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勤莉,褚夫建
(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常莊街道中心小學)
2021 年7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雙減”政策的頒布和落實,給數學教師的課堂教學帶來了較大的挑戰。“雙減”要求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因此教師要能夠依據不同學段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科學、規范地實施教學,要豐富教學內容的呈現形式,要利用多種教學資源提高學生的課堂興趣。此外,教師還要不斷探索并創新教學的內容、方法和形式,如組織實踐探究類的活動、鼓勵學生動手操作、融入數學游戲或故事等,以此來創新數學課程的內容,使學生對新知展開自主建構,提高學生“學”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課堂上“學足”“學好”“學飽”。為了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教師還需要在課堂上給學生更多“參與”“體驗”“探究”的時間,從幫助他們鞏固所學、發展綜合能力的角度來優化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逐步提高數學“教”與“學”的整體效率和質量。
在“雙減”背景下,如何提高數學課堂的整體效率成為很多教師關注的重點問題。要想促進效率的穩步提升,必然要想辦法調動學生對數學課程的興趣。“雙減”背景下的數學教學內容不能“千篇一律”,教師要不斷探索并創新課堂活動的形式,借助組織數學游戲、講述數學故事等,增添數學課堂的趣味元素,提高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
具備較濃的學科興趣是讓學生保持專注學習狀態的一個關鍵因素。小學階段的學生具有喜新、好玩的特點,他們對于一些新鮮、有趣的事物有著很強的好奇心。教師必須針對該階段學生發展的總體特點來設計教學活動,可適當地融入一些數學游戲內容,向他們講述一些數學故事等,以此來提高課堂教學的“趣”。這樣,學生就會在數學課堂中產生愉悅的學習體驗,進而對探索數學知識充滿動力。
例如,在教學“最小公倍數”這部分內容時,我引入了《孫子算經》中的一道經典名題,由于著作是文言文,小學生難以讀懂,所以我選擇用白話的形式來引入:在《孫子算經》這本著作中有一道“物不知其數”的名題,題目是這樣的,現在有一些物品我們不知道它們的數量,如果3個3個地去數,最后會剩余2個;如果5個5個地數,最后還會剩下3個;如果7個7個地數,最后還會剩下2 個。你們知道這些物品究竟是多少個嗎?
這樣,學生的思維力、注意力和精力都被吸引過來,他們對這道題感到好奇。但是,按照學生的現有認知水平,這道題對他們來說有很大難度。所以,我又結合學生身邊真實的情境,對該題進行了適當地改編:在體育課上老師組織大家站隊,如果按每一列5 個人站,最后還剩下2 個人;如果按每一列7 個人站,最后還剩下4 個人;如果按照每一列13 個人站,最后還剩下10個人。請你們算出這個班有多少人?
把數學文化中的名題演變成學生身邊所熟悉的關于5、7、13 的最小公倍數問題,就能夠激發學生對“最小公倍數”的學習興趣。
小學數學課有著很強的實踐性,所以教師在實施教學時必須要與學生的生活實踐進行聯系,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參與”“體驗”“實踐”“探究”的空間和機會,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實踐中感知”。這樣,一方面可以喚醒學生以往的經歷或學習經驗;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參與到生活實踐中,去體會數學知識的存在、運用。精心設計實踐探究活動,既能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又能提高學生的數學技能,還能使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得到相應的發展。
“雙減”背景下的數學教學,應該體現其“實踐性”的特點,在課堂上,教師要擺脫那種單純向學生“灌輸”知識的現象,要注重給學生提供“過程探究”“參與實踐”的空間和機會,使他們成為課堂的“小主人”。教師要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和能力來發現、分析并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提高綜合能力,獲得綜合發展。教師還要轉變那種“重知識傳輸、輕實踐探究”的思想,要讓學生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習得新知、獲取更多能力,使他們學會多渠道、多層次地去探索問題,從而“學會”“學好”。
例如,在教學“不規則物體的體積”時,教師可以精心設計“測量不規則物體的體積”的實踐活動,要求學生通過實踐探究來測量出某個物體的體積是多少,在此過程中發展他們解決問題、實踐探究等綜合能力。首先,教師可給每個小組提供一些具有不規則形狀的水果,比如蘋果、桃子、草莓等,再準備一個立方體的水槽。其次,教師要讓學生在小組內運用恰當的方法來嘗試計算,比如常見的“排水法”:把水果扔進水槽內,觀察放進水槽之前和之后水的高度變化,觀察、記錄其中的數據,并完成下列表格。

?
最后,各組成員開始計算水果放入前水槽里原有水的體積及放入水槽之后水和水果的總體積,再將結果相減,從而計算出水果的體積。這樣,就能夠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學生進行數學探究的意識。
“漸進性”指的是課堂教學內容的難度不能采用“一刀切”的形式,在難度設置上要體現一定的“梯度”,要盡可能地把所教內容由易到難地向學生呈現,讓學生的個體思維也從淺至深地逐漸發展。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有“漸入佳境”的體驗,這不僅與小學階段學生的發展特點相符,而且也有利于教師把握學生在學習能力方面的差異。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設計不同難易度的學習內容,幫助學生實現“減負增效”的數學學習效果。
要想在課堂提問中開發學生的個體思維,教師就需要根據學生在智力水平、學習方法、數學基礎以及原有認知水平上的差異,采用“漸進性”的問題設計方式。教師在設計問題的過程中要考慮到各層次學生的可接受水平,將問題分成不同的梯度,讓具有不同基礎的學生都“有飯可吃”“有問可思”。通過“漸進性”的提問,可以解決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吃不飽”、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消化不了”的問題,讓學生的思維也由淺至深地獲得發展,使學生憑借自己的思維能力來解決問題,促使其思維品質得到提升。
例如,在教學“小數的加法和減法”時,我向學生展示了買菜時的小票,并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了相應的問題。
【基礎性問題】請問買五花肉花了多少錢?(考查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小數的讀法和寫法,花了10.8 元)
【鞏固性問題】買西紅柿和西蘭花一共花了多少錢?(考查學習能力中等的學生小數的加法運算,7.3+5.8=13.1元)
【拓展性問題】請你根據這張小票設計一個關于減法的問題。如雞蛋比鵪鶉蛋貴了多少錢?(考查學習能力較強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土豆比茄子便宜多少錢?
這樣,學生的思維也是從淺至深地發展,如果他們學有余力,還可以向更高層次的問題去挑戰,進一步開發數學思維。
“目的性”指的是現階段教師所采取的教學策略必須與國家推行“雙減”政策的目標相一致。作為數學教師,應該熟知“雙減”的要求和學科育人目標,完善課堂教學的內容、方法以及形式。數學教學的目的之一是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所以只有針對學生發展的總體特點來設計教學策略,才能保證每一個“減負增效”的教學活動都朝著正確方向實施。
小學生對于周邊的事物有著一定好奇心,他們好動、好玩,教師要針對學生發展的總體特征來優化教學活動的設計,要組織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動手的過程中積累相應的操作經驗。教師要在學生動手的過程中,調動學生的感官,引導他們用眼觀察、用腦思考。這樣,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對某個事物的深度思考,也能使他們的操作能力得到發展,還能提高學生對新知的接收速度和學習的整體效率。因此,要保證數學教學的高效,教師就要設計多樣化的操作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例如,在教學“認識長度單位”時,我先給學生拋出了一個難題:“大家在沒有尺子、沒有其他測量工具的情況下如何把課桌的長度測量出來呢?你有辦法嗎?”有的學生說:“老師,可以用手來測量呀,用拇指和中指之間的距離來量。”還有的學生說:“還可以用手臂量,比一比桌子有幾個手臂那樣長。”我針對學生的想法進行評價:古代人會把拇指和中指之間的距離稱為“拃”,以此來測量某物的長度。然后,我引導學生自己量一量,通過這樣的方式,降低學習難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差異性”指的是學生在家庭環境、數學基礎、學習方式、智力水平以及原有的認知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異,教師必須針對這種差異來實施相應的個性化作業設計。教師可以布置不同層次的課后作業,以此來滿足不同水平學生的需求,讓他們結合自己的能力來選擇相應作業進行建構。在此過程中,可以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在原有能力基礎上得到有針對性的發展。在“雙減”政策的引領下,教師要秉持“差異性”的原則來安排教學、設計作業,保證各層次學生的能力水平都能得到提升。
在有些教師的數學課堂中,仍然存在“滿堂灌”“一刀切”的現象,而在作業的設計中也存在布置“統一作業要求”“統一難度”“統一完成時間”的現象。這樣就會忽略學生在智力水平、學習能力以及原有認知基礎等方面的差異,不利于促進每個層次學生的共同發展。教師設計分層次的作業,能讓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吃得飽”,讓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消化得掉”,滿足各層次學生的個性需求,使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增加他們學習數學的信心。
例如,在學完“百分數”之后,我設計了如下一組課后作業。

(4)說說對“男生人數比女生人數多百分之幾”“女生人數比男生人數少百分之幾”的理解。
【選做題】(供學有余力的學生做)
1.六年級三班男生人數是女生人數的1.25 倍,男生人數比女生人數多了百分之幾?女生人數比男生人數少百分之幾?
2.五年級一班男生人數比女生人數多25%,那么女生人數比男生人數少百分之幾?
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來完成相對應的作業內容,這樣就能讓處于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都能獲得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