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阿崗,何 軍,郝付軍
(1.陜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渭南 714000;2. 河南理工大學,河南 焦作 454000)
近年,我國交通建設持續發展,隧道工程數量也日益增加,截止2018年底,公路隧道共計17 738處,總長約1 723.61 km;值得指出的是,隧道工程在帶來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還帶來一定的運營安全問題,因此,開展既有隧道的運營狀況研究具有重要意義[1-2]。目前,已有相關學者開展了相應研究,如張霄等[3]利用物探法實現了運營隧道的巖溶病害探查;朱小明等[4]對運營隧道的仰拱缺陷進行了特征分析和處置技術研究;葉劍可等[5]開展了運營隧道的典型病害研究,并提出了相應的處置措施。上述研究雖已取得相應成果,但多偏向于運營隧道的定性研究,未涉及基于變形預測基礎上的運營狀況分析,進而仍需進一步拓展該方面研究。在隧道變形預測研究方面,趙淑敏[6]、張碧[7]驗證了支持向量機適用于隧道變形預測,但值得指出的是,傳統預測模型難以保證預測效果,需進一步拓展其優化處理研究,且單一模型的準確性有待驗證,加之賀華剛[8]驗證了M-K檢驗在隧道變形趨勢判斷中的適用性,可進一步利用該檢驗實現預測效果的可靠性驗證。綜合上述,以運營隧道變形監測成果為基礎,先以支持向量機為理論基礎,通過隨機森林算法和混沌理論實現其參數優化,以構建合理的變形預測模型,并依據變形預測結果實現隧道運營狀況分析;同時,再利用多種預測模型和M-K檢驗進行預測結果的可靠性驗證分析,以佐證變形預測結果的準確性。通過該研究,旨在為既有隧道的運營狀況分析提供一種新的思路,以奠定運營隧道安全評價的理論基礎。
文中研究思路可總體表述為:基于運營隧道變形監測成果,通過變形預測來評價其發展趨勢,旨在為隧道安全運營提供一定的理論指導,主要包括變形預測過程和預測結果的可靠性驗證過程。
SVM模型具有結構風險最小化原則,其思想可總結為:將低維空間的非線性問題映射成高維空間的線性問題。在SVM模型的應用過程中,可將其訓練過程表示為:
yi=wTφ(xi)+b.
(1)
式中:yi為預測值;w為列向量;xi為輸入信息;φ(xi)為激勵函數;b為偏置向量。
由于SVM模型已被廣泛運用于隧道工程領域[9-10],因此,不再贅述其基本原理。
值得指出的是,SVM模型雖具有較強的適用性,但也存在一定不足,如激勵函數類型相對較多,以往多隨機確定,缺乏客觀性;懲罰因子及核函數寬度參數直接影響SVM模型的學習能力和泛化能力,但其確定具較強的隨機性。因此,為有效保證預測精度,需對上述兩問題進行針對性優化處理。
1)激勵函數的優化處理。在SVM模型的應用過程中,常用的激勵函數有三類,包括多項式核函數、高斯核函數和Sigmoid核函數,三者的基本原理存在一定差異,適用性也隨之不同,為實現其優化處理,將優化過程表述為:對三類激勵函數進行試算篩選,預測效果最優者即為最優激勵函數。
2)懲罰因子及核函數寬度參數的優化處理。由于隨機森林算法(Random Forest, RF)具有較強的集成學習能力,優點突出,如泛化能力較強,不易出現過擬合現象;對噪聲的容忍性較強,不易出現不平衡問題。因此,利用RF算法實現SVM模型的懲罰因子及核函數寬度參數優化處理是可行的。結合RF算法的基本原理,可將其尋優過程表述為:①先在N個原始樣本中進行有放回的隨機抽取,且隨機抽取次數為N次;當N足夠大時,單個樣本不被抽取的概率為36.8%,因此,在原始樣本中,不被抽取的樣本作為袋外數據,用于評估模型的泛化誤差。②每個隨機的訓練集將會生成對應的決策樹,并在其每個節點處,會有m個特征被隨機選出;按照不純度最小原則進行m個特征的分裂處理,且在分裂過程中,影響因素的個數保持不變。③重復上述步驟k次,即會得到k個訓練集及k棵決策樹,進而形成隨機森林;通過迭代尋優,所得最優決策樹的尋優結果即為隨機森林算法的最終尋優結果,將其賦值于SVM模型,進而完成懲罰因子及核函數寬度參數的優化處理。
前述優化處理雖有效保證了SVM模型參數的最優性,但由于運營隧道的變形數據具有較強的非線性特征,使得其預測過程也難以完全刻畫其變形規律,即會存在預測誤差;為進一步提高預測精度,且考慮到預測誤差具有較強的隨機性和混沌特征,提出利用混沌理論進行誤差弱化預測。
首先,采用Lyapunov指數法求得混沌指數λmax,并利用其判斷預測誤差的混沌特征,判據為:當λmax>0時,說明預測誤差具有混沌特征,可利用混沌理論實現誤差弱化預測;反之,預測誤差不具混沌特征。結合混沌理論的基本原理,將預測誤差的弱化流程詳述如下:
將前述優化SVM模型的預測誤差表示為{εi,i=1,2,…,n},并進行m維相空間重構處理,即:
ψi=[εi,εi+τ,…,εi+(m-1)τ]T.
(2)
式中:ψi為第i個相點;m為嵌入維數;τ為延遲時間。
由式(2)得出,欲進行相空間重構,需合理確定嵌入維數和延遲時間,據相關文獻的研究成果[11],兩參數的求解過程為:
首先嵌入維數求解:假定初始值m0,計算得到相應的關聯維數C(λ),其與λ存在對數線性關系,即:
(3)
式中:d(m)為嵌入維數的函數表達式。
隨m值增加,d(m)值具先增加再趨于穩定的特征,且當d(m)值趨于穩定時,拐點處的m值即為對應的嵌入維數。
其次,延遲時間求解:利用去偏復自相關法進行延遲時間參數的求解,先將延遲時間的相關函數C(τ)表示為:
(4)
式中:ε′為預測誤差均值。
C(τ)值與τ值間具遞減關系,當C(τ)值為1-1/e時,對應的τ值即為所求的延遲時間。
最后,在相空間重構基礎上,再利用Lyapunov指數法進行預測誤差的弱化預測,即以ψi為預測中心,求解與ψl相點(最近相鄰點)之間的距離d:
(5)
欲完成預測誤差的弱化預測,需保持d值最小,進而可類比反推出εi+1值,以實現誤差弱化預測。
為便于后續分析,將預測模型進行類型劃分,即:
模型1:未經任何優化處理的傳統SVM模型。
模型2:僅經激勵函數初步優化的SVM模型。
模型3:在激勵函數優化處理基礎上,再經RF算法優化處理的RF-SVM模型。
模型4:在模型3基礎上,再利用混沌理論進行誤差弱化預測的混沌-RF-SVM模型。
基于前述,旨在通過隧道變形預測來實現隧道運營狀況分析,并將判據設定為:若隧道變形趨于穩定方向發展,則其后期運營狀況將會維持現狀;反之,隧道變形趨于不穩定方向發展,后期運營狀況將會進一步減弱,不利于安全運營。
按照文中思路,可靠性驗證共計可分為兩個步驟:其一,利用多類其他模型進行類比預測,以驗證預測結果的準確性;其二,是利用Manner-Kendall檢驗法進行運營隧道變形趨勢性判斷,以驗證外推預測結果的可靠性。
步驟一的模型設定。為切實驗證該文預測模型的優越性,提出的對比預測模型為BP神經網絡模型和GM(1,1)模型,通過三類模型的預測效果對比來驗證外推預測結果的可靠性。
步驟二模型的設定。由于M-K檢驗屬非參數統計方法,操作較為簡單,加之準確性高,進而利用其實現運營隧道的變形趨勢判斷是可行的。
依據M-K檢驗的基本原理,求得M-K檢驗的最終統計量Z:
(6)
式中:S為初步統計量;Var(S)為方差計算值。
當Z值大于0時,說明運營隧道變形呈增加趨勢;反之,運營隧道變形呈減小趨勢。同時,在相應檢驗水平a條件下,通過對比Z值與臨界值Za間的大小關系,可進一步評價運營隧道變形的趨勢等級和趨勢程度,具體標準如表1所示。

表1 運營隧道變形趨勢等級及程度劃分標準
嬉野隧道隸屬長崎高速,于1990年5月開始施工,于1992年11月完工,縱向長度為683 m,但在施工完成后,隧道運營階段經歷歷年變形,為保證運營安全,并有效掌握其變形狀況,于1992年11月開展了隧道運營期的變形監測,監測項目包括沉降變形和水平收斂,監測頻率為1次/2個月,共計得到28個監測周期的變形監測成果,經統計作圖,得STA211+90斷面的變形曲線如圖1所示[12]。

圖1 隧道運營期間的變形曲線
在運營隧道變形預測過程中,以1~23周期樣本為訓練樣本,24~28周期為驗證樣本,外推預測周期數設定為4期;同時,為充分驗證不同優化步驟的預測效果,以沉降變形為例,進行不同優化階段預測效果對比分析。
首先,對不同核函數的預測效果進行試算統計,所得結果如表2所示。3類核函數的預測效果存在明顯差異,其中,高斯核函數的平均相對誤差值為2.64%,相對最小,說明其預測效果相對最優,其次是Sigmoid核函數和多項式核函數,因此,確定SVM模型的核函數為高斯核函數。

表2 不同核函數的預測效果對比 %
其次,再利用RF算法進行優化處理,并在其基礎上,進一步利用混沌理論進行預測誤差弱化預測,所得不同階段預測模型的結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在相應驗證節點處,模型1至模型4的相對誤差值呈不同程度的減小趨勢,說明通過遞進優化處理,能有效提高預測精度,且在模型4的預測結果中,相對誤差區間為1.86%~2.01%,變化范圍較小,說明本文預測模型具有較好的穩健性。

表3 不同優化階段的預測結果對比
為進一步分析4類模型的預測效果,再對4者的特征參數進行統計,得表4。據表4,在預測精度方面,由模型1至模型4的平均相對誤差呈減小趨勢,進一步驗證了模型構建過程中遞進優化處理的必要性,且模型4的平均相對誤差為1.93%,具有較高的預測精度;同時,在預測結果的穩定性方面,由模型1至模型4的方差值也呈減小趨勢,說明通過遞進優化處理不僅能提高預測精度,還能提高預測結果的穩定性。

表4 不同優化階段模型的特征參數統計
最后,再進行隧道沉降變形的外推預測和水平收斂預測,結果如表5所示。由表5可知,兩監測項目的平均相對誤差分別為1.93%和1.97%,進一步驗證了預測模型不僅具有較高的預測精度,還具有較好的穩健性;同時,由外推預測結果可知,隧道變形具持續增加趨勢,但增加速率趨于減小,說明隧道變形大致趨于穩定方向發展。

表5 STA211+90斷面的最終預測結果
按照文中研究思路,可靠性驗證過程包含兩個步驟,具體詳述如下:
1)不同預測模型的對比驗證。通過變形預測統計,得到文中預測模型、BP神經網絡模型和GM(1,1)模型的預測結果如表6所示。據表6,3類模型的預測效果存在一定差異,在預測精度方面,文中預測模型具有相對最小的平均相對誤差值,而在訓練速度方面,文中預測模型也具有相對最短的訓練時間,其次是BP神經網絡和GM(1,1)模型,充分驗證了文中預測思路相較于兩類傳統模型具有顯著的優越性,驗證文中預測思路的可靠性。

表6 不同預測模型的特征參數統計
2)變形趨勢判斷的驗證分析。在隧道變形趨勢判斷過程中,可將分析流程再細分為兩步,第一步是以所有樣本進行M-K檢驗,以實現隧道變形趨勢的整體判斷;第二步則是分階段進行M-K檢驗,共計劃分為3個階段,其中,階段一為1~10周期樣本,階段二為1~20周期樣本,階段三為1~28周期樣本。通過計算,得到隧道變形趨勢的整體判斷結果如表7所示。
據表7,沉降變形的Z值為1.948,趨勢等級為1級,趨勢程度弱顯著;水平收斂的Z值為2.016,趨勢等級為2級,趨勢程度為顯著;兩者的發展趨勢均呈增加趨勢,但趨勢等級相對較小。

表7 隧道變形的整體判斷結果
同時,再進行分階段趨勢分析,結果見表8。據表8,隨監測持續,兩類監測項目的Z值雖大于0,但均呈減小趨勢,說明隨時間持續,隧道變形的趨勢性趨于減弱,變形增加速率趨于減小,與前述預測結果一致,驗證了外推預測結果的準確性。

表8 不同階段的趨勢判斷結果
通過前述分析,得到嬉野隧道在后續運營期間的變形仍會進一步增加,但增加速率趨于減小,變形趨于穩定方向發展,即后期運營狀況將會維持現狀。
通過混沌-RF-SVM模型在嬉野隧道運營狀況分析中的應用研究,主要得到如下結論:
1)通過模型構建過程中的遞進優化處理,預測精度得以不斷提高,驗證了各類優化處理方法的有效性;同時,據混沌-RF-SVM模型的預測結果,得其預測精度相對較高,適用于運營隧道變形預測。
2)通過不同模型的預測效果對比,得出該文預測思路相較于兩類傳統模型具有顯著的優越性,且趨勢判斷結果與預測結果較為一致,均得出嬉野隧道變形仍會進一步增加,但增加速率偏小,趨于穩定方向發展,將會維持現有運營狀況。
3)限于篇幅,文中僅以一個監測斷面為例,進行隧道運營狀況分析,建議在條件允許前提下,可進一步對其余監測斷面進行類似研究,以實現嬉野隧道運營狀況的全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