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理,余 波,程 凱,曹 陽,章如松,徐新宇,石群立,沈 勤
Wilms瘤又稱腎母細胞瘤,是起源于腎胚基的少見惡性胚胎性腫瘤,主要發生于腎臟,少見于腎外部位的腎源殘留區。80%患者為2~3歲幼兒,成人罕見[1-3]。散發性或遺傳性Wilms瘤組織學形態和分子改變類似,具有胚芽、上皮、間葉成分[4-5]。根據組織學形態分為純Wilms瘤及Wilms瘤伴異源成分,后者多表現為畸胎瘤樣Wilms瘤(teratoid Wilms tumor, TWT)[3,6-8]。本文現報道1例成人卵巢Wilms瘤伴少量成熟畸胎瘤成分,分析其臨床病理學特征、診斷、鑒別診斷等,以深入認識該類腫瘤的獨特生物學特性。
1.1 材料患者37歲,2年前體檢B超示右側卵巢畸胎瘤,未予處理。2019年8月因右側附件包塊破裂于外院急診行右側卵巢部分切除+修補術。術中見右側卵巢大小8 cm×8 cm×7 cm,包膜較脆,表面破口約3 cm,活動性出血劇烈。
1.2 方法標本經10%中性福爾馬林固定,常規石蠟包埋,4 μm厚切片,HE染色,鏡下觀察。采用免疫組化EnVision兩步法染色,一抗WT1、PAX8、CKpan、desmin、S-100、Ki-67等,均購自北京中杉金橋公司。
2.1 眼觀不整形腫塊,大小7 cm×5 cm×4 cm,表面破裂,切面呈囊實性,質軟、糟脆。實性區見一類圓形結節,最大徑1.5 cm,呈灰白色,質中,界限不清。
2.2 鏡檢腫瘤呈囊實性,實性區瘤細胞由胚芽、上皮和間葉3種成分組成。胚芽排列呈彌漫性、結節狀、菊花團樣、緞帶樣、波浪狀或蛇形(圖1)。上皮成分表現為不同分化程度,幼稚小管、菊形團以及腺腔腺管結構。分化型腺管胞質較豐富、嗜酸性,核染色質粗顆粒,見小核仁。胚芽細胞體小密集,胞質極少、嗜堿性,核橢圓形、深染,核仁不明顯,可見核分裂(圖2)。間葉成分穿插于胚芽之間,短梭形或星芒狀細胞呈流水樣。少量細胞呈橫紋肌形態(圖3)。實性灰白色結節呈多種胚層成分,包括軟骨組織(圖4)、神經組織及腸型腺上皮。
2.3 免疫表型胚芽成分強表達WT1,幼稚上皮弱表達WT1,而分化型上皮和間質成分均不表達(圖5)。小管及腺管表達PAX8、CKpan;橫紋肌分化細胞表達desmin;軟骨成分表達S-100。胚芽成分Ki-67增殖指數約60%,分化型上皮間質成分的Ki-67增殖指數低(圖6)。
2.4 病理診斷卵巢原發Wilms瘤(混合型)合并畸胎瘤成分(占比約10%)。
2.5 隨訪本例于急診術后1個月行全子宮、雙側附件切除及淋巴結清掃術,均未見腫瘤殘留。術后6、9、12個月CT示盆腹腔多發結節,右下腹壁和臍旁結節。手術切除結節病理示轉移性Wilms瘤(胚芽為主型),輔以序貫化療(順鉑+依托泊苷+博來霉素,長春新堿+更生霉素+環磷酰胺)。
腎外Wilms瘤臨床罕見,常見于腹膜后腎區周圍及腹股溝區,其次骶尾部、睪丸、子宮、卵巢和縱隔等[9-11]。組織學來源有多種觀點[7]:(1)位于后腹膜腎區周圍者多認為起源于后腎胚基異位殘留。(2)卵巢、子宮、陰道、睪丸及腹股溝等部位來源于中腎管殘留。(3)縱隔和胸壁等部位是前腎殘留灶發生。(4)其他罕見部位則認為與多分化潛能的胚胎干細胞有關。約20%的Wilms瘤和腎源殘留組織中均可檢測到WT1體系突變[5]。10%的Wilms瘤與基因遺傳有關,最常見WT1胚系突變或WT2表觀遺傳缺陷[12],往往是雙側腎或多處累及,伴先天性異常或WAGR、Denys-Drash、Beckwith-Wiedemann綜合征[4,13]。

圖1 胚芽排列呈緞帶樣、波浪狀、菊形團結構 圖2 胚芽細胞胞質極少,核深染,分化型腺管胞質較豐富、嗜酸性,核染色質較粗,可見小核仁 圖3 間葉成分穿插于胚芽之間,短梭形或星芒狀細胞呈流水樣 圖4 混有少量軟骨成分 圖5 胚芽成分強表達WT1,不表達分化型上皮及間葉成分,EnVision兩步法 圖6 胚芽成分Ki-67增殖指數高,而分化區Ki-67增殖指數低,EnVision兩步法
腎內外Wilms瘤的組織學相同,胚芽、上皮、間葉3種基本成分比例不同,胚芽是確診的必要依據。(1)胚芽型:排列呈彌漫性、蛇型、結節/器官樣以及基底細胞樣。(2)上皮型:包括未分化型上皮及分化型腺腔、腺管或腎小球樣結構;罕見異源性上皮如黏液細胞、鱗狀細胞等。(3)間質型:梭形或星芒狀細胞構成,可向橫紋肌、平滑肌、脂肪、骨、軟骨、神經節和神經膠質分化。(4)間變型:細胞核明顯增大,病理性核分裂易見。(5)消退型/完全壞死型:術前穿刺診斷化療后腫瘤大部分壞死。絕大多數Wilms瘤依賴典型形態即可診斷,免疫組化標記有一定價值。胚芽和幼稚上皮區多彌漫表達WT1,分化型上皮細胞灶性表達或不表達,間質成分常不表達。
TWT是一種罕見的組織學變異,除了典型WT成分外,還含有≥50%異源性成分,后者多為成熟畸胎瘤,也可為非成熟形態[3,6-8]。自1984年Variend首次報道后,又有“畸胎瘤伴Wilms瘤成分”“Wilms瘤伴畸胎瘤成分”類似命名[14]。TWT腫瘤好發年齡、性別及部位與純Wilms瘤類似,多見于腎內,其次為腹膜后、骶骨、睪丸、縱隔、胸腔、胃、頸部、子宮等[7,15]。關于TWT起源以及Wilms瘤與異源性成分之間的關系存在不同學說,認為泌尿生殖遷移沿線之外的腫瘤是胚基腎多向分化而非“畸胎瘤”,卵巢等生殖系統的Wilms瘤則認為是起源于畸胎瘤或生殖細胞的分化[10,16]。因此,這類形態腫瘤的診斷具有復雜性和挑戰性[7,9],如本例患者曾在多家醫院會診,診斷均不同,如“畸胎瘤伴體細胞惡變為Wilms瘤”“Wilms瘤合并畸胎瘤”“Wilms瘤”。
目前,腎外Wilms瘤臨床分期和治療原則與腎臟原發腫瘤相同,充分減瘤術輔以化療(VAC,長春新堿、更生霉素和環磷酰胺)和放療,Wilms瘤對VAC化療極為敏感,總生存率可達90%。由于TWT病例稀少,尚無具體治療指南,采用生殖細胞腫瘤化療方案BEP(順鉑+依托泊苷+博來霉素)效果不佳。文獻報道[10,17-18]TWT(Wilms瘤成分占30%~90%)患者采用VAC治療有效,隨訪6~84個月腫瘤均完全消退、無復發。Nakabayashi等[19]報道1例卵巢成熟性畸胎瘤伴Wilms瘤,腫瘤破裂腹腔種植并多次復發,采用序貫BEP及VAC治療后,長期隨訪均未見腫瘤復發。本例患者病程與文獻報道類似,提示Wilms瘤成分對BEP化療耐受,而VAC方案對于多次復發轉移的Wilms瘤成分敏感。作者認為應重視腫瘤不同成分占比評估,Wilms瘤成分越多其預后越差,需積極采用VAC方案。
本例成人卵巢原發Wilms瘤伴少量成熟畸胎瘤成分,腫瘤破裂并Wilms瘤成分播散腹腔,采用BEP化療不敏感。該類腫瘤的生物學行為及治療與純Wilms瘤或生殖細胞腫瘤不同,建議精準診斷腫瘤不同成分及占比,以指導臨床治療及預后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