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妍

近年來,我國高血壓的患病率逐年上升。 很多自我感覺身體狀況良好的中年人甚至是青年人,也患了高血壓。
“高血壓是指以體循環動脈血壓增高為主要特征,可以伴有心臟、大腦、腎臟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質性損害的一種臨床綜合征。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心血管中心黃榕翀教授介紹。
“高血壓不僅僅是血壓高這么簡單, 還是心臟病、腦卒中、腎病等的重要危險因素。”黃榕翀教授表示。因此,高血壓患者需要定期到心內科門診進行心血管病風險評估,盡早干預可能帶來的重要臟器損傷。
在高血壓治療過程中,總有一些患者由于認知誤區, 犯下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影響療效和預后。 黃榕翀教授提示,以下這些誤區一定要避開:
早期藥物治療可以有效降低發生心血管事件風險。 目前已上市使用的降壓藥安全性較高。 如確診了高血壓就應在改善生活方式基礎上啟動藥物治療,即使是年輕初發高血壓的人群。同時,患者應定期到門診復查肝腎功能,監測可能發生的藥物不良反應。
血壓升高會導致頭痛、頭暈等不適癥狀,但有些患者高血壓病程長,身體已經耐受不適,可能并沒有什么感覺。 需要強調的是,沒有不適不代表升高的血壓對身體沒有危害,高血壓治療主要取決于血壓和風險,與是否有癥狀無關。 因此,即便沒有癥狀,只要血壓高于標準值,就需要藥物治療。
需要長期藥物治療維持血壓達標, 才能降低心臟、大腦、腎臟、眼等損害的風險。 此外,血壓波動幅度即血壓變異率高會增加心血管事件發生風險。
血壓的波動受多種因素影響,如氣溫變化、情緒緊張、合并疾病等。 高血壓患者需進行靶器官損害監測,同時,藥物治療時也需要進行藥物不良反應監測和控制。 因此,高血壓患者需要定期做門診復查。
化驗單報告中的血脂正常范圍, 并不是高血壓人群的推薦血脂范圍。 高血壓合并高脂血癥會增加心血管事件發生風險。 應根據高血壓患者低危、中危、高危和極高危不同分層, 同時加用降脂藥物, 使血脂達到相關標準,從而降低心血管事件發生風險。
“研究發現,高血壓的發生除與遺傳、年齡、性別等不可改變的因素相關外,還與過量飲酒、高鈉低鉀膳食、 超重和肥胖、精神緊張、缺乏體力活動、吸煙、糖尿病、血脂異常等危險因素相關。 ”黃榕翀教授建議,有上述危險因素的人群要注意監測血壓水平,注意健康飲食和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如飲食盡量清淡少鹽、 戒煙限酒、 適當運動、 合理膳食、控制體重,還要保持情緒平穩。

掃碼收聽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