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圓 戴 斌
創新創業教育是當前高校的主流教育內容,借助創新創業教育,旨在鍛煉學生的社會適應力。思政課程屬于大學生的必修課程,是思想教育領域的有力抓手,也是提高學生創新意識、職業能力的重要舞臺。當前,各個高校在“雙創”教育的研究上,取得了豐碩成果,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也較為強烈,與此同時,高校思政教育作為常規教育工作,其教學手段、教學內容也在日新月異。在這一背景下,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到高校思政課程體系中,可發揮出兩者優勢,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具有重要價值。
無論在創新創業教育,還是思政教育中,學生都應該是其中的主體,部分高校在兩者的融合上,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是絕對主導,學生是被動學習,融合實效有限。對此,在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思政課程的過程中,要以學生“主體性”作為前提,為學生賦予融合主導權,為師生提供平等交流機會,讓教師切實了解學生所思所想與學習訴求,以平等的身份與姿態接受學生建議。融合也要結合各個專業學生的特點,以學生實際訴求作為中心,制定針對性的融合方案,切實提升融合效果。
在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政教育中,目前還是以理論課程為主,授課模式也是圍繞理論內容開展,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未得以解決。以創新創業教育為例,部分高校是以《創業基礎》為出發點,為學生詳細介紹其中的理論內容,但卻苦于各種因素,未能給學生提供足夠的實踐機會,導致學生遇到難題時,不知怎樣解決。其實,從本質來看,創新創業教育、思政教育都有著極強的實踐性,在兩者的融合上,需凸顯出“實踐性”特征,為學生提供穩定的實踐平臺,增加實踐機會,在實踐活動中引導學生樹立拼搏精神、集體意識,具備良好的問題解決能力。
從內容、教學目的來看,創新創業教育、思政教育之間有著一定的融合空間,在傳統的融合過程中,理念和方式均存在滯后性,多是在思政教育中簡單增加創新創業元素,或是在思政教育中滲透創新創業內容,未做到真正的融合互補,兩者有明顯的主次之分。理想的融合過程,必須要彰顯出整體意識,避免思政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的思維分離,做到交叉融合,形成互補作用,達成“1+1>2”的成效。
在校園內部營造創新創業文化氛圍十分必要,良好的校園文化可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其滲透在校園的各個角落,會對師生的思想觀念產生長期影響。創新創業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程體系,不能忽視校園文化的隱性教育作用,應以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來鼓勵創新、支持創業,讓思政內容融入至生動的校園活動中。湖南某職業技術學院近年來高度重視創新創業文化的宣傳,借助宣傳欄、微信公眾號、廣播、講座等方式,讓學生從多層面了解創新創業,用創業者的人格魅力來影響學生,通過多種方式營造活力、自由、創新的文化氛圍。如,2019 年,該校邀請上海衡陽商會2019 執行會長、樂寧教育董事長陳開源先生舉辦了主題為《畢業:人生創業的起點》專題講座,有超過200名學生參與,在講座中,針對“畢業后的愿望”“畢業后的規劃”“創業心態”“平衡人生幸福維度”等話題與學生進行了交流,成效非常理想。同時,該校創立了“創新創業社團”,發揮同輩群體的自由性、滲透性特點,使之相互影響,在活動中實現共同進步。在每一次的活動完畢后,都會引導學生進行評價與反思,升華學生的理性認識,讓學生將活動所得上升為精神財富,在反思過程中,學生對自己的錯誤思想和行為也有了深刻理解,從“理想化自我”轉化為“現實化自我”,在長期的實踐活動中,學生的精神面貌、思想水平等都煥然一新。
另外,高校本身的歷史也是重要的文化元素,開發校訓校史體系、梳理學校發展脈絡、挖掘當地紅色文化資源、找尋校園發展中的創新故事、講述優秀校友催人奮進的創新創業故事等,打造出具有影響力的話語體系,通過隱性傳播來讓學生認同,增強思政教育的說服力。校園的物質文化也十分重要,具備人文氛圍的物質文化,能夠給學生帶來清朗的審美體驗,讓學生獲取到進取、拼搏的創新源泉。近年來,該校堅持舉辦“創業者說創業”系列講座,定期邀請成功創業的校友進入母校,為學生傳授創業理念、分享創業經驗,引導在校大學生樹立自強意識、創業意識以及成才意識,為學生答疑解惑,提升創業能力與水平。自“創業者說創業”系列講座開展以來,有多位校友進入學校為在校大學生傳授經驗,如2000 級園林技術專業的卓越校友吳廣從“大學生創業”“電商扶貧”“農村電商”層面為學生講述了自己的親身經歷;1986 年生物三班卓越校友曾建新為在校大學生講述了曲折的創業故事,剖析了自己帶領當地百姓共同創業的艱辛歷程,通過這些活動,讓優秀校友成為了學生的“創業導師”,推進了思政教育的改革,讓創新創業教育全要素融入思政教育中。
思政素養的培養、道德品質的提升,關鍵在于實踐,學生的主體思想在與外部運動的過程中,能夠發揮出重要的德育功能。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過程中,要發揮出創業實踐的載體作用,將其納入思政教育工作軌道。借助創業實踐基地,可豐富創業資源,為學生提供優越的創業設施,在實踐中開闊視野,提前具備后續步入社會所需的心理素質與道德品質,順利轉變自身角色,促進學生的社會化發展。湖南某職業技術學院高度重視創業實踐活動,以社會為課堂,在創業實踐中培養學生的使命感與責任感,堅定其理想新信念,也磨煉了學生的意志力。如,在該校林學院舉行的“花卉售賣”實踐活動中,組織了60 多名學生,劃分為6 個不同小組,各小組成員在不同時段趕赴衡陽市萬達廣場、南湖公園、岳屏公園等地,在活動現場,由小組成員挑選、包扎自己種植的鮮花,為現場觀眾介紹不同鮮花的名稱、寓意、功能、由來等,耐心回答觀眾的詢問。“花卉售賣”實踐活動由學生為主體,通過本校的產教研推基地——斗南花卉市場來獲得紅玫瑰、粉玫瑰、康乃馨、勿忘我、綠蘿等,并從創業孵化基地——生態綠化技術產業園中獲取粉掌、白掌、紅掌等。首次活動舉辦完畢后,成效非常好,此后,該校又組織了30 余次類似活動,參與活動人數超過1800 余人。
另外,該校還針對不同專業學生的需求來組織一系列的技能競賽,包括“護理知識競賽”“中醫藥知識競賽”“寵物裝扮競賽”“設計鑒賞”“傳統武術”“財務知識競賽”“中華禮儀大賽”“逍遙拳”“太極攜手”“十佳創業新秀”。在活動中,充分激活了學生的創業熱情,也潛移默化地提升了思政教育質量。
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網上傳播陣地”,在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后,思政教育也需與時俱進,發揮出網絡教育資源的作用。如今,互聯網已經成為學生認知世界、與外界溝通的重點媒介,并深刻影響著學生的思維方式與價值觀,這也對思政教育產生了深刻影響,因此,創新創業教育和思政內容的融入,也要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優化網絡輿論陣地,借助網絡來促進創新創業教育、思政教育的融合,提高學生的理解與認同。
從2015 年開始,湖南某職業技術學院積極發揮網絡媒體作用,建立了“兩微一端”,開辟了抖音號、快手號,借助網絡傳播創業正能量、弘揚創新主旋律,打造良好的網絡創業空間,通過網絡為學生發布與創新創業的相關信息,通過線上交流幫助學生解決實踐中遇到的問題。該校的“易班”建設也取得了豐碩成效,“易班”集齊教育教學、思想引領、文化娛樂、生活服務于一體,是一個綜合化的互動社區,融合了手機應用、微博、微信、社交平臺、論壇、相冊、網盤、郵箱、手機應用等于一體,為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入提供了良好的平臺支持。該校是湖南省第二批“易班”建設高校,在“易班”投入使用后,很快做到覆蓋全院師生,成為了創新創業教育、思政教育融合的新平臺。同時,與其他院校組成聯盟,開發具有創新創業元素的思政線上課程,促進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在各個平臺中宣傳學生身邊的榜樣人物,發揮朋輩教育作用,讓模范榜樣持續在學生群體中發光發熱,提升了融合實效。
創新創業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融入,需要“多維化”協同育人機制的支持,也就是從教育目標、對象、方式、需求等各方面進行分層優化。創新創業教育是一個復雜體系,涉及思政教育、經濟學、法學、教育學、管理學等多方面內容,上述內容之間交叉融合,因此,在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實踐進程中,湖南某職業技術學院從頂層設計入手,綜合考量課程、支持、協作、保障、考核幾個方向,打造“多維化”實踐體系。在指導機構上,該校針對創新創業在思政教育中的融入設置指導機構,由學校、院系、社團共同負責,發揮學生處、校團委、教務處作用,根據不同專業學生的需求來安排指導目標和指導內容,舉辦豐富的創新創業實踐訓練、理論教學、沙龍、講座等。在教育層面上,不管是創新創業教育、還是思政教育,都需學校、社會、政府、家庭的共同支持。該校立足于心智培養、德育教育、價值觀養成,為學生提供必備的教育資源,強化與家庭之間的合作,在教育層面上發揮出各方合力。
實施創新創業教育戰略,既是國家發展的戰略需要,也是促進學生發展的需要和高校改革的客觀需要。高校教育的關鍵是“培養人”“發展人”“完善人”。創新創業教育是通過理論和實踐教學來提高學生創業素質,繼而帶動其他素質的提升,其中,蘊含大量的思政元素有待挖掘。讓創新創業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程體系中,能夠擴展思政教育資源,也為創新創業教育賦予了更為厚實的理論支持,擴大教育體系,使教育活動有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