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腦卒中相關的最常見的運動障礙是手指伸展無力。既往涉及大腦半球卒中患者的研究表明,機器人訓練在治療效果上與傳統療法相當。由于肌肉振動可以增強運動感覺和痙攣肌肉的松弛,本研究評估了機器人聯合肌肉振動訓練的治療效果。符合條件的患者年齡為18~80歲,首次發生皮質或皮質下卒中。Fugl-Meyer上肢評分基線時為6~43(FMA-UL評分,卒中后>5周)且患肢腕部和至少一根手指可自主活動。受試者被隨機分配接受18~30分鐘的安慰劑干預或機器人+振動訓練。在機器人訓練過程中,該設備以80脈沖/s的速度提供輔助運動、生物反饋和拮抗肌肌肉振動,然后是6s 60脈沖/s的訓練。評估指標包括卒中影響量表、改良 Ashworth 量表、Ranchos Los Amigos和 FMA-UL。主要結果變量是 FMA-UL 評分從基線到隨后隨訪數據的變化。比較了完成至少15次訓練的22名參與者的數據,與安慰劑組相比,測試組的 FMA-UL 評分顯著提高 (
= 0.01)。安慰劑組與治療組的得分差異超過了最低臨床重要差異(MCID)。在第二階段,交叉組的FMA-UL評分有顯著改善 (
=0.003),同時上肢力量評分也有改善。結論:這項對腦卒中亞急性期中重度上肢損傷患者的研究發現,機器人訓練結合振動可產生臨床意義上的功能增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