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銅川市教育科學研究室 付曉華
浙江師范大學杭州幼兒師范學院王春燕教授指出:主題審議是針對幼兒園主題設計、實施及評價中的現象、問題進行觀察、討論、對話、協商,從而對主題相關的目標、內容、實施方式與策略做出判斷選擇的過程,也就是通過主題審議達成共識、做出抉擇、解決問題。那么,幼兒園要開展有效的主題審議,不斷提升主題活動的適宜性和有效性,除了要有審議機制、園長教師課程領導力的保障,還要走好主題審議的第一步,扎實做好開展主題審議前的基礎保障。
研究兒童是幼兒教師的第一要務。任何課程的開展,都需要追隨幼兒的經驗,以幼兒的學習與發展為本,從幼兒的視角出發,站在幼兒的角度去判斷。例如:幼兒對此內容感興趣嗎?有進一步了解和探索的需要嗎?是大部分幼兒的興趣還是個別幼兒的興趣?對于此主題,大部分幼兒的原有認知和相關經驗是什么?要解答上面一系列的問題,需要教師通過觀察兒童行為、聆聽兒童自發的討論,在日常生活和各種非正式的活動中進行談話或解讀兒童的繪畫作品等多方面加以理解。只有了解了兒童感興趣的問題、關注的話題,審議才能真正有用、真正有價值。
例如,實施創生主題“沙池里的高架橋”前,教師要做的就是從以下三點研究解讀兒童。
1.了解幼兒原有經驗
關于高架橋,你知道什么?最感興趣的問題是什么?你還想知道什么?通過與幼兒交流、幼兒自主畫圖、自主調查統計等方式,找出教師與幼兒對沙池和高架橋的原有經驗與未知的交集,這些交集將生成教師和孩子共同探究的起點。
2.了解幼兒的關注點、興趣點
玩沙是孩子們特別喜愛的戶外游戲之一,通過觀察、組織談話、回收的調查表發現:大多數孩子熱衷于在沙池里自己挖水渠引水,特別期待能夠自己在水渠上建一座自己喜歡的高架橋,對活動充滿了好奇與期待。
3.了解幼兒的成長需求點
沙池里搭建高架橋,對幼兒的發展價值在于:幼兒可以嘗試用多種方法解決架橋、引水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如:沙池里的水為什么不見了?什么樣的水渠不滲水?架的橋總是倒怎么辦?怎樣架橋才穩固?……這些問題正是推進主題活動深入開展的關鍵因素,不僅能培養幼兒的任務意識和做事情的計劃性,更能支持幼兒在自主探索架橋、引水的過程中學會正確使用工具,感受、體驗團隊合作以及創造性表現帶來的快樂和成就感。這樣的課程基于兒童、基于經驗,能夠不斷鞏固、拓展、提升幼兒經驗,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開展主題審議之前,參與審議的人員必須明白:孩子們做這個課程為了什么?它所蘊含的核心價值是什么?這里分兩種情況:一類是教學準備上的活動,另一類是生成性活動。
1.仔細研讀主題說明
教師應理解為什么要做這個主題?做這個主題的價值、必要性是什么?開展這個主題給你的建議是什么?如中班“走進紙王國”活動的主題說明是:我們將帶領孩子與各種各樣的紙展開一系列互動,讓幼兒從撕貼和折疊中直接去觸摸和感受紙的材質,了解不同的紙各自具有的特點;幼兒有機會探索和研究某些紙的來源,也能學會珍惜、節省各種紙,在廢紙回收、利用再生紙的過程中懂得保護資源;更重要的是,幼兒可以真正地和紙玩游戲,可以折一折、玩一玩各種紙。研讀這一主題說明,可以讓我們清晰的地把握主題的核心價值:讓孩子了解不同的紙各自具有的特色,有機會探索和研究某些紙的來源,學會珍惜、節省各種紙;可以讓我們明確開展主題的思路:帶領孩子與各種各樣的紙展開一系列互動,真正和紙玩游戲——通過撕貼、折疊感受紙的材質,通過研究、探索紙的來源,懂得保護造紙資源。
2.理解主題活動的層次定位
如“走進紙王國”主題活動,首先引導中班孩子從認識紙開始,了解紙的種類、紙的特征;其次是認識紙制品,在和紙玩游戲的過程中進一步了解紙的特性,探索紙的來源;最后是表現關于紙的創意,了解愛惜紙的方法,懂得保護造紙資源——這樣的活動安排逐步深入,層次由淺到深,由易到難,支持幼兒深度學習。
生成性活動或項目活動,具體的活動方案是后形成的,主題實施前只有活動大概經驗價值分析與活動方向、環節的預設。
1.把握主題的核心價值
如中班主題活動“蠶寶寶”,大家通過商議、研討,明確這一主題的核心價值就是:讓孩子們在與蠶寶寶的親密互動中,學會照顧蠶寶寶,了解蠶寶寶的生長階段和生活習性,在提高孩子觀察力、表達力、解決問題能力的同時,與小動物建立情感鏈接,形成對生命的關愛之情。
2.研究主題活動開展的可行性
中班幼兒生活經驗和知識越來越豐富,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也越來越強烈。當我們共同探討蠶寶寶的話題時,孩子們對一個個小生命的到來充滿好奇和期待,這就具備了進行探究、照顧蠶寶寶的活動基礎,同時班級、幼兒園也會為此活動的開展提供保障。
3.形成預設性活動框架
從幼兒的視角,經過集體頭腦風暴,教師羅列出蠶寶寶這一主題可能開展的各類活動,如:蠶寶寶出生了、為蠶寶寶換桑葉、分離蠶沙、蠶寶寶生病、蠶寶寶吐絲、蠶蛾飛出來、制作蠶蔟、尋找蠶絲制品等等;再思考其對幼兒的挑戰性與發展性,篩選出適宜的、有效的活動,按照事件發展的邏輯,初步確定主題活動的方向與環節,形成預設性的活動方案框架。


課程資源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條件。虞永平教授指出:“只有豐富適宜的資源才能帶來幼兒綜合、有效的學習。”因此,幼兒園在進行主題審議之前,非常重要的一點是盤點園內園外的資源,促進主題課程更豐富、有趣地開展,促使教師將主題活動的視野從幼兒園走向大自然、大社會,更好地實現幼兒園與家庭、社會的聯動。如做“蠶寶寶”這一主題之前,教師和幼兒先去盤點做這一主題所需要的資源。
1.材料資源
尋找與蠶生長相關的繪本、圖書或圖片,幫助幼兒們了解與蠶寶寶相關的知識,如《神奇的蠶寶寶》《天蟲禮物——走進蠶的世界》《我的蛋寶寶,我的蠶寶寶》等;提供視頻,如:蠶抽絲剝繭、什么是蠶蔟、蠶寶寶的一生、蠶絲工藝品;提供蠶繭、蠶絲絲巾、蠶絲裙子、蠶絲工藝品等,幫助幼兒了解蠶絲在生活中的用途。
2.環境、社會資源
帶領幼兒走進真絲服飾店、真絲刺繡藝術品店等,在真實生活中了解更多關于蠶的種類、用途以及藝術表現形式。
3.家長資源
邀請家長走進課堂,為幼兒們講述關于蠶的知識,拓展幼兒們的相關經驗;同時,邀請家長協助診斷蠶寶寶生病的原因,介紹蠶寶寶生病的救治辦法等等。如此一來,“蠶寶寶”這一主題活動的開展就有了相關材料、環境、家長、社會資源的保障,不僅可以引發幼兒的好奇與探究,更能支持幼兒在直接感知、動手操作、親身體驗的過程中了解蠶寶寶的特性,在自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獲得關于“蠶寶寶”的新經驗——新舊經驗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實現幼兒的生長與發展,提升幼兒園課程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