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 湘
會計準則是會計核算工作的具體規范,沒有統一的會計準則,相同經濟業務的處理會因不同的人采用不同核算方式導致結果差異很大,這直接影響會計信息的質量。會計作為一個特殊的信息系統,它遵照會計準則對單位經濟業務活動所用的原始資料進行加工計量和傳輸,進行計量、確認和報告,通過會計信息,滿足信息使用者對單位經濟業務的財務信息要求,幫助信息使用者評價和比較該單位的財務運行狀況等,所以,如何確保行政事業單位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合法、公允,確保會計信息的質量,對精準理解、掌握并實施好《政府會計準則制度》的執行人即會計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通過實施預算會計、財務會計、成本會計內容來實現政府會計改革的規范會計行為、夯實財務管理基礎、科學評價單位績效、提高財務透明度的目的。
《政府會計準則制度》要求在全國各級各類行政事業單位從2019 年1 月1 日起全面施行。從2019 年全面執行至現在,已有兩年,但還處于理論與實踐的初步結合階段,要按照會計準則制度完整、真實、準確反映出單位經濟活動,提高會計核算信息質量,會計人才尤顯重要。
一個單位會計人員所提供的會計信息能否真實、準確、完整、客觀地反映單位經濟活動,這取決于該單位會計人員執業水平的高低,特別是像《政府會計準則制度》實施初期,更需要專業的會計人才。
1.人員素質參差不齊。《政府會計準則制度》的實際執行對財務人員業務素質要求高,因為既要懂權責發生制又要懂收付實現制,既要懂政府財務報告的編制也要懂預算會計及年終決算報表的編制?,F實情況是,單位有些老會計不懂權責發生制,攤銷、折舊、減值準備、預計類和合并會計報表、現金流量表無法做無法編,剛入職的一些大學生只懂理論上的權責發生制,不懂收付實現制的預算會計,更難以完成財務會計預算會計“平行”的雙分錄,造成新老會計很難立馬上手,存在一個培訓窗口期,但對于大學生的大學課堂上,有些老師只懂理論無實操經驗,沒審過決算報表,存在紙上談兵,畢竟實際中經濟業務復雜多樣;社會培訓機構在新制度實施時大量舉辦培訓班,隨著執行時間推移,也因為效益原因不再舉辦該類培訓,所以,單位財務工作者素質出現良莠不齊現象,隨著各項準則、指南及解釋相繼出臺,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勢必是一項長期的工作。
2.會計人員從業門檻低。根據2017年11 月第三次修訂的《會計法》要求,“會計人員應當具備從事會計工作所需要的專業能力”,強調了會計工作是一項專業性和技術性很強的工作,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員必須具備必要的專業知識與職業勝任能力。
3.學校課程設置跟不上市場需求變化,另外目前還存在對講解與《政府會計準則制度》相關的會計課程的教師缺乏。
4.新入職人員會計理論知識的掌握僅停留于字面上。目前隨著會計信息化系統的廣泛使用,出現剛出校門年輕會計從業者們成為純粹按照系統做賬的“機器人”,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遇到特殊經濟業務,處理結果漏洞百出,沒能真正從理論上把握理解其實質。
5.后期會計人員培養渠道單一,僅靠“老師傅”教和“徒弟”的悟。隨著準則制度執行時間推移,社會培訓機構不再承擔起培養教育新人的職責,更多的結果會出現單位“老師傅帶新人”,單位會計人員水平高的帶出來的新人水平也高,水平低的帶出來人員水平也低,幾年后,各橫向單位間出現相同經濟業務核算口徑不一致的無法可比,縱向上下級單位信息質量不準確的嚴重后果。
6.會計人才激勵約束機制有待于進一步完善。由于一些體制內的單位因為人才激勵機制缺失,能干的人留不住,人才流失嚴重,好不容易帶出一個能用之人無法留住,出現人才斷層,青黃不接現象。
7.會計人才綜合能力欠缺。隨著對“三公經費”“八項規定”等制度的嚴格執行,一些財務人員疲于應付協助各種層面的檢查,本身工作業務瑣碎繁雜,只能保證正常工作范圍職責完成,再加上協助各種檢查,已是力不從心,更無法抽更多時間學習各種法規法紀,因為是執行法規法紀的部門,導致不懂法不學法而出現執行上的犯錯誤,加大職業風險。
8.大量會計業務的處理需要職業判斷能力,該能力是在長期工作中獲得的。雖然會計準則制度以及各種解釋指南陸續出臺,但實際經濟業務是復雜多變的,所以,要求財務人員實際執行時要用職業判斷來處理一些經濟業務,職業判斷不是一朝一夕能培養的,它要求財務人員要有強大會計理論功底和實操能力才能有相對準確的職業判斷,也才能有正確的財務處理能力。
9.會計人員容易出現工作倦怠期。因為財務工作是一個繁瑣、重復的工種,工作年限長后,會出現人員不愿意輪崗,安于現狀,不愿意接受新事物的倦怠期。
1.提高入職從業門檻。招聘人員時建議提高招聘門檻,比如取得助理會計師以上職稱資格之類的。
2.學校會計課程設置符合當前形勢,提高師資理論結合實踐教學能力。會計工種屬于熟練技能型,要讓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并且學生一畢業就能上手,需要學校教師既懂理論又懂實務,讓這樣“雙師型”的教師教育學生的最好場所不是到某個公司參觀,而是在學校建設的實習實訓基地里進行實際技能的教學?,F實中學?!半p師型”教師數量不足,再者教師自身的實踐技能還需提高,教學管理上教學目標與專業課程的設置與教師教學水平等應該實時更新,比如隨著能處理大量重復簡單工作的財務機器人出現,要求財務人員從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需要大量具有財務分析和財務決策能力的會計人才,所以學校要根據就業市場需求變化及時調整教學目標。
專業課程設置和教材內容需優化。目前課程理論和教材內容更新不及時,處于重理論輕實踐,實踐課程課時安排少,內容和現行財經法規、財務制度準則無法無縫銜接。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要為培養更多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務操作能力的“雙師型”教師提供培養鍛煉機會。
3.單位領導對會計人才的重視度要加強。人才是科技創新的最核心要素,一個單位的宏觀戰略、決策分析等制定依據,需要專業的會計人才提供數據,這是最有利的支撐資源,而一個行當內會計專業人才的培養是一個長期過程,一個只會簡單做賬的會計人員很容易找,但一個能上升到為領導,為單位做好參謀助手的會計人才確是炙手可熱,非一朝一夕能成就的。
4.單位建立的考核激勵機制是引發會計人才主動性的最重要因素。因為單位會計人員職業風險高,面對的誘惑大,沒有嚴格的職業操守道德觀很容易出現違規違紀行為,所以可以通過增加績效工資、打通職稱上升通道、評優評先等考核激勵機制進行人才的激勵與約束,發揮主觀能動性。
5.充分利用內部控制制度要求,定期輪崗,接受新鮮事物降低工作倦怠期的出現。職業倦怠指人面對過度工作所產生的身體、情緒疲勞與耗竭的狀態。
作為會計工作人員整天面對一堆堆財務資料和大量數據,許多時候,都是一個人面對電腦處理大量重復、單調、瑣碎而繁雜的工作,日復一日,“機器化”的處理工作,結果是和外界接觸少了,溝通交流少了,關鍵是會計人員工作成果不好評價,不容易出成果,又因為大量具體工作占據太多時間,所以沒法去參加各種證書考試以獲取自信感,更沒有時間和家庭親人朋友交流以排解工作壓力,沒有壓力釋放的渠道,這樣,逐漸在工作中出現淡漠,對任何事情不關心,被動地應付工作,工作的目的只是為了獲取生活的薪酬這些職業倦怠癥狀。
防止或者降低職業倦怠的策略是:工作中與被服務者建立情感聯系;多做自己擅長感興趣的事,比如家庭活動、健康運動或者讀書都是很好的方式;對于重復的工作,可以采用靈活的工作時間;對于工作中缺乏控制感,可以把目標分塊,專心做自己可以控制的部分;對于因為設置了很多根本完不成的任務,達不到以后又自我懷疑,可以調整一下工作進度,降低自己完美主義要求;財務工作崗位定期輪崗;提高工作意義感,不要讓它僅成為生活的工具。
6.增加各種培訓培養機制及經費投入。管理部門以及相關單位要加大經費投入,并對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員,要遵循以人為本,按需施教,引導會計專業技術人員更新知識、拓展技能,完善知識結構、全面提高素質。
會計人才還要通過后續教育提高知識技能,政府要統籌教育資源,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繼續教育,不斷豐富繼續教育內容,創新繼續教育方式,提升繼續教育質量,形成政府部門特別是智能數據化時代,要求財務成為形成數據共享關鍵中心,業財融合內部控制要求財務要從后期業務處理前移到業務源頭,跟蹤每筆經濟業務的完成過程,并形成完整的業務數據,面對人工智能大數據時代,對財務人員提出了更多知識技能、跨界知識整合能力要求,隨著科學技術發展,財務基本面的可重復性工作會被機器人取代,財務人員面臨巨大失業危險,所以會計人員如何在新科技時代不被淘汰,自身學習要提高技能知識,從被動業務工作轉型到管理分析決策,利用財務數據分析為單位決策提供依據相當重要。既然危機已來,財務人員要把危機轉為機會,承擔重任,努力學習技能,提高本領,為新時代會計人員的新姿態頑強拼搏,為提高國家會計信息質量做好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