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存澤
(福建省建發房地產有限公司)
漳州建發·璽院項目地塊位于碧湖生態園區內,本項目由2 棟39 層住宅樓、2 棟32-33 層住宅樓、1 棟25層住宅樓、1 棟12 層住宅樓、12 棟3 層住宅組成,現地面標高6.4~6.90m(黃海),整體為1 層地下室,局部地下2 層,一層范圍基坑開挖深度約3.77~5.57m,二層范圍基坑開挖深度約7.86~8.85m;基坑開挖面積約38229m2,基坑周長約1122m;基坑安全等級:二層地下室部分為Ⅰ級,重要性系數r0=1.1,其余部分為Ⅱ級,重要性系數r0=1.0。
根據巖土工程勘察報告,基坑開挖自上而下揭露土層特征如下:素填土、細砂、粉質黏土、淤泥質土、中砂、圓礫、殘積粘性土及全風化花崗巖,總體呈現“下硬上軟”的特征,基坑側壁分布素填土、細砂層,坑底地基土層主要為②-1 細砂層。
基坑開挖深度范圍內地下水主要為①素填土潛水、②-1 細砂層,②-1 層滲透系數為3.30×10-3㎝/s,③-1中砂、③-2 圓礫層滲透系數為4.67×10-2㎝/s。具體見表1。

表1 巖土設計參數建議值
⑴本工程西側局部兩層地下室,緊鄰碧洲園安置房(基坑邊離紅線約5m,基礎形式為樁基),西側地質情況依次為:雜填土,細沙10~17m,圓礫層15~17m,殘積粘性土3~5m,相對隔水層殘積粘性土深,其上各層土透水性強,基坑支護結構失效、土體過大變形對碧洲園小區影響嚴重。
⑵基坑開挖深度范圍內揭露的地層主要為素填土、細砂層,基坑需采取相應支護措施后開挖。
⑶基坑開挖后,坑底揭露的地層主要為細砂層,下部存在具有承壓性質的砂質砂層(③-1、③-2),基坑在無止水措施情況下,一層基坑總涌水量約為3159m3/d,二層基坑總涌水量約為47525m3/d,涌水量較大,需設置止水帷幕并對坑內井點進行降水。一層地下室范圍止水帷幕建議伸入②-2 粉質粘土或②-3 淤泥質土層,二層地下室范圍止水帷幕建議伸入④殘積土黏性土層2m。
⑴采用半止水帷幕,降水過程中,碧洲園小區可能產生如下風險:基礎下細沙層流失,地基沉陷;樁基負摩阻加大,樁基沉降增大;
⑵采用全止水帷幕,相對隔水層約在相對標高34m,普通的三軸攪拌樁成樁質量見圖1~圖3,三軸攪拌樁在進入礫砂層后成樁質量差,止水效果無法保證。本項目可選擇的支護方式有:

圖1 相對標高0~3m

圖2 相對標高3~15m

圖3 相對標高15~36m
⑴全套管全回轉鉆孔咬合樁、銑槽機地下連續墻,根據地質條件測算,地下連續墻支護每延米費用在8~10 萬;
⑵CSM 工法樁+預應力錨索等,采用雙輪銑工藝,間隔插型鋼,根據地質條件測算每延米造價在1.8~2萬,且施工較快。
根據工程勘察報告,結合經濟與技術性,經專家論證通過,本工程采選用:CSM 工法樁+預應力錨索/錨管作為二層地下室范圍的基坑支護形式。CSM 工法是一種創新性深層攪拌施工方法,結合液壓銑槽機和深層攪拌技術,對場地原位土體與水泥漿進行攪拌,可用于止水帷幕、擋土墻、地基處理等,同時,該工法對地層的適應性高,可以切削堅硬地層(卵礫石地層、巖層)。
⑴本工程二層地下室范圍內的基坑支護形式為850mm 墻厚的等厚型鋼混凝土水泥攪拌墻,攪拌墻內插H 700×300×13×20 的型鋼,型鋼間距 1200mm,型鋼定長18m,CSM 工法水泥攪拌墻伸入殘積土黏性土層2m。等厚型攪拌墻平面布置示意圖見圖4。

圖4
⑵CSM 工法樁質量控制要點:
①垂直度控制:對場地進行加固處理(鋪設3cm 厚鋼板等)[1],保證走機安全;CSM 工法樁機拼裝、移位后,需使用經緯儀重新校正樁機立柱導向垂直度,運用銑削頭內部的測斜儀,進行過程控制,保證墻體的垂直度不大于1/300。
②平面定位、銑削深度控制:雙輪銑銑頭定位于墻體中心線和每幅標線上,偏差允許值[-20mm,20mm];銑削設備鉆桿上做明顯標記,確保墻底達到設計深度,偏差允許值[-50mm,100mm]。
③銑削/ 提升速度、固化液:銑進速度控制在0.5~1m/min;達到設計深度時,延續10s 左右,對墻體設計標高2~3m 以上范圍重復提升一次,提升速度控制在1~2m/min 左右,以免形成真空負壓,孔壁坍塌;提升成墻攪拌時,固化液拌制采用P.O42.5 級普通硅酸鹽水泥,水泥漿液水膠比一般為1~1.2。
④設備移位:銑削式水泥土攪拌墻作業應采用跳幅施工方式,且相鄰墻幅搭接長度取300mm[2],如圖5 所示。CSM 工法止水帷幕施工至轉角部位時應采用十字搭接形式,對已成型墻體充分切割,再次進行成墻攪拌,確保冷接縫施工質量,如圖6 所示。

圖5

圖6
⑤地下室主體施工完成且完成肥槽時,采用液壓千斤頂進行拔除;型鋼拔除專項方案應結合上部主體建筑平面定位,考慮上部外凸陽臺、線條對吊車的影響,避免型鋼無法拔除,造成經濟損失。
⑴工程進度:漳州璽院二層地下室范圍采用CSM工法等厚水泥攪拌墻作為止水帷幕,此工法從機器進場到撤場施工長度近300m,工期一個月左右,效率較高,成墻效果好。見圖7、圖8。

圖7

圖8
⑵基坑監測數據:漳州璽院CSM 圍護墻體的墻頂累計變形值均小于報警值,墻頂最大水平位移28mm,最大沉降位移13mm,墻身最大傾斜變形(見圖9)、坑外地下水位變化比較穩定。監測數據表明,采用CSM 圍護結構止水、擋土效果較好,能起到保護周邊環境、保證基坑結構安全的作用。

圖9 深度- 累計位移(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