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國
您說好久沒笑過了? 不愁,今兒就讓我們一起笑起來。
現在請您跟我做:請調整一下, 使情緒平靜一些。好,請您嘴角上揚,盡力上揚。 請盡力保持較長時間,一秒,五秒,三十秒……好!不管您剛才索然無味也好,百無聊賴也罷,抑或陰云滿天,現在,您樂起來了。 朋友,您不妨再試,也不妨對著鏡子做,肯定效果更佳。
您問這是為什么?
主要是個“笑”與“喜”的關系問題。
什么是笑? 笑就是露出愉快的表情,發出歡喜的聲音。什么是喜?喜就是高興,快樂。 不同之處是什么? 用心理學語言解釋,笑是情緒的機體變化,喜是情緒的內心體驗。 二者孰先孰后,孰因孰果? 用俗話說,是先喜后笑,還是相反? 推而廣之就是,先有情緒的內心體驗后有情緒的機體變化,還是相反?
一般認為是先有情緒的內心體驗,后有情緒的機體變化, 就是先喜后笑、先愁后哭、先怕后跑等。 這自然有其道理。 但不能把事情看絕對了。
心理學家詹姆士認為,情緒的心理狀態,不是情緒的生理變化的原因, 相反,情緒的生理變化,才是情緒的心理狀態原因。 他用生動的事例說:當你看到一只老虎,聽到它的吼叫時,老虎的形象和聲音, 通過眼、耳等感官傳到大腦皮質,使您產生對老虎的認識,于是您又聯想到老虎是野獸,很厲害,會吃人。 而后,大腦皮質指揮您的肌肉(橫紋肌)收縮,同時有心跳、呼吸加快等反應,于是您就“跑”。 這種生理變化再傳回到大腦時, 就產生了一種主觀體驗,即“怕”。 丹麥的蘭格同時也提出這種理論。 這種學說就稱為“詹姆士-蘭格學說”。
后來的研究表明,雖然生理變化(內臟、橫紋肌的變化) 不是情緒的決定因素,但是,情緒的內容確與內臟、 橫紋肌的變化有關系, 情緒的內容是從內臟、橫紋肌反饋回大腦的信息。具體說到笑與喜的關系,一般是先喜后笑, 有時候,也會先笑后喜。 就是說,顏面肌肉(表情肌)的變化可以改變內心的情緒狀態。
此外,還有個心理效應問題。 當您一旦有意調整顏面肌肉時,也就無意間調整了內心的情緒狀態,從而逐漸地清除消極情緒。于是,心中的天空便由“陰”轉“晴”,您的心情真的好起來。
您瞧,此刻笑容還掛在您的臉上,是不是?
掃碼收聽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