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張孝德
如果說工業文明時代是城市資源稟賦發揮優勢的好時代,那么生態文明時代則是鄉村資源稟賦發揮優勢的好時代。中國是有著悠久農耕文明發展史的國家,也是當今世界首個提出『生態文明建設』倡議的國家。生態文明理念,是中國向世界貢獻的中國智慧。追根溯源,生態文明智慧正是來自中國農耕文明的智慧。因此,生態文明建設要從鄉村抓起,繼續汲取來自鄉土文明的力量,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并協同城市共同邁入生態文明新時代。

生態文明建設從鄉村起航

張孝德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與生態文明部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生態文明、生態經濟、鄉村文明發展研究,是國內最早研究生態文明和鄉村文明的學者之一。系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炎黃文化研究會文明傳承促進會副會長、中國鄉村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并擔任多家地方政府的經濟顧問。

南省新邵縣坪上鎮筱桂村
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生態文明建設”倡議,在全國乃至全世界范圍內引起重大反響。生態文明是相對西方工業文明而言的,是黨中央站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高度提出的新文明理念。生態文明理念是在中國傳統“天人合一”自然哲學智慧基礎上形成的新時代思想。生態文明建設,正是指在生態文明理念的指導下,努力探索人類社會生產和生活全方位變革發展的新模式。這是一條尋求中國與世界文明發展轉型的新探索之路。
2020年12月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生態文明建設的希望在鄉村,鄉村振興必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新時代中國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村,最大的潛力和后勁也在農村。”
如果從工業文明的維度來看,鄉村顯然無法滿足工業文明發展的需求,由此決定了鄉村在工業化進程中被城市替代的命運。相反,從生態文明的維度來看,鄉村所承載的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與生態文明,恰恰是現代城市所稀缺的,比如,和諧的鄉情、清新的空氣、綠色的食品等,而這正是鄉村的獨特資源優勢。

秀美江南水鄉

浙江省慶元縣屏都鎮余村

江蘇蘇州東山鄉村
在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中,最重要的理論就是“兩山”理論,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兩山”理論誕生于鄉村,服務于鄉村,為鄉村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指明了道路。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越來越發現,鄉村恰恰是落實和踐行生態文明建設成本最低、效果最好、最具有優勢的好地方。
如果說昔日毛澤東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走的是一條農村包圍城市之路,鄧小平領導的改革開放走的仍是一條農村包圍城市之路,那么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開啟的生態文明新時代之路,也將是一條農村包圍城市之路。可見,鄉村文明已與中國新時代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

力發電場

屋頂上的光伏發電站

四川省甘孜州丹巴縣甲居藏寨民居屋頂上安裝著太陽能熱水器
進入21世紀以來,先后發生了三次科技革命,分別是:以太陽能發電為代表推動的新能源革命、智能互聯網掀起的信息技術革命、高鐵動車掀起的交通運輸革命。而且,目前來看,這三次科技革命中受益最大的是鄉村。不難預見,“三大科技革命”將從根本上改變中國鄉村未來的發展圖景。
支撐工業文明發展的傳統能源石油、煤炭等分布不均衡,開發難度大。為了提高使用效率,必須進行集中使用,因而決定了工業文明最適合集中在城市發展。但是,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潮汐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卻較為分散,而且鄉村比城市更容易獲得,這就預示著新能源產業在鄉村發展的前景廣闊。
給現代鄉村帶來最具有革命性改變的,要屬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目前,屋頂光伏發電已經在鄉村大規模應用。以一戶家庭為例,一般投資3.5萬~6萬元可安裝一個發電功率為3千瓦~5千瓦的光伏發電小站,按日均光照5小時計算,每天可發電18千瓦時,月均發電540千瓦時。按照正常家庭月均用電300千瓦時來計算,還可余出240千瓦時。而這剩余的240千瓦時電量則可轉售給國家電網公司。

高鐵開進美麗鄉村
按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光伏發電將從根本上改變中國農村的命運。未來農村將先于城市實現能源的自給自足,甚至因電產量過剩而形成“鄉電入城”的反哺現象。可見,新能源革命正在從根本上改變著中國鄉村。

福建省龍巖市新羅區淘寶村——培科村
“互聯網+”技術打破了城市信息化的壟斷地位,給鄉村帶來了巨大的改變。這種改變是革命性的。通俗地講:只要有一部手機,就可以隨時隨地與世界同步分享信息。由此,讓鄉村實現了與世界同步。
尤其是,“互聯網+”技術與現代高鐵技術結合在一起,全面實現城鄉“網聯”和“物聯”,從根本上打破了城鄉二元的壁壘屏障,為城鄉交流提供了一架互補和融合發展的橋梁。比如,鄉村旅游生活體驗,鄉村生態土特產、手工藝產品等將成為城市中產階層青睞的生態和文化消費產品,而城市的新興科技產品也將源源不斷地輸入鄉村,從而形成城鄉融通發展的新局面。
早在2016年,阿里研究院和阿里新鄉村研究中心共同發布的《中國淘寶村研究報告(2016)》顯示,當年全國淘寶村達到1311個,淘寶鎮達到135個,廣泛分布于18個省(直轄市、自治區)。這個數據后續還在持續增長。由此,城鄉更好實現資源互通、互補,惠及更多人。

鄉村田園生活

美麗鄉居
在傳統工業文明的背景下,鄉村一直被認為是落后的地方。但是隨著“三大科技革命”的到來,鄉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鄉村搖身一變成為最早進入生態文明時代的“先行示范區”。鄉村農民洗澡用的是太陽能熱水器,出門騎的是電動自行車,吃的是自己種的有機蔬菜,呼吸的是清新空氣,享受的是溫暖的鄉情親情……這樣一種生活恰恰是生態文明時代最理想的生活狀態。相比較而言,城里人反而過著嘈雜的工業化生活。所以,現在城里人都在向往鄉村生活,甚至愿意搬到鄉村去生活。
事實證明,“三大科技革命”已經給鄉村產業發展帶來了極大的改變,正推動廣大鄉村進入生態文明新時代,甚至鄉村文明已經開始反哺城市文明。未來,城鄉將更好地實現全面融合,攜手邁入生態文明新時代。所以,改變中國,改變世界,要從改變鄉村開始,或者說從鄉村振興開始。

四川省攀枝花市二灘水電站

南省新邵縣釀溪鎮
前幾年,一談到踐行“兩山”理論,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發展鄉村旅游業。其實不然,“兩山”理論是生態文明理念的核心思想,它給鄉村產業打開了一個全新的發展空間。鄉村產業是一個高度多樣化的產業群,我們不僅可以發展鄉村旅游業,還可以發展更多的鄉村綠色產業。概括起來講,未來可大力發展這十大類鄉村綠色產業:
一是有機種植農業。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有機糧食、綠色食品的需求持續增長。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有機種植農業規模每年都以30%的速度增長。有機糧食、綠色蔬菜供銷兩旺,大大促進了有機農業產業的發展。截至目前,全國已經有84個縣市被陸續授予“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創建區”稱號,其中貧困縣有32個。現在,許多縣市利用有機產業帶動了地方經濟發展。高附加值的有機生態農業市場前景廣闊,也是中國未來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是鄉村生態旅游業。隨著消費結構的變化和升級,主打鄉村田園生活體驗的鄉村旅游業正在快速發展。據統計,全國大約70%的旅游資源都聚集在鄉村地區。濃郁的鄉土文化、獨特的民俗風情、多彩的民族文化和秀美的田園風光,使鄉村旅游魅力無窮,具有巨大發展潛力。據文化和旅游部發布的《全國鄉村旅游發展監測報告(2019年上半年)》顯示,截至2019年6月底,全國鄉村旅游就業總人數達886萬,同比增長7.6%。鄉村旅游已經成為中國旅游業新的增長點。
三是鄉村傳統手工業。在中華五千年文明發展中形成的傳統手工業,是一種具有中國傳統鄉土文化特色的勞動密集型產業。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創新發展具有民族和地域文化特色的鄉村手工業,大力發掘農村能工巧匠,培育一批家庭工場、手工作坊、鄉村車間。如今,富有地方文化特色和人性溫度的傳統手工業產品正受到城市消費者的青睞。在市場需求的推動下,中國的鄉村手工業正在悄悄地復興。目前,鄉村手工業甚至已逐漸成為許多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鄉村聚落

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彌勒市可邑小鎮一角
四是鄉村有機加工業。近年來,愈來愈多的有機食品如有機米粉、有機豆腐、有機食用油等開始走進了人們的生活。隨著大眾對有機食品消費需求的日益增長,有機加工業也正蓬勃興起。鄉村有機種植產業的規模愈來愈大,甚至許多地方出現了在地化小規模的有機加工廠。所以,有機加工業的發展前景廣闊,未來可期。
五是鄉村新能源產業。近年來,光伏發電產業愈來愈受到國家的重視和支持。2017年,國土資源部、國務院扶貧辦、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支持光伏扶貧和規范光伏發電產業用地的意見》,全面推動鄉村光伏產業發展。此后,光伏發電產業迅速在全國鄉村遍地開花。用農民的話說:“只要有太陽就有收入。”目前,光伏扶貧產業已能為農民帶來穩定的收益,被稱為旱澇保收的“鐵桿莊稼”,經濟效益明顯。
六是鄉村養老服務業。鄉村環境優美、空氣清新,是老年人生活的理想居所。隨著鄉村基礎設施、環境衛生、醫療保障等方面的改善,鄉村將成為未來養老的好去處。以上海為例:上海長興島上有個顧渚村,村里聚集了461戶農家樂,每年來村里度假休閑的上海游客約200萬人次。其中一部分是常年客居在這里養老的上海市民。鄉村養老產業前景如何,管中窺豹,可見一斑。目前中國城市有約2億老年人,如此大的規模將托起中國鄉村特色新型養老產業。
七是鄉村文化創意產業。鄉村的獨特資源除了上天賜予的青山綠水,還有五千年中華文明留下的鄉土文化資源。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了文化強國戰略,倡導利用文化資源提高國家的軟實力。值得指出的是,中國文化資源大倉庫正在鄉村。因此,充分利用鄉土文化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文化創意產業,會如魚得水,大有可為。譬如,福建省屏南縣龍潭村大力發展鄉村文化創意產業,培育出了“龍潭黃酒”等優質文創產品,發展態勢良好。

美麗古村
八是鄉村“互聯網+”經濟。近年來,“互聯網+”技術推動鄉村產業走上信息化發展之路,實現與城市市場的無縫對接,由此帶動了更多鄉村產業發展。比如,“互聯網+”農業、“互聯網+”旅游、“互聯網+”農家樂、“互聯網+”手工業……凡是鄉村的產業都可以通過“互聯網+”實現與城市市場的對接,借著“互聯網+”這雙翅膀開始實現騰飛。未來,鄉村將以全新的開放姿態,加入現代經濟發展共榮圈。
九是城市企事業機構鄉村根據地。近年來,隨著新興科技下鄉助力鄉村發展,鄉村已經不再是人們傳統意識中的窮鄉僻壤,而是生態、低碳、健康的高品質生活棲息地。這正是現代鄉村的獨特魅力所在。所以,現在鄉村不僅吸引城市文化人、知識分子到鄉村去旅游,也吸引了許多文化、教育、科研、管理機構到鄉村去設立駐地機構。所以,全國有許多鄉村房屋都改造成了企業辦公場地、大學的科研教育場地,而當地的農民也多了一份副業——為這些駐地機構做物業服務。由此形成一種特別有趣的現象:這些下鄉來的“新村民”每天吃著農民種的有機食品,并與農民共享現代化生活,美美與共,怡然自得。這就是新時代鄉村展現的新面貌。
十是鄉村教育產業。在目前大家關注的鄉村振興產業中,最容易被忽略的是鄉村教育板塊。其實,最容易被忽略的往往是最重要的。鄉村教育才是推動鄉村振興的根本力量。當然,這個問題已經引起社會和政府的高度關注。2020年7月,教育部印發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勞動是最重要的育人方式。可以說,在中國傳承了幾千年的“耕讀教育”應該是最好的勞動教育方式。令人欣慰的是,隨著鄉村振興的推進,耕讀教育又逐漸在鄉村興起。耕讀教育是一堂教中國人重新認識鄉村、重建民族文化自信的教育課。我們有理由相信,耕讀教育將是未來鄉村人氣最旺的產業,并將助推其他鄉村產業持續發展。

浙江省平陽縣懷溪鎮水口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