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從治

憶起丁衡高主任,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慈眉善目、神情堅毅,他的殷殷囑托直到現在還恍若眼前。特別是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二工位建設和“亞洲一號”衛星發射的那個崢嶸歲月,本來不畏任何挑戰的我,遇到的困難前所未有,但我時常受到丁主任的鞭策和激勵,如春風化雨,沁人心脾,叮嚀之音時常縈繞耳畔,同時也撞開了我的記憶之匣……
20世紀80年代末,為配合航天工業部擬研制“長征2 號E"捆綁式大推力運載火箭、搶占國際航天市場的構想,國防科工委決定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新建一個發射工位。
1988 年9 月,國防科工委丁衡高主任組織召開常委辦公會,我當時是設計所所長,讓我列席了這次會議。會上大家討論能否在20 個月內建成一個新發射工位的問題。張敏參謀長先引開話題對我說:“老曲,你不是有一個設想嗎?”我回答道:“想搞一個大的發射場,現在還只是預研課題,就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羅王河邊,3 號發射場河對面。”丁主任一一聽頓了頓正在書寫的筆,神色興奮起來,雙目對視地問我:“20 個月能不能建成這個發射場?”我很坦然地回答說:“經費、器材如能重點保證,組織得好的話,20 個月搶建起來是有可能的。”丁主任凝思了一下說:“老曲,這可是個大工程,如果真有可能上,你們得出大力啊!”此后由于種種原因,拖了2 個多月才把建二工位的事定下來。
1988 年11 月底,第二顆“東方紅2 號A”通信衛星發射任務后,丁主任一行來到了3 號發射場的羅王河邊,一下車不等披上棉大衣就迫不及待奔了出去,顧不上喝口水,在現場就讓我匯報起工程設計方案,我把規劃草圖攤開指給他看,邊比畫邊說明:二工位選址在3 號發射陣地對面280 米處,采用固定臍帶塔帶活動勤務塔的形式,場坪比3 號場地還大一點,標高和3 號場地一樣,這樣可以充分利用3 號原有配套的道路鐵路、橋梁、供電、供水,特別是可以利用原有很復雜的推進劑加注系統等設施,可節省大量建設投資,縮短建設周期,方便日常管理。丁主任指著這么大的場地說:“這個工程量可不小!擔子很重啊……我回答道:“整個施工土方工程量確實不小,一半是挖,一半是填。現在已經打了中心樁,定了發射中心點。”“好,很好!你們前期的工作是有成效的”。丁主任馬上征求發射中心佟連捷副主任和李若盛總工程師的意見,張敏參謀長也很支持,于是當場就拍了板、定了案。
不知不覺,丁主任已在刺骨寒風中足足站了兩個多小時,他用凍僵了的手壓了一下我的肩,像交付千斤重擔卻又輕描淡寫,意味深長地說:“你們一邊要完成發射任務,一邊要搶建二工位,確實很不容易,要統籌得很好才行,要對黨和國家負責!”正是丁主任這番鼓勵的話,讓我在隨后極為艱難的二工位建設過程中傾注全部心血,誓為黨和國家建成挺起民族脊梁的“通天之塔”。

丁衡高
緊接著,國防科工委、航天工業部正式向國務院、中央軍委呈送《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新建第2發射工位的請示》,1989 年2 月國務院批準立項。與此同時,就在1 月份,經過艱難的談判,我國終于與澳大利亞簽訂了兩顆通信衛星發射合同。根據合同規定,在“澳星”發射前,我們必須于1990 年6、7 月間進行一次新型火箭飛行試驗,試驗的成功與否,將最終決定合同的履行。留給我們的時間已經非常短了。
丁衡高主任對工程設計方案和塔架加工制造選廠非常重視,親自主持會議選定方案,為爭取時間,設計所的同志們連軸轉,加班加點連春節也沒回家,在加工制造廠趕制圖紙。為了工作有序開展,丁主任等科工委首長指定由張敏參謀長掛帥,成立了現場指揮部主持和部署協調相關事宜。到1 月中旬,二工位建設前期“三通一平”(路通、水通、電通、場地平)工作開始展開。1989 年3 月5 日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這一天發射工地彩旗飄揚、人聲鼎沸,數以千計的建設者揮動鐵鎬、開動機械,正式拉開了搶建二工位的序幕。
二工位建設土建工程開始后,指揮部把挖掘導流槽基坑定為第一個攻堅目標。施工中不時挖到直徑一兩米的大卵石,這些龐然大物只有爆破,基坑挖完后,坑底淤泥足有30 公分深,八九百立方米,必須徹底清除才行。這單靠泥漿泵是抽不干的,施工人員就拿臉一盆一盆往外端。大家手上起了血泡、肩上磨破了皮,沒有一個人喊累,就這樣7 萬多立方米的土石方,只用40 天就挖完了。丁衡高主任與沈副主任、張敏參謀長都很關心導流槽挖掘進程,不僅激勵我要挑起重任,還稱贊我們搶建二工位吃苦精神非常好,效率很高。在我身心壓力如泰山置頂般喘不過來氣的時候,首長們的關懷讓我心氣長舒,令我很是感動。
基坑的混凝土墊層打筑完畢后,導流槽基礎施工才算真正開始。600 多噸鋼筋靠人工作業,僅用9個晝夜就完成了綁扎,3400 多立方米的混凝土不間斷澆筑,在國防科工委尚屬首次。丁主任先后幾次打來電話關注進展情況,叮囑既要搶進度,又要保證質量,最長一次通話達一個半小時,他堅定而又溫暖的話語給了我很大信心。指揮部調動一切力量參加會戰,我們把所有攪拌機集中起來,歇人不歇“機”,只用了2 個多晝夜時間,就打了一個漂亮的硬仗。這不但為導流槽施工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也積累了集中統一指揮、調動所有力量打“殲滅戰”的經驗。丁主任高度贊揚了我們的做法,他說這是一次了不起的“戰役”,開創了不間斷施工的“先河”,這項經驗后來被用于整個導流槽混凝土打筑全過程。
導流槽和電源間連在一起,結構很復雜。單是支撐導流槽頂板的腳手支架就用了9.1萬多米鋼管、7 萬多個扣件、18 萬套螺栓,共綁扎2230 噸鋼筋,打筑近萬立方米混凝土。這樣大的工程量,用了不到300 天。這被丁主任形象地比喻為“西昌速度”,他贊嘆道:“這樣的工程你們充分發揮了敢打硬仗、善于攻堅的頑強作風,完成得質量好、速度驚人,為搶建二工位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在抓導流槽建設同時,發射控制室、陣地變電所項目改造、加注供氣管道支架等陸續開工。正當大家熱火朝天搶建大干的時候,災難降臨了。1989年9 月4 日凌晨,在突降暴雨后大石溝地區山洪暴發,發生了百年不遇的泥石流災害。接到報災電話后,我和中心計劃部、安全部、保障部主要領導立即奔赴災區。一眼望去7 號駐地一片狼藉,通往場區的鐵路路基被沖毀了一二百米,鐵路鋼軌就像兩根繩索懸掛在空中;通往發射場的公路和一座橋沖毀了;施工材料和塔架構件等幾十節火車皮的物資運不進去。
二工位受災沒有?3 號、5 號陣地受災沒有?我十分焦心。直到中午才有人報告二工位工地及3號、5 號陣地沒有受災,聽到這個消息,我心里才踏實一點。
災害發生后,丁衡高主任第一時間打來電話詢問受災情況,我立刻作了匯報。丁主任在電話那頭焦急萬分,不僅把心懸在半空,也下了死命令:“迅速組織搶險自救,受災情況一定要掌握清楚,一定要在最短時間內搶修好!”
這突如其來的泥石流災害,對于工期本來就十分緊張的二工位建設來說,無疑雪上加霜。中心和工程指揮部頂著巨大壓力,堅決貫徹丁主任和科工委機關“要以搶‘四線’為重點,從全局出發,統籌安排各項工作”的指示,立即動員帶領廣大工程建設者投入以搶修公路線、鐵路線、通信線、供電供水線的救災戰斗中去。
救災中保障部領導帶領供電站中心變電所的同志,靠雙手將變壓器從淤泥中清除出來,同時加固送電鐵塔、電桿,用了不到3 天時間就恢復供電。泥石流之后持續1 個多月的陰雨天氣,給搶險帶來很多困難,全體救災人員牢記丁主任“要發揚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克服各種困難,全力以赴搶險救災”的指示,不畏艱險,全力奮戰,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不到1 個月鐵路公路全線貫通,供電通信全面恢復。“四線”的搶通,按照丁主任的話說是“為二工位建設和中心1990 年發射任務準備起到了關鍵作用”。
危難之時情更深。在救災過程中,丁主任非常關心搶修恢復,專門打來電話問我:“老曲,現在情況怎么樣?”我說:“鐵路基本恢復了,通信、供電、公路咱們自己搶,基本的條件我們也恢復得差不多了。”丁主任心中的大石頭落了地,稍微寬了寬心,但馬上又關切地問道:“那還有什么問題要我解決?老曲,你盡管說。”我說除了經費,別的我們盡量想辦法克服。丁主任聽了以后贊許地說:“行,經費我想辦法解決,其他的能自己解決的問題都自己解決了,做得很好,你們政治上是合格的!”
泥石流災害發生后,丁主任等國防科工委首長和機關給予了中心極大的關心和支持。搶險勝利后,丁主任又打來電話稱贊我們:“你們不畏艱辛,敢打硬仗,在困難面前考試是合格的。”在搶險過程中,中心與工程指揮部密切配合,大家把戰勝災害當作自己的責任,始終與救災人員并肩作戰,這種為了國家的利益顧全大局、通力協作的精神。我們永遠不會忘記!
雖然經歷了無數的艱辛曲折,但中心的創業者們始終堅持在困難面前不低頭,依靠推土機、拖拉機和原始的生產工具,在亂石灘上建起了當時的“亞洲第一塔”。外國專家稱贊,這是世界航天史上的一個奇跡。回顧整個過程,如果沒有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英明決策,沒有丁衡高等國防科工委首長和機關的堅強領導,沒有廣大科技工作者和參建人員的無私奉獻,沒有地方政府和人民群眾的支持配合,是不可能如期建成的,我們應該滿懷感激之情。
20 世紀90 年代初,世界航天領域曾一度籠罩在陰影里,美國、法國火箭發射屢遭厄運,世界航天發射市場不景氣,使人們的目光不約而同集中到西昌:中國能不能成功?國外航天專家曾作出種種推測,許多人帶著懷疑的眼光。然而,廣大參試人員卻充滿著必勝的信心。
在“亞星”發射前的一次記者招待會上,我冷靜而又信心百倍地對記者們說:“美國、法國的失敗,給我們敲了警鐘,我們有著必勝的信心和把握!”這絕不是輕狂,我們講能夠成功,是建立在丁主任自始至終嚴格要求和遵循科學規律基礎上的。從衛星進場到工作展開的每一個細節,我們嚴格履行“嚴肅認真,周到細致,穩妥可靠,萬無一失"的十六字方針,細致地做了大量準備工作。丁主任曾指示我們:“航天事業關乎重大,必須嚴格遵循十六字方針,要大力培育嚴謹細致的試驗作風,堅持人員不帶思想問題上崗,設備不帶故障參試,產品不帶隱患上天。”我們不僅堅決落實了首長指示,全體參試人員更是將之奉為工作準則。

亞洲一號衛星成功發射瞬間
為貫徹丁主任指示精神,確保任務圓滿完成,中心各單位廣泛開展安全大檢查。各系統都提出了應急預案,凡是能預演的都進行了預演。對每個元器件及插件板、備份件都進行了認真測試并按序登記排列。
在一次模擬聯調中,指揮控制中心兩臺240 計算機突然出現“死等”和“清機”現象。為查清原因,大家開展了一次設備大檢查,很快找到原因,對計算機進行部分改造。按理說隱患排除了,此事該結束了。但他們心中仍覺不安,感到離丁主任的指示要求還有很大差距。于是,又舉一反三,對上千塊集成線路板進行清理檢查,從中又查出幾處隱患,確保了計算機正常運轉。“嚴上加嚴、細上加細,通過扎實工作,誓奪任務成功。”丁主任這樣勉勵我們,語言簡短而又鏗鏘有力,極大提振了大家的士氣,也堅定了參試人員敢打必勝的信心。
“亞星”任務參加人員多,協作單位多,各路人馬都云集到了現場。中心既是任務的主要執行者,又是東道主。丁衡高主任要求大家“顧大局、講團結、通力合作,確保發射任務成功”,在指揮部統一指揮下,中心六大系統步調一致,發射測試站和航天部工作隊有了疑點共同研究,有了問題商量解決,確保火箭的可靠性。因為“亞星”任務意義重大,又是第一次與外方打交道,絕不能麻痹、松懈,必須確保成功。1990 年2 月,丁主任又專門作出重要批示:“我們一定要認真細致工作,埋頭苦干,保證高質量地完成首次發射外星的歷史性任務,同時要做好一切安全保衛工作,把問題考慮得更周到一些,確保萬無一失。”這一重要指示對我們首次執行外星發射起到了極大的鼓舞和勉勵作用,整個發射任務我們都是按照丁主任的指示去落實的。
休斯公司工作隊進場后,美方要求廠房的空氣凈化處理必須達到10 萬級的潔凈度。負責直接配合的發射測試站地面站二中隊立刻對44米長、28米寬、12 米高的測試大廳進行凈化處理。我們的同志用綢布、酒精跪在地上擦拭地板,將玻璃、墻壁反復擦洗了五六遍,使大廳潔凈度比美方要求更高,這在國際上也是罕見的。休斯公司工作隊隊長被我們的拼搏精神所打動,說:“在你們的配合下,我們提前2 周完成測試工作,只有和中國人合作,才有這樣高的效率。”丁衡高主任高度贊譽中心不怕吃苦、能耐大勞的精神,并鼓勵全體參試人員要繼續保持和發揚,我們也時刻把丁主任的關懷鼓勵銘記于心,這體現到了“亞星”任務過程的方方面面。
發射“亞星”與其說是一次商業性活動,倒不如說是一次智慧和力量的抗衡。1990 年3 月23 日,我們就對4 月份天氣進行了預測:4 月1 日至3 日有降雨天氣;4 日至6 日天氣較好;7 日至14 日有降雨和雷暴。根據這個情況,我們在中美協調會上,建議將發射窗口瞄準在4 月5 日晚7 點30 分,指出“這是發射的最佳氣候,希望美方認真考慮。”然而,美方認為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只能預報半個月的天氣,而且準確率也只有60%,中國預報1 個月左右的天氣根本不可能。但我卻很有信心地說:“我們的天氣預報有著十分的把握。”
與此同時,受丁主任委派,在中心坐鎮的沈榮駿副主任也警醒大家:“必須按照丁主任‘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指示要求去做,千萬不可麻痹大意。”
到了3 月28 日,中美雙方就發射日期再次協商,我們判斷5 日天氣最好,7 日天氣很差,但美方仍不相信,堅持在7 日發射,雙方爭執不下。最后,我們作了讓步,同意7 日晚實施發射。
事實是最公正的,到了5日晚,發射場晴空萬里,驗證了一個月前預報的“最佳發射時機”是正確的。也正如我們預報那樣,7 日下午3 點過后,發射場上空出現雷陣雨,此時正在加注液氫液氧,如果真有一個落地雷,雷電火花引燃火箭燃料,頃刻就可以將發射場變成廢墟。19 點50 分,原計劃發射窗口到了,然而天氣完全如預報所料,雷電交加,雨也越下越大,在事實面前美方信服了。
天氣狀況一直揪著丁主任的心,他雖沒到現場,遠在北京卻心系“亞星”,我從電話那頭感覺得到“黑云壓城城欲摧”的氣氛讓丁主任緊鎖著眉頭。
這時在發射現場的沈副主任著急了,問:“什么時候還有窗口?”根據中心副總吳傳竹和張增政的判斷,認為在發射場上游方向有塊約100 平方公里的云空,大約21 點前后移到發射場上空,可持續40 分鐘左右。
沈副主任定了下心:“咱們就抓這個窗口!”他立即向丁主任請示,丁主任感到“戰機”不能一再延誤,當機立斷:“不能猶豫,必須抓住這一有利時機,一定要確保發射成功!”經過風險決策,發射時間定在了21 點30 分。
到了20 點30 分,烏云滿天,雨下得很大;20點55 分,發射場開始轉南風,雨停了云也消了;21點整,發射場上空神奇的“天窗”出現;21 點30 分,火箭騰空而起,穿過云空,直刺蒼穹,“亞洲一號”通信衛星在經歷艱苦磨難之后發射成功。驚奇的是,火箭剛升空不久,這個不大的“窗口”很快被“關閉”,所有信號只能靠遙測獲得。烏云再次把發射場遮得嚴嚴實實,又飄起雨來。在場的人隨著火箭升空而歡呼跳躍,有人卻流下了慶幸和苦澀的淚水。
發射成功后數據表明,這是美國休斯公司此前發射32 顆衛星中入軌精度最高的一次,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首次在國際上亮相便震驚四座!丁主任立即打來電話表示祝賀,他說:“這次發射既有‘驚心動魄’之意,也有‘心有余悸’之感,雖然過程有些跌宕,但為國人爭了一口氣。”我說:“我們完全是被逼到夾縫里了,好在有驚無險發射成功,組織交給的任務我們完成了。”
丁主任笑逐顏開卻也幾度哽咽,他為我國第一顆外星“亞洲一號”發射傾入了大量心力,從搶建二工位到“亞星”成功,西昌航天人面臨的都是背水一戰,丁主任無時無刻不在關心、關切,引領大家誓壯國威、玉汝于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