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靜
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至今,一共可能分為兩大類:一類就是以傳統的正規金融機構,如銀行、證券等融入到互聯網中;另一類就是新興的一些P2P借貸、移動第三方支付等等。在這兩大類中,P2P借貸、移動第三方支付成為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風險最大的產品。
移動第三方支付指的是那些獲得支付業務許可證的非金融機構,利用互聯網技術將用戶、商家和行業相互聯合起來,從而促進網上便捷支付的支付方式。移動第三方支付在我國發展是非常迅速的,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風險。
1.存在一定的操作風險。目前,隨著我國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移動第三方支付基本走進每一個家庭中,擁有著大量的用戶。但是由于第三方支付運用的都是新技術和流程,例如從一開始的掃碼支付到現如今的刷臉支付等等,這就導致有部分用戶不能全面掌握其使用和操作流程,容易出現一定的操作風險,對用戶造成經濟損失;而且由于內部監管和控制力度不足,可能會對用戶信息造成一定泄露,甚至導致用戶出現巨額損失。
2.存在一定的法律法規風險。第三方支付主要的作用可以理解為就是我們常說的中介,交易雙方都需要在平臺上注冊賬號,這樣就一定會存在沉淀資金。第三方支付的平臺就有可能利用空隙,挪用沉淀資金,去獲取一定的利潤,沉淀資金挪用是否合法以及產生利潤后的合理分配都是法律上的問題;另外由于第三方支付要求很低,而且具有匿名支付的特點,所以就有可能出現洗錢的情況,這也是目前第三方支付存在的最大風險之一。
1.P2P 網絡借貸就是近幾年非常火的一種借貸模式,主要就是借貸雙方通過互聯網直接產生借貸關系。P2P 網絡借貸相較于傳統的金融而言,擁有者較大的風險,目前市場仍處在一個混亂的階段。P2P 網絡借貸的進入門檻是比較低的,信用評價體系并不是很完善,所以就無法準確辨識借款人的還款能力、誠信品格、資金流向等等最基本的信息。在這種現狀下,無法對借款人做到更好的監管,所以就會導致違約成本很低,從而出現信用風險;此外,P2P 網絡借貸平臺并不會對借款人的借貸信息進行完整而詳細的披露,在財報中反映不出企業的壞賬率,使其他借款人不能了解企業正常運營狀態,從而有一定風險。
2.P2P 網絡借貸平臺有一定的流動性風險。目前我國P2P 平臺面臨的最大的風險之一就是保本保息承諾以及拆標。首先就是拆標方面的風險,很多企業為了提高成交量,會采取拆標的方法,將期限和金額錯配,提高資金鏈的標準;而且,P2P 網絡借貸平臺為了擁有更多投資人、常常會向擔保人承諾保本保息,一旦出現壞賬,那么就需要平臺先行進行墊付。但是風險就在這里,由于拆標和向投資人承諾的保本保息,所以一旦出現大規模的壞賬或者提現的情況出現,企業資金鏈就容易斷裂,最終爆發流動性的風險。
3.P2P 網絡借貸在技術方面也存在一定風險。P2P 網絡借貸也是屬于互聯網金融,其運營根本也是互聯網技術,所以P2P 網絡借貸也有互聯網金融中存在的信息安全問題。如何保證平臺系統可以穩定運行、如何防止病毒入侵系統、如何安全地備份用戶信息數據等等,這都是平臺應該時刻考慮解決的問題。可是由于目前我國P2P 的準入門檻非常低,很多企業不具備獨立開發的能力,甚至是找的外包團隊進行制作,所以平臺的穩定性和安全性都有待考量,安全漏洞是非常大的,一旦出現技術風險,用戶的損失就是不可估量的。
4.P2P 網絡借貸在監管方面還有欠缺。目前我國的P2P 網絡借貸平臺常常會有企業出現違法違規的操作,甚至還可能有詐騙的情況出現,這也是目前這個行業一直備受爭議的原因之一。監管不嚴、沒有相應的法律法規進行限制,而且行業也沒有標準規范,所以風險一直是存在的。由于我國并沒有P2P 網絡借貸的專項法律,所以有部分企業業務一直處于法律邊緣灰色地帶。例如:部分企業的貸款方都是虛假的,然后將借款人的資金挪做他用,導致出現非法集資的風險;雖然說有一些平臺有第三方資金存管,但是并沒有進行專門的監管,還是可以任意支配賬戶的資金,資金風險就大大增加了;而且P2P 借貸平臺對借貸雙方的用戶信息都無法進行準確識別,更加不可能對資金來源和使用進行監管,從而導致出現洗錢的風險。
解決信用風險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完善社會征信系統,可以規避大量的信用風險。目前我國的征信系統完善的還是比較慢的,隨著互聯網金融的飛速發展,我國公民的征信重要性也在逐步提高。所以說,應該不斷加快征信系統完善的腳步,爭取可以涵蓋到所有公民,從而促進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發展。在征信系統完善建設方面,政府可以以我國央行建立的全國征信數據庫為基礎,然后結合企業積累的一些客戶征信數據,進行數據共享,從而完善征信系統。對于P2P 平臺,可以以此為基礎,建立自己企業的征信數據庫,從而為今后的業務提供信用保障,更好更快地發展。
有效解決互聯網金融流動性風險的辦法就是準備一定量的備用金,對資金進行嚴格的監管。除了要求互聯網金融相關企業的會計嚴格監管資金之外,還應該對交易雙方的資金進行相應的管理,從而保證專項資金的安全,不被亂挪用。對于P2P 網絡借貸平臺而言,一定要對股東進行相應的管理,避免出現股東由投資人變為借款人的情況,而且對于互聯網金融平臺的管理人員而言,要時刻關注項目進度,定期批露項目進展現狀,保證項目的真實性。
對于政府監管來說,可以參考對傳統金融機構的監管方式,結合實際情況對互聯網金融機構的流動率比例、資產負債率、杠桿率等設定相應的監管比例。在流動率比例方面,由于互聯網傳播的速度非常快,所以可以適當提升監管比例,從而相應減少流動資金的基數;在資產負債率方面,大部分的互聯網金融機構都是剛成立沒多長時間,而且基本都沒有國家擔保,所以在資產負債率方面應該適當的調低;在資金充足率方面,由于互聯網金融企業可以跨行業、跨地域的進行業務推廣,所以應該適當加大資金充足率比例。通過根據互聯網金融機構實際情況進行持續的監管改革,可以有效地降低風險。
有效解決互聯網金融操作風險的辦法就是機構不斷加強內部的控制制度。首先是要建立保密系統,由于互聯網金融具有開放性的特點,所以互聯網金融機構在進行內部職務委派時應當遵循不相容的原則,按照信息的機密程度制定相應的保密等級,最大程度地保證客戶的信息安全,而且一定要做到外部保密制度,保證機構內部不會泄露。其次是對于企業內部的授權機制要逐步完善,這點可以參考傳統金融企業的授權機制來制定適合自身發展的相應制度,保證互聯網金融企業內部員工不會出現監守自盜的現象;最后,對于互聯網金融機構來說,一定要制定資金存管制度,防止自有資金和投資者資金混為一談,保證企業不會隨意挪用投資者資金。
有效解決互聯網金融技術風險的辦法就是構建防火墻級日常維護制度。在構建防火墻方面,機構必須定期對平臺系統進行病毒查殺,并且可以隨時應對外部黑客的攻擊。在日常維護方面,必須有專人維護,保證在停電狀態下可以實現數據的保護與恢復,定期對企業平臺系統進行相應的更新與維護,對硬件進行定期檢修,用戶數據定期備份等等。
目前,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是非常迅速的,但是相應的監管制度并不完善,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約束,這是由于互聯網金融諸多的特點和極強的創新性導致的,也是發展成長初期勢必會遇到的監管問題。可是我們要堅信,隨著我國積極地完善相應的政府監管內容,建立完善的征信系統,未來一定可以找到最適合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相應監管措施,使我國的互聯網金融向著更加科學與規范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