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思晗
每個時代在其特有的政治制度下都會產生與其統治階級意志相符的意識形態,從而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和結果產生不同的影響,因此政治環境的發展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展開有著決定性的意義。自高校存在以來,其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這也就意味著政治環境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聯系是十分緊密的。如今,我國正處于在新時期的時代命題下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新階段,政治環境較以前相比有著諸多不同。在這個新的政治大背景下,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非常關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推進和開展,為高校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因此,對如何在新時代的政治環境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開展好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進行思考與研究,是很有價值和意義的。
政治環境是指圍繞著社會政治制度及其制約下的現實政治狀況。它是由政治系統內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聯系而成的政治大背景,是可以影響政治主體生存和成長的各種政治因素的相加之和。需要明確的是,政治環境的整體氛圍由國家政權決定,社會各階層在國家中所處的位置不同,對政治環境所產生的影響也不同。由于國家處于領導層面的階級執掌著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導權,因此統治階層的意識形態對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有著引導和制約的決定性作用。在我國,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沿著社會主義道路建設中國,把民主集中制作為中國政治制度的核心,把國家的權利賦予工人階級與廣大的人民群眾,使得人民有了當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識,這樣一種政治環境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能夠廣泛地開展。
構成政治環境的要素很多,由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那么經濟是政治系統中對各方面影響力最大、決定性最強的要素,國家政權的狀況以及整個上層階層的決策都受到經濟直接的影響。黨的十八大以來,進入新時代的我國經濟總量已位居世界前列,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蓬勃發展,愈發強大的經濟基礎使得新時代的意識形態與政治上層建筑向著更符合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方向發展。新時代的政治環境以更先進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先導,呈現出經濟、文化、生態文明、社會建設和國家安全等方面協調發展,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蓄力前進的景象。高校作為培養新思想和國家棟梁的溫床,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高校學生的學習生活與周圍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不同的環境和氛圍會使高校學生的政治思想和品行道德產生不同的變化,因此新時代的政治環境對高校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可謂是舉足輕重的。
新時代的政治環境在高校呈現的特征也是新時代高校政治環境的特征,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復雜性。新時代高校政治環境是一個復雜的體系,其中涉及的范圍也相當廣闊。新時代高校政治環境的構成因素包括積極因素與消極因素、先進因素與落后因素、直接因素與間接因素以及顯性因素與隱形因素,各種各樣的因素摻合在一起對人造成的影響具有多重性。另外,不同的教育對象對新時代政治環境產生的同一影響有不同的接受能力,因此不同教育對象之間的差別也是新時代高校政治環境復雜性的體現。
第二,動態性。構成新時代高校政治環境的諸要素都處于持續的發展變化當中,因此新時代高校政治環境具有動態性。如新時代我國經濟和科學技術蓬勃發展,經濟與科學技術的變動致使政治體系的變化,政治環境由此常常處于變更之中。新時代高校政治環境的動態性能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為教育對象思想品德的提高創造了有利條件。
第三,包容性。構成高校政治環境的因素是十分繁復龐雜的,無論是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還是對具體的教育對象來說,各種各樣的政治環境因素具有不同的作用和意義,但無論是哪種政治環境因素都需要被包容和接納,因為新時代高校政治環境本身就是一個開放的體系,其并沒有固定的界限。
第四,可創性。新時代高校政治環境是一個相對穩定的政治大背景,但是由于人是有意識的,因此人具有自覺能動性,即人能夠根據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將客觀世界進行變更和締造,“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1]。因此,在高校這個相對縮小的范圍中,政治環境的當前狀態可以被教育主體通過對政治環境內在規律的認知有計劃地進行調整。高校教育主體也會根據自己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對一定范圍內的政治環境因素進行有安排有條理的改變,使其與自身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要求更加貼近和契合。
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第三條中,馬克思批判了環境決定論,以一種新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視角指出人、環境和教育之間相互作用的關系,馬克思堅持人的發展要受到環境的制約,同時環境也能因人的積極作用而改變。政治環境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關系是不可分割的,政治環境對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養的形成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同時又隨著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養的變化能動地向受教育者需要的方向發展,政治環境不斷變化的過程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向前開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那么新時代高校政治環境對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哪些影響?筆者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探究。
新時代政治環境在高校中所呈現的政治活動、政治措施、政治體系等現實政治狀況能直接地影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變化,并且能保證高校思政教育處于正確的政治立場,使其向著高素質高質量教育的方向形成和發展。政治力量是一種真實存在的力量,它在沒有其他因素干預的情況下就能牽制和約束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理論觀點。高校既是最先進人才的搖籃,又是最能體現國家對青年政治教育成果的主場,由于高校能將國家的政治環境濃縮于一方校園之中,因此新時代高校所處的政治環境本身也是最能體現國家政治理念與政治態度的堅實思想政治教育力量,這對高校人才的思想道德理念形成的影響是直接的且潛移默化的,又能保證這種影響是積極正確的且與新時代政治主題相符的。因此,新時代的政治環境對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晰的直接保證作用。
新時代政治環境的“新”,對國家來講,帶來了新的政治制度和新的現實政治狀況;對高校來講,帶來了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為了緊跟新時代的政治環境變化,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題緊扣當今時代主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必須因時而前進、因勢而創新,由此我國思政教育工作在開展和推動中萌生出許多新的教育手段。以新媒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使用為例,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 入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2]。”因此,創新教育手段和教育理念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旨與新時代政治環境的相輔相融提供了最重要的支持。
新時代我國政治環境更加優良,中國共產黨帶領著全體國民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奮進,在如此鮮明的政治大背景之下,培養社會主義棟梁之才和接棒人是我國高校教育的緊要使命。習近平總書記一向將立德樹人看作是高校的立身之本,明確指出高校教育要肩負起培養社會主義高等人才的責任,因此立德樹人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緊要最根本的任務。新時代我國高校的辦學方向也應與新時代政治環境所指的方向相符,高校青年的思想應由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填充。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高校引導受教育者思想變化的主要手段,勢必要有強烈的社會主義使命感和責任感,勢必要有明確的立意和主題,只有如此,才能為國家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接棒人。
高校政治環境作為學生品德形成和發展的外部因素,其對思想政治教育有著直接保證、改革創新和指導規范的重要作用。在高校政治環境之下掌握準確的思想政治教育傾向,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標的更快更好地實現。以政治環境為核心導向,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施和開展賦予新的方式和路徑,是對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的積極響應。那么在當今高校政治環境下怎樣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筆者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探究。
進入新時代以來,彼此滲透和積極互動是高校政治環境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愈發重要的兩點,無論是思政教育主題與政治環境的關系,還是高校辦學方向與政治環境之間的聯系,無不展示著高校政治環境與高校思政教育之間相輔相成的關系。為了增進新時代政治環境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聯系。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與政治環境發展同向而行。做到推陳出新,明確教育主題,更新教育內容,革新教育手段,思想政治教育者也應隨著政治環境的改變提高自己的素質和覺悟,由此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力能起到加強作用。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政治環境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作用,以及因思想政治教育開展使思想進步了的大學生們對政治環境的能動作用,實現二者的協調發展。第二,應促進高校思政教育與政治環境的結合。高校大學生的政治意識、政治態度、政治言論與政治立場等皆會受到高校政治環境的感染和影響,那么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就要注意滿足學生新時代政治觀念成長的需要,結合政治環境做出相應的教育規劃,在高校政治環境中也要充分展現思政教育的滲透作用,讓二者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高校思政教育與新時代政治環境的結合能更好地促進二者之間的融會貫通,由此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與進步性。
新時代政治環境對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具備直接作用,完善校園內的政治環境與優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向而行,而完善校園內政治環境的重中之重便是加強校園的政治氛圍。在高校校園加強政治氛圍能使學生更大程度地融入當前的政治大背景,還能潛移默化地改變受教育者的政治思維,使之更能接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傳授和發揚的教育觀點,這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新時代政治環境下,新時代優越的政治文化應該在開展高校思政教育的過程中被正確地把握,并且在高校校園中全方位地營造濃厚的政治氛圍。因此在高校校園中,第一,應該與時俱進地設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宣傳畫報與標示牌,大力弘揚和推廣社會主義先進思想,受教育者時常看到、時常思考,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將正確的思想和優良的德行融入學生們的心中,這樣久而久之學生們便會與先進的政治思想產生共鳴。第二,應該開展多種新時代政治主題活動,讓更多的受教育者真真切切地參加到各項政治活動中。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學生們只有直接加入到實踐活動中,才能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做出審視和改變,用這種積極主動向上的方式將高校的新時代政治文化滲透到廣大師生的腦海之中是非常必要的。第三,校園政治輿論導向勢必得到正確引導,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需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因為正確的政治觀念能夠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間互相影響,從而形成一種輿論風氣,這種輿論風氣也是校園政治氛圍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新時代政治環境下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與時俱進,突出時代感,回應新問題,迎接新挑戰,充分發揮價值引導作用。因此,為了更好地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用最符合現實情況的手段和方法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機制以新時代政治環境為導向來進行創新。第一,應創新應用多種教育載體。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具有發展性,表現在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形式呈現由少到多、日益豐富的趨向[3]。隨著政治環境的新變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也應該因時代發展而更新進化,例如,開發網絡課程、利用微信增加師生溝通、在校園APP 上增設思政問答板塊等。第二,應創新教學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時代性,因此高校應聘用具有拓荒精神且能夠革新授課方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這樣一來可以使受教育者更加積極踴躍地參與到學習中。高校還應定期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間的學術交流,讓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資源流通起來,實現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