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振鵬 張燦城
43歲的陳女士洗澡時無意間摸到肛門處長了一顆小肉贅,自知患有痔瘡五六年了,加上近來每次大便完隔20~30分鐘還得解一次大便才覺得舒服,而且一到晚上肚子就脹脹的,偶爾還有針扎般的痛。
為防患未然,陳女士便到當地醫院檢查,腸鏡結果提示: 直腸占位性病變,直腸癌待定。
素來體健的陳女士聽后大吃一驚,原本以為只是一個小小的痔瘡,吃點藥或者做個小手術就好了,現在卻被告知得去綜合醫院治療。 在當地醫生的推薦下,她慕名找到了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胃腸外科一區主任楊景哥主任醫師。
楊景哥通過仔細問診和指檢發現,陳女士直腸里距肛門約2厘米處明確摸到一個2厘米大小的腫物, 質地偏硬,活動度尚可,結合當地醫院的病理檢查結果,分析解釋道:“外院病理提示直腸高級別上皮內瘤變,這屬于腫瘤的癌前病變,進一步發展便是直腸惡性腫瘤,鑒于內鏡下取材有一定的局限性, 建議再次行腸鏡+活檢術。 此外,陳女士的直腸腫瘤位置很低,一旦病理發現是惡性腫瘤,手術方式可能需要考慮腹會陰聯合直腸癌根治術。 ”
后面一次腸鏡+活組織檢查病理再一次提示是絨毛-管狀腺瘤, 伴上皮中-重度異型增生, 由于取材破碎, 不排除更高級別的病變。
由于腫瘤位置很低,在內鏡下無法將腫物完整切除。 據此,楊景哥、湯漢林手術團隊經討論后一致決定為陳女士行經肛門直腸黏膜腫物切除術。 術后,陳女士第一天便能下床行走恢復迅速。
結直腸癌目前是我國發病率增長較快的惡性腫瘤之一, 大腸癌的早期癥狀不明顯, 最常見的異常即為大便性狀或排便習慣改變,若不重視便可能發展至晚期。
結直腸癌是一種可預防、可治愈的癌癥。 楊景哥提醒:“在國內胃腸鏡相對普及的就醫環境下,沒有任何癥狀,建議把人生第一次腸鏡檢查安排在40歲以前。如果有腸癌家族史,應該將第一次腸鏡年齡提前10~15年。 當然由于近年來結直腸腫瘤的年輕化發展,如果年輕人突然多次出現大便異常或其他身體不適,也應警惕腫瘤的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