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雯,李樹嶺,張曉卿,高海虹
(1.黑龍江省氣象服務中心,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2.哈爾濱市氣象局,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8)
多媒體信息時代的到來,驅使著公眾氣象服務向快速、有趣、多樣化的表達方式轉變,這就要求編導既要擁有氣象相關知識,又能用輕松幽默的敘事方法進行表達。除了對工作人員提出更高要求外,公眾服務的內容也不能僅僅滿足以往的晴雨、氣溫、風力氣象要素預報,而要做更全面的實況、預報類的專項服務產品、做科普專題、結合社會熱點答疑解惑,達到防災減災的目的。
在公眾氣象服務的工作中,力求實現氣象各部門之間的“深度融合”,需要人才和科技的支撐。如想創作一篇氣象科普的深度好文,離不開氣象臺、氣候、科研所等各部門的專家指導;如想開發出更好的公眾服務產品,亟需了解各類實況及預報軟件,只有最大限度的整合資源形成合力,才能開發出更多更好的可視化圖形產品;如想打造氣象專屬品牌,不僅要在氣象公眾服務產品上下功夫,同時要挖掘氣象團隊的人文故事,著力打造專家和團隊的形象,彰顯氣象人的敬業與活力。
本文提及的天氣預報是一個廣義概念,既包括具體的天氣預報要素產品,也包括由其衍生出的預報專題和氣象科普產品。氣象服務的產品價值應體現在為公眾“省時間”上:如推送天氣預報為公眾提供出行參考、解讀天氣熱點與社會關切、開展防災減災科普答疑等等。
對于各類不同的天氣預報材料,氣象服務中心在發布權限上要有明確、嚴格的界定:如中期、長期預報、氣候預測以及農業預測是否可以對公眾發布,能發布多長時效的;天氣災害發生之后,公眾服務需適時適度地向公眾發布氣象信息,解讀天氣成因,防止謠言傳播。公眾服務類的天氣預報內容要區別于專業服務和決策服務內容。既不能與收取費用的專業服務內容重疊,也要考慮面向政府匯報和面向公眾發布時的權限區別。
每年進入汛期,龍江氣象傳統媒體(電視、廣播)(表1)和新媒體(微信公眾號、微博、天氣網、抖音平臺)(表2)都要起到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的作用,負責面向社會公眾發布省級、地市級以及縣級預警信號、臨近預報、短時預報的任務,其中龍江氣象微博發布數量每日最多高達107條,遇到災害性天氣時發布80條左右也是常態。此外從發布頻率上看,常常是省級平臺幾分鐘內連續發布幾十條預警,每個縣市還會發布當地預警,這就使得預警發布得十分密集且內容重疊。如果數量過多、過于密集就會造成公眾的“視覺疲勞”,反而降低警示作用。目前,省氣象服務中心已在嘗試只發布省級預警及紅色預警信號,地市級預警則以矩陣式微博方式發布。

表1 公眾氣象服務傳統媒體服務內容

表2 公眾氣象服務新媒體服務內容
黑龍江省氣象服務中心始終潛心打造特色公眾氣象服務精品,2020年雨雪重大轉折性天氣文章在今日頭條APP展播量17.8萬(同類文章展播量約5千),2021年初冬季節微博攝影專題閱讀量58萬(同類專題閱讀量約2千),2022年防災減災日首次采用“虛擬演播室+外景專家連線+全媒體分發”形式,全網觀看量突破250萬,創黑龍江省氣象新媒體直播全網觀看量歷史新高。此外新媒體團隊策劃并創作各類氣象科普文創產品:開展滑雪賽事類氣象服務、開發趣味地圖科普系列、健康氣象系列科普文創等?!褒埥瓪庀蟆毙吕斯俜轿⒉┓劢z超過95萬,三次獲全國十大氣象微博獎;黑龍江省衛視《于碩說天氣》節目2018-2020年收視排名全國前十、省內第一。
專業氣象的服務對象是行業,面向的是單位,服務的專業性很強;而公眾氣象服務的對象是社會公眾。雖然同是提供旅游、交通氣象等服務,但服務對象不同,所以服務內容是彼此獨立、各有側重的。本文中提及的旅游、交通氣象服務都是面向公眾開發的產品,專指公眾服務類服務產品。
從服務內容分析,公眾氣象服務除初級產品或天氣預報本身,還需要整合預報資源[1],做天氣預報的衍生品和專項預報產品。衍生產品包括解讀實時發生的天氣熱點與社會關切、氣象科普、開展防災減災活動等。專項預報產品包括早(晚)出行預報、旅游預報、交通預報、高考(中考)預報、節日預報、各類生活指數預報等。
在公眾氣象服務的工作中,融合無處不在:不僅包括數據與圖形的融合、專業理論與通俗語言的融合,氣象各部門之間的一體化信息融合、軟件融合、技術融合、產品融合也同樣重要[2],而推動這一切的,是各部門、各平臺工作人員的交流與溝通,以及氣象工作人員與公眾間的雙向互動。
公眾氣象服務產品發布渠道往往決定著產品風格:電視節目面向傳統受眾,往往偏重講述天氣形勢分析、語言表達較為穩重;微博、微信,大多面向年輕人[3],一方面有實時獲取天氣預報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有探秘氣象知識的渴望,出現天氣熱點時,能夠更早、更準、更快地獲取氣象信息,用途更傾向于“天氣類出行指南、工具書”;抖音、快手APP,是彰顯個性的平臺,利用流量媒體打造氣象品牌再合適不過[4]。只有明晰用戶需求,才能開發出更具有針對性的公眾氣象服務專項產品[5],讓產品都帶有自己的“性格”,依托不同的平臺實現精準化推送。
目前,公眾氣象服務已有部分業務流程實現自動化:微博的早(晚)出行預報、旅游天氣預報,能夠自動抓取網頁數據、替換PPT、生成圖片產品,每天至少節省1.5 h的工作時間;微博、微信的氣象災害預警平臺能夠自動化發布預警信號;氣象服務中心的服務器每天自動生成降水、氣溫、變溫等氣象要素實況類圖形產品,供全媒體使用。
智能化作業既能提高工作效率、也能最大限度降低人為失誤。與其他省份相比,黑龍江省自主研發的公眾服務產品數量偏少、初級產品亟需升級換代。服務內容不夠深入,如暴雨、大風預警僅僅提示一句“請注意預防”,防御措施說的不夠具體,天氣成因解讀、實時熱點分析與社會關切的答疑解惑工作也有待“說深說透”。
微博內容應向“精耕細作”轉變。除發布預警信息外,目前微博每天發布數量都在20條以上,但多數是轉發,缺乏自己的原創氣象服務產品。此外還要根據產品的發布渠道確定產品風格,一定要“按需定制”[6]。
亟需加強氣象各部門間的信息共享,增強聯動效應[7]。一篇好的氣象科普或天氣熱點解讀,需要氣象專家的深度解讀,日常的農業天氣預報也離不開農氣專家的精準預判,了解雷達等短時臨近預報軟件則有助于開發出更多的可視化圖形產品。
綜上所述,氣象服務中心對內需進一步實現公眾服務產品的自動化發布,同時把服務內容做“精”、做“細”[8],開發出更多可視化圖形產品、科普原創作品,注重培養創新型人才。對外,需要學習各類實況、預報軟件,也更需要氣象各部門專家的幫助和指導,形成合力共同打造精細化的公眾氣象服務產品[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