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精神醫學中心 李明美
張阿姨近幾年總感覺肚
子不舒服, 三天兩頭往醫院跑,什么檢查都做了,錢花了不少,可沒查出什么病來, 家人還說她沒事兒找事。最后在朋友的勸說下,她來到了四川省精神醫學中心消化科,終于找到了折磨她的“元兇”腸易激綜合征。
腸易激綜合征是一種常見的功能性胃腸病,特點是在沒有特定的器質性病變的情況下,以腹痛或腹部不適為主要癥狀,排便后可改善,常伴有排便習慣和大便性狀改變,便秘和腹瀉可交替出現,但缺乏可解釋癥狀的形態學和生化異常。
作為“情緒的晴雨表”,腸胃問題總與情緒息息相關。 腸易激綜合征除出現腹痛、腹脹或腹部不適的消化道癥狀外,還可能出現腸外癥狀, 如頭痛、 腰背痛、心悸、尿頻、尿痛、性功能障礙、焦慮、抑郁等。
患者往往輾轉奔波在多個科室就診,非常苦惱。
我國普通人群的腸易激綜合征總體患病率為1.4%~1.5%, 女性患病率略高于男性,各年齡段人群都有發病, 但以18~59 歲的中青年更為常見。
對部分腸易激綜合征患者來說,雖然存在腸道癥狀,但不影響基本的生活和工作, 所以常常不予以重視。 只有25%的腸易激綜合征患者到醫院就診。
腸易激綜合征根據大便情況可分為便秘型、腹瀉型、混合型(腹瀉和便秘交替出現)和不定型,醫生一般根據大便性狀及大便頻次判斷您屬于哪種類型的腸易激綜合征。
飲食因素
飲食因素可誘發或加重腸易激綜合征的癥狀,84%的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癥狀的發生與飲食有關,患者應避免攝入以下食品:
◎避免產氣食物,如豆類、洋蔥、芹菜、胡蘿卜、葡萄干、香蕉、杏子、咸脆餅干、酒精和咖啡因等。
◎避免攝入乳糖,比如乳制品。
◎低FODMAP 飲食,FODMAP 是發酵類+低聚糖+二糖+單糖+多元醇五類成分的首字母縮寫。 如小麥、洋蔥、韭菜、大蒜、開心果、腰果、豆類、蘋果、梨、櫻桃、西瓜、李子、蘑菇等。
腸道感染
各種細菌、病毒感染都可引起腸黏膜肥大細胞或其他免疫炎癥細胞釋放炎性因子, 引起腸道功能紊亂。 研究表明,有腸道感染史的患者腸易激綜合征發病率比無腸道感染史的患者高4倍。 因此,清潔飲食尤為重要。
精神心理因素
患有精神疾病,如抑郁癥、焦慮癥等,情緒不穩定,壓力大,長期睡眠差。
人際關系差,童年或既往有創傷經歷,如童年時在身體方面有受虐史。
有哪些癥狀時需要及時就醫?
當出現下列癥狀時,需要就醫進一步評估病情,包括完善胃腸鏡檢查等:
◎發病年齡>40歲。◎直腸出血或黑便。◎夜間腹瀉。
◎進行性腹痛。◎不明原因體重減輕。◎實驗室檢查結果異常(如缺鐵性貧血、C-反應蛋白升高或糞乳鐵蛋白升高等)。
◎炎癥性腸病或有結直腸癌家族史。
如何改善腸易激綜合征呢?
腸易激綜合征的治療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采取個體化治療方案, 應積極尋找并去除病因,減輕癥狀。
調整飲食結構
規律飲食,多吃粗面粉或高纖維面粉,以及富含麩質的谷物或糙米等高纖維的食物, 對改善癥狀有幫助。 便秘型患者食用亞麻籽、 燕麥可以改善便秘、腹部不適。
調整生活方式
規律作息, 適當運動,每周3~5次高負荷的體格鍛煉或每周3~5次20~60分鐘的身體鍛煉(跑步、騎自行車等)有助于改善整體胃腸道癥狀、負面情緒和焦慮等。
藥物治療
解痙劑、 止瀉劑、腸道不吸收的抗生素、 益生菌、中醫藥、抗焦慮抑郁藥等。
心理治療
腸易激綜合征患者常存在認知偏差和異常行為模式,往往有挫敗感、被孤立感和對醫療現狀不滿意,以及抑郁、焦慮表現等心理問題。 因此,尋求專業的心理醫生幫助可有效疏導不良情緒和調整不良認知。

掃碼收聽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