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蘭淇
在我國最初的會計職能是代表國家對企業經濟活動進行監督、核算,這其中為了保證經濟發展的穩定性,要求會計對外提供企業經濟活動信息,幫助股東、企業職工、投資者能夠做出正確的決策。時代變遷,企業面對的環境越來越復雜,財務會計以處理財務信息為核心的工作,已經不能發揮出利于企業創新和發展的作用。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這種對內服務的會計方式轉變已經成為定局。
一是提高企業決策精準度。企業管理者面對復雜環境制定具體的決策時,必須要全面參考與經濟活動有關的數據,這樣才能保證決策具有前瞻性、科學性、精準性。財務會計是以財務報表為核心工作的財務人員,它要處理的都是結構型數據,對那些非結構型數據缺乏分析能力,故而財務會計不能為決策者提供更多的參考意見。當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變后,這種情況得到了改觀。這是源于管理會計具有業財融合屬性,可將企業財務和企業各類業務等綜合起來,分析出業務存在的風險、市場存在的危機、資金管理存在的漏洞、人力資源存在的短板,最終為決策者提供全面參考。
二是利于整合資源促進企業轉型。財務會計雖然能夠通過一些指標衡量企業業務優劣,掌握一些資源用度,然而涉及到企業整體資源整合時,其具有的短板就充分暴露出來。它除了讓企業管理者了解各類資源數量之外,不能為企業有效資源利用提供更為專業的意見。在企業轉型中,財務會計所能提供的都是專業數據,缺乏可行性的方案。管理會計與此相反,它明確地找到企業業務和資源間存在的潛在關系,形成良好的內部控制,并結合市場情況給予企業業務轉型方向。
三是有效提高企業抗風險能力。在抗風險方面財務會計不如管理會計,因為財務會計衡量風險基本集中在幾個財務指標之上,例如資金利用率、負債率等。而管理會計在風險防控上,除了利用這幾個指標之外,還會深入到企業的方方面面,直接采集到的影響企業發展的一些具體因素,并幫助企業有效應對這些因素。例如華為倫敦風控中心便是在管理會計引領下,在賬務、稅務、資金三個領域建立起防御體系。
企業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是必然趨勢,但放眼國內可以發現很多企業雖然大張旗鼓進行轉型,并積極要求財務轉型,但效果不盡人意。
一是思想瓶頸。思想是行動的原動力,很多領域改革不能深入,都是源于思想認識不足。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變,是企業轉型所需,是企業改革重點之一,需要企業做出全面的調整,這對于很多企業管理者而言是一種壓力。也存在一部分企業管理者、財務主管受財務會計管理思維影響,沒有充分重視企業各方面信息收集和管理。在他們的示范下其他崗位同樣漠視企業信息以及數據,結果導致很多關鍵性信息被忽略。另外,大部分企業都處在成長階段,缺乏管理會計思維,工作人員大部分精通于財務數據處理,而不擅長非結構數據的深度挖掘。因為思想上難以轉變,導致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變步履維艱。
二是技術瓶頸。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在財務管理上雖然存在一定交叉部分,技術方面有相似之處,例如合計、核算等。然而在內部數據抓取上管理會計需要的是大數據技術、云計算技術。這二者是新興技術,需要技術人才儲備以及軟硬件支持。新興技術人員薪資較高,軟硬件成本高昂,這會讓企業決策者往往猶豫是否實現財務會計轉型。有的企業即便是在簡單的信息化管理系統建設上也會草草收場。
三是制度瓶頸。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對應著兩種不同制度,這是源于管理會計需要做到業財融合,必須要打通財務部門和企業其他部門的屏障。這一層屏障的消除,需要企業建立起包括責任制度、培訓制度、考核制度在內的一系列制度。況且在我國管理會計方面制度建設較為缺乏,往往讓很多企業在制度建設上遭遇強大阻力。
面對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變存在的思想、技術、制度瓶頸,需要管理者認真分析瓶頸存在的根本原因,最終可以“因病施治”多管齊下,保證財務會計順利地向管理會計轉型。
1.通過學習改變企業管理者傳統思維。為了讓企業財務會計順利轉型,首先要抓住管理者這一關,人力資源部門要積極地創造管理者外出學習條件,讓管理者多接觸外界,最終下定決心促進財務會計轉型。任正非之所以能夠帶領華為一路發展,最終成為智能手機當中的領航者,原因就是任正非作為領導人具有非常的學習能力。他積極地學習世界范圍內先進的管理經驗,并且可以與自身創辦企業所融合,形成新的管理模式。任正非非常重視企業財務管理,他要求財務人員必須要統一財務科目,而這一點恰恰是管理會計工作中的一個重點。
2.積極構建利于財務會計轉型的文化氛圍。首先要積極地將財務會計轉型作為企業發展戰略之一,將其融入到核心工作之內。甚至于將財務會計轉型意識深植于財務會計、企業員工內心當中,使得人力資源等方面工作隨之改變,最終塑造出利于財務會計轉型的氛圍。
3.深入行業當中及時獲取有關信息。企業在財務會計轉型當中會有觀望心理,在此時財務主管需要積極地深入行業當中,將一些企業轉型成功的信息推送到決策者案前,幫助他們最終下定轉型決心。
企業財務管理從傳統模式向信息化轉變,是保證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變的前提條件。這是源于管理會計需要利用這些信息化管理手段獲取更多信息和數據。要從傳統電算化向信息化轉變,就需要融入企業ERP 系統,將企業財務管理、物流管理、業務管理等綜合起來,實現了企業縝密的內部控制。為了保證系統間的兼容性,需要在軟硬件方面提高管理水平,避免軟件、硬件沖突導致的系統崩潰現象。技術轉變看似置辦了相應的軟硬件就可以,而實際上通過技術轉變尋求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變,是需要企業擁有一支強大的技術隊伍。因為軟硬件只有在技術人才的操作下才會發揮作用。然而企業會因為技術人才培養的高成本性而對財務會計轉型望而卻步,往往也因此錯失了一個個轉型的最佳機會。如今企業站在了新世紀這個角逐場內,但凡能夠積極引入技術升級的都在一定程度上享受到了技術紅利。隨著更多新技術的產生,這些獲得紅利的企業只會更快發展,將同行遠遠地甩在后邊。故而技術轉變是事不宜遲的事情,需要企業擁有一定的底氣,積極地調集一定資金去培育企業特有的技術隊伍。這一點從華為、格力、小米、海爾都可以看到一斑。華為為了在技術上更進一步,特別地制定了人才培養計劃,用超高薪聘用人才。以會計崗位為例,華為要求會計必須要懂得業務,認為不懂業務的會計只是從事低價值的會計服務。
科學的制度可以保證企業擁有完善的組織架構以及標準化的操作準則,能夠保證工作銜接,減少環節間的盲點。目前以國有企業為首的經濟主體都在積極引進現代管理制度,這是源于該種制度具有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特點。以往企業財務管理當中很容易違反“不可兼職原則”,這種現象導致財務管理當中財權錯亂,企業的財務管理風險不斷加大。當現代企業制度融入企業之后,這種問題就會得到有效解決。管理會計也會在現代企業制度下快速成長起來,最終能夠與財務會計并駕齊驅,為企業長期穩定發展做出積極貢獻。當然一些中小企業還沒有做好融入現代企業制度的準備,又該如何實現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的制度轉變方案呢?筆者認為可以首先抓住會計科目、全面預算、內部審計三個抓手來先形成相應的制度。以制度形式將會計科目定下來,夯實會計核算基礎,然后以全面預算來深入做到業財融合。若是真正地做到了業財融合,管理會計也站住了腳跟。而內部審計則是從企業高層角度來對管理會計的工作展開監督、指導和評價,幫助其向健康方向發展。這其中財務部門、內部審計、業務部門便形成了一個基本的財務管理的組織體系。企業再以資金利用為考核標準的考核體系,細化任務到每個崗位,提高對財務數據的采集及分析水平,便可以初步完成管理會計轉型。
如今我國市場經濟越來越成熟,市場競爭也越來越激烈,企業在這樣的環境中若是僅依靠傳統財務會計很難提升財務管理水平,企業資源管理、業務管理、市場管理都將得不到源自于財務部門的助力。故而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是大勢所趨。企業必須要有轉型意識,在此基礎上提升人才培養以及技術系統建設水平,并抓住會計科目、全面預算、內部審計三個抓手,努力地向管理會計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