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清民
(安徽省建設工程測試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 安徽 合肥 230000)
CFG樁復合地基采用水泥粉煤灰碎石作為增強體的一種復合地基, 適用于處理粘性土、 粉土、 砂土和自重固結已完成的素填土地基。 利用增強體承載力高, 通過增強體和土體共同受力, 從而提高整體地基承載力, 同時由于CFG樁造價低, 施工快, 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 在建筑工程中被大量使用。 本文通過某工程CFG樁試樁的檢測, 探討了土層差異對CFG樁復合地基增強體單樁豎向抗壓承載力的影響, 以及探討了施工前試樁的必要性。
某工程1#樓框架剪力墻結構, 地上20 層, 地下1層, 筏板底位于③層粉質粘土, 地基承載力特征值160kPa, 該層不能滿足本工程地基承載力和沉降變形的要求, 設計根據綜合考慮, 對④層粉土采取加強處理措施, 即采用CFG樁復合地基處理方案。 根據設計要求, 處理后復合地基承載力特征值不小于380 kPa,單樁承載力特征值800kN, CFG樁正方形布置, 樁間距1.6m。
①層素填土: 松散~稍密, 稍濕~濕, 主要成分為粘性土, 含植物根系及少量淤泥質土等。 層厚0.80~2.80m; ②層粘土: 硬塑狀態(局部堅硬狀態),干強度高, 韌性高。 層厚1.00 ~6.80m。 該層在場地內分布普遍; ③層粉質粘土: 灰黃、 青灰色, 可塑狀態, 搖振反應無, 光澤反應稍有光澤, 干強度中等,韌性中等。 該層在場地內局部分布; ④層粉土: 密實狀態, 搖振反應中等, 光澤反應無, 干強度低, 韌性低, 下部含少量粉細砂。 揭露厚度1.30 ~13.60m; ⑤層粘土: 硬塑~堅硬狀態, 干強度高, 韌性高, 局部夾可塑~硬塑狀態粉質粘土。 揭露厚度5.80 ~12.90m; ⑥層強風化泥質砂巖: 密實狀態, 粉砂質結構, 遇水易軟化, 局部含有礫石及少量中風化碎塊等。 層厚2.80 ~3.20m; ⑦層中風化泥質砂巖: 泥質膠結, 巖石飽和單軸抗壓強度 (fr) 標準值為0.97MPa, 巖石堅硬程度為極軟巖, 粉砂質結構, 層狀構造, 完整程度屬較完整, 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Ⅴ級。 該層未揭穿, 揭露厚度5.20 ~7.60m。
根據本項目勘察報告揭露, ③層粉質粘土和④層粉土土體物理力學性能較差, 且承壓水分布于④層粉土, 具有弱承壓性。
根據本工程的巖土勘察報告, 本次勘察對場地地層做了標貫試驗、 靜力觸探試驗及波速測試, 并取巖土樣進行了巖土工試驗。 對場地地基巖土的物理力學性質指標進行分析、 計算和統計, 其結果見“地基土物理力學指標數理統計表”。 地基巖土的地基承載力及設計主要參數一覽表如表1。巖土勘察報告CFG樁設計參數見下表2。

表1 各土層物理力學參數表

表2 各土層CFG樁設計參數表
根據《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范》 JGJ79—2012 和本工程巖土勘察報告的CFG樁巖土參數, 本工程CFG樁樁徑擬選取為400mm, 樁長設計為16m, 樁身混凝土強度初步設計為C25, 單樁豎向抗壓承載力極限值Q可按下式計算,

樁身主要在④層粉土和⑤層粘土中, 樁端持力層為⑤層粘土, 根據規范和地區經驗α=1.0, 樁長16m, 樁端持力層為⑤層粘土, 根據土層分布和巖土參數計算, 估算得出單樁承載力極限值為: Q=3.14×0.4 ×(14 ×66 +2 ×90) +1.0 ×5500 ×3.14 ×0.2=2076kN, 故根據土層參數計算的單樁承載力滿足設計承載力要求。
根據《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范》 JGJ79—2012 和設計參數, 復合地基承載力按下式計算。

f=0.90 ×0.049 ×800/0.1256 +0.95 × (1 -0.049) ×220 =478kPa, 通過計算滿足設計要求的復合地基承載力要求。
由于該工程基礎等級為甲級, 同時本工程采用CFG樁復合地基, 周圍無類似工程經驗, 再加上本項目地層差異大, 樁身部分土層含水量大, 為確保施工工藝可行性和驗證設計參數, 根據《建筑樁基檢測技術規范》 JGJ106—2014 (以下簡稱規范) 和設計的要求, 工程樁施工前進行試樁試驗。 根據CFG樁設計參數施工了3 根試樁。 試樁達到齡期后, 由于受場地條件的影響, 采用單樁豎向抗壓靜載實驗對3 根試樁承載力進行檢測。 靜載試驗采用堆載法, 并采用慢速維荷法。 根據試樁靜載試驗數據如下圖1。

圖1 試樁靜載實驗數據
根據3 根樁試驗結果, 3 根樁Q-s曲線均為陡降型曲線, 根據規范的規定, 取陡降的起始點作為該試樁極限承載力, 三根樁單樁豎向抗壓承載力極限值取值分別為1280kN, 1152kN, 1280kN, 均不滿足設計要求。
針對試樁承載力不能滿足設計要求, 根據現場情況, 進行以下分析: 1) 對施工單位施工記錄進行分析, 施工過程無異常情況。
2) 對樁身完整性進行低應變法檢測, 3 根試樁低應變檢測曲線如下圖2。

圖2 試樁底應變檢測曲線
通過對3 根試樁低應變曲線進行分析, 3 根試樁樁身均無異常反射, 樁身完整性均為Ⅰ類。
3) 進一步根據勘察報告進行復核計算也沒有問題。
后根據各方討論, 決定對該棟樓區域進行補勘,補勘結果發現該棟樓區域土含水量大, 土質較其它區域差異較大。 可能由于勘察孔布置局限性, 沒有準確反應該棟樓區域的土質情況, 同時由于樁基施工隊伍現場施工人員素質較低, 同時現場疏于管理, 對試樁的土質異常情況沒有重視, 沒有發現土質異常情況,導致原設計試樁承載力不能滿足設計要求。
設計根據勘察單位對該棟樓區域的地層進行補勘的結果, 重新進行了復合計算, 將CFG樁樁長有原來的16m, 調整為20m。 重新施工3 根試樁, 考慮到本棟樓土質較差, 樁長較長, 試驗前對3 根試樁完整性進行低應變檢測, 低應變檢測結果如下圖3。

圖3 底應變檢測結果
通過對以上3 根試樁低應變曲線進行分析, 樁身完整性均為Ⅰ類, 后對該3 根試樁進行了堆載法單樁豎向抗壓靜載試驗, 試驗結果如圖4。

圖4 堆載法單樁豎向抗壓靜載實驗
根據試驗結果, 3 根樁均加載1600KN時, Q-s曲線均為緩變型曲線, 根據規范規定, 3 根試樁單樁豎向抗壓承載力均能達到設計要求的1600kN。
工程樁的施工參數按后面調整后的參數進行施工, 由于該棟樓土質較差, 施工過程中制定了針對這棟樓的施工方案, 如使用混凝土中心壓灌澆筑混凝土, 同時控制拔管速度等, 確保沉樁質量。 為檢驗施工質量, 施工完成后, 根據規范, 分別抽檢3 根樁進行單樁復合地基靜載實驗和單樁豎向抗壓靜載試驗,承載力均滿足試驗, 并按設計和規范要求, 抽檢20%的樁進行低應變法完整性檢測, 樁身完整性符合規范要求。 最后出具匯總報告, 通過質檢驗收, 并順利進入下一步工序的施工。
本工程由于勘察布孔的局限性等因素的影響, 局部土質異常情況沒有準確反映, 導致試樁承載力不滿足設計要求。 本工程根據規范和設計要求, 在工程樁施工前, 施工了試樁, 通過試樁試驗及時發現了問題, 設計根據試樁結果調整了設計參數, 從而避免了后期工程樁施工出現問題, 避免了工程在經濟上和工期上的損失。 從而工程前的試樁還是很有必要的。
1) 確定選擇樁型和施工工藝是否滿足本工程場地的要求, 避免樁基全面施工后發現樁型或施工工藝不適合本場地, 此時再改樁型將會給工程工期帶來較大的損失。
2) 根據試樁單樁豎向靜載試驗確定試樁極限承載力。 由于地質報告提供的參數很多都是經驗參數,往往偏保守, 同時試樁試驗能得出準確的試樁承載力, 從而可以提高單樁承載力, 降低樁的參數, 或減少樁的數量, 降低了工程成本。 勘察單位提供的參數很多都是經驗值, 再加上很多土體參數都是通過室內試驗推測的, 有的土體運到實驗室可能已經擾動了,不能代表原狀土的性質, 現場的原位測試較少, 以及勘察孔的布置等, 受上面因素的影響, 很難得出準確的參數。 當沒有成熟參考經驗時, 最后只能通過試樁試驗驗證設計參數, 及時調整設計參數, 防止工程樁施工后, 發現問題了, 這樣不管從工期上和經濟上都將會給工程帶來較大的損失。
規范也規定了以下情況下要進行施工前試樁: ①設計等級為甲級; ②無相關試樁資料可參考的設計等級為乙級的樁基; ③地質條件復雜、 基樁施工質量可靠性低; ④本地區采用的新樁型或新工藝成樁的樁基。
在實際的工程中, 有些可能考慮工期, 經濟等因素, 沒有施工施工前的試樁。 結果造成, 有的沒有優化設計, 導致工程成本的提高; 有的工程樁施工, 工程樁承載力達不到設計的要求; 有得工程樁成樁質量出現了問題。 所以針對項目具體情況, 施工工程前的試樁還是很有必要的。
工程樁施工前的試樁, 既能檢驗施工工藝能否適應項目土質的要求, 又能檢驗設計的參數是否滿足設計要求, 同時也能優化設計, 達到節約成本的目的,因此工程樁施工前的試樁還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