中竹林搖曳,滿滿禪意。


沿著小橋順著溪水順流而行,在溪水的東端有一處建筑,半踞岸,半跨水,叫“活潑潑地”。此處取名也是有出典的。一種說法是取自于唐代無住禪師“無為無相,活潑潑平常自在。”另一種說法是取自于明代進士殷邁的《自勵》:“窗外鳶魚活潑,床頭經典交加。”在“活潑潑地”閣內兩邊地坪窗夾堂板上刻著“林和靖放鶴,蘇東坡種竹,周敦頤愛蓮,倪云林洗桐”。在這里,臨水聽風,靜中有聲,充滿詩情與禪意,與不遠處的蓮花交相輝映,給了夏天悶熱的心最清涼的安慰。
都說留園如同一個內涵豐富的姑蘇女子,只有慢慢感受,才能體會她的溫婉多情的韻味。留園在蘇州園林中不算大,也不算小,它集住宅、祠堂、家庵、園林于一身,綜合了江南造園藝術,吸取了四周景色,形成一組組層次豐富,錯落相連的,有節奏、有色彩、有對比的空間體系。
在留園有許多花元素的巧妙設計,它們似花卻非花,但是處處透露著溫柔。除了蓮花造型的鋪地,留園還有150多式各類鋪地以及70多孔60多式花窗,每個花窗或華麗或樸素,靈感取自于園內的各種花卉、動物、吉祥或者幾何圖形,它們巧妙地將室外景物與室內氛圍相連接。從花窗望出,再看那一池蓮花,若隱若現,移步換景,距離美不可比擬。
清代美學家李漁在其《閑情偶寄·居室部》中論述了花窗的美學思想,“移天換日之法,變昨為今,化板成活,俾耳目之前,刻刻似有生機飛舞。”花窗,在園林之城蘇州絕對是一個神奇的存在,它們把“避外隱內”的意味玩地很透,尤其是在夏天,花窗本身的花紋圖案在不同角度的光線照射下,會產生富有變化的陰影,讓夏日的園林在陰涼中更多了一份活潑的點綴。這個夏日,走進留園,穿過千步廊,透著花窗,去欣賞屬于小家碧玉的花季綻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