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以芳
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傳承數千年的重要載體,蘊涵著中華5000 年文明的智慧精髓。它不僅是中華文化的明證,也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不可或缺的學習借鑒源泉。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和“魂”,如果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高職院校培養的是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在新業態背景下,人們比較熟悉的工業、農業、服務業等行業已經更加細化,并且進行了融合,在高職院校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對青年學生傳承民族思想,培養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更好地在專業和行業中推陳出新、創新發展,有著積極的指導作用。
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豐富,涵蓋面廣。在新業態背景下,經過產業重組、經濟革新及科技的飛速發展,高職院校的大學生要直面當今社會的挑戰和競爭,就要從傳統文化這個深厚的根基中發掘先人的哲思、文化的精髓、民族的精神來開啟心智、古為今用、塑造人格、滋養生命。《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強調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于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等領域,高職院校的大學生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有傳承和弘揚的責任和義務。
在高職院校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到高職大學生人才培養中,可以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促進學生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創造性地建設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可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和愛國主義精神,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有助于學生把愛國熱情轉化成“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肩負起歷史的重任;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提升其人文素養,有助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行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建立健全學生的人格;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教會學生做人做事,促進和培養學生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成為品格高尚、身心健康的人。這是時代的要求和社會的需要,對更好地營造和諧社會,有著重要的作用。
高職院校是培育技能型人才的搖籃,更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目前,許多學校基于“三全育人”的需要,都或多或少開設了一些人文素質類課程,并將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家國情懷、人文精神等思想教育要素融入到日常教學中,但這與新業態背景下,高職院校所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和新要求還有一定差距。目前,高職院校的傳統文化教育在實踐教學方面的渠道還不夠廣,和課程思政的內容融合度還不夠充分,發揮育人方面的功能還不夠全面,基礎投入和服務能力還需要進一步增強,育人標準也需要進一步提高。在教育教學的方法上還需要增加互動式情景教學、行為導向實踐教學、示范帶動體驗教學等多種方法,以便于和新時代的實際需求相協調。此外,在時間、師資建設和形式方面還需要我們加大力度,充分發掘教育資源和創新教育模式,從最薄弱的環節開始,由易到難,梯次推進,一點一點地做,從而形成以點帶面、整體推進的良好態勢,達到立德樹人的理想教育效果。
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傳統文化教育是砥礪職業教育技能型人才人格品質的重要抓手,更是提升職業院校學生人文素養、增強文化自信的利器。它匯聚了最為優秀的人物,凝結著關于社會、歷史、人生的思考,對于青年學生人格的影響極其重要。把傳統文化教育引進校園,融入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中,能更好地落實目標任務,培養出真正德才兼備的人才。
傳播正能量,弘揚主旋律。高職院校開展傳統文化教育要與時俱進,加強宣傳,積極營造濃厚的氛圍。要把社會上優秀的傳統文化教育研究機構與具有傳統文化教育研究實力的高等院校結合起來,營造良好的傳統文化教育氛圍。現階段,面對新形勢、新任務,要高度重視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和文化傳播,尤其傳統文化教育是傳承文明的重要精神家園,把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和傳統文化教育結合起來,讓學校和社會形成合力,制定相關政策和制度,加強大學生對傳統文化教育教學的認知,向高職大學生宣講傳統文化,并確保傳統文化教育教學的順利實施,是非常必要的。
在國家層面上,《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已經提出明確要求。我們要了解、研究和學習《綱要》精神,使學生能夠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社會角度看,近年來,傳統文化的普及程度不斷提高,傳統文化的知識氛圍水平整體不斷提高,有利于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更好地結合專業技能,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從學校角度看,高職院校應以學校廣播、信息網絡、報刊為載體,加強宣傳,拓展文化陣地,構建多渠道載體,搭建廣闊平臺,定期播報傳統文經典中的典型人物事跡,播放視頻,傳播相關教育信息,用文化宣傳標語、海報、教育標識、文化宣傳窗口為載體,營造文化的聲勢,創造文化動力,增強影響力。學校可通過舉辦主題講座、班級會議、文化沙龍、文化畫廊、櫥窗海報、名人肖像、學者簡介、經典名言、古典詩詞、書畫作品及相關國家大事圖片展等活動,營造良好的氛圍。
潤物無聲,植根內心。傳統文化教育進校園要健全和完善校園機構。只有科學有效地完善組織結構,形成良好的合作道德風尚,才能在校園里形成從學生到學校的所有教育者和管理者,自上而下的思想道德防線和校園網絡體系。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建立黨政、學生事務、教育、宣傳、組織、紀檢等部門各司其職的,廣大師生共同參與的工作機制。實現全員育人的教育模式。教師、學校管理人員、后勤服務人員等要積極參與,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共同發揮作用,協同工作。
在共同管理的過程中,采取多種措施全面建設,依靠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傳統文化教育領導小組,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定期或不定期組織相關文化活動,充分發揮黨組織和共青團委員會的作用,使傳統文化對高職學生的成長起到推動的作用,不斷提高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讓學生在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中,能有自己的感受和體悟,并遷移到經常關注社會的發展,思考人類社會的問題,關注自己和他人的處境,學會反思自我、理解他人、與人和諧相處,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擁有健康的精神生活。
以文育人,以文化人。高職院校要更好地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就要在師資的培養和建設上加大力度。中國經典文學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優美的意境和凝練的語言,對提高高職學生的文化素養起著獨特的作用。為了使學生在學習職業技能的同時,更好地汲取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等民族精神及優良傳統,收到潤物無聲的功效,就需要專業的教師引導和指導。因此,提高和培養國學教師的素質,努力實現學校國學經典教學的全覆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高職院校要加強培養中華傳統文化師資力量,必須與優秀的民辦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機構和師范院校相銜接,采取聯合合作、聯合培養強強聯手,共同合作的方式。這樣不僅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師的文化素質和道德素養,而且可以通過多種途徑整合資源,使教師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不斷提高教師素質,培養教師高尚的情操、溫文爾雅的舉止和優雅的風范。
另一方面,學校應提供必要的資金和政策支持,立足傳統文化,放眼世界、著眼未來,提供學習傳統文化的資源和開闊國際視野的平臺。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教師不僅要拓寬學習渠道,強化國學經典的學習,而且要利用網絡技術優化教學過程,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此外,加大軟件設施的建設投入,使用一定的學習軟件也可以闡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教育中的新內涵,使枯燥乏味的學習內容變得可視化、可聽化、生動化、動態化,可以豐富和拓展教學資源,在教學的過程中,促進師生共同成長。
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變革的動力源泉,高職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要創新傳統文化教育模式。大學生心理發展的新形勢、新矛盾、新問題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更新、創新、轉變教育觀念。從宏觀上看,傳統文化教育必須處理好繼承與發展的關系,特別是創造性轉化與創造性發展的關系,以促進跨時空的文化精神發展。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具有永恒的魅力,我們要立足現在,面向未來,傳播中華文化的創新成果,使之與當代中國文化的發展相適應,與世界的發展相協調。從微觀上看,要轉變觀念,創新教育教學模式,創新工作方法,整合課程思政資源,構建課程體系,營造文化氛圍,注重實踐教學,不斷探索和完善傳統文化教育模式。
創新傳統文化教育模式,教師首先應掌握先進的教學理念,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不斷塑造自己,學科教學中的重要概念和知識結構,深化學習,使教材內容能被學生理解和接受。其次,教師應善于研究教學實踐和教學理論,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引導學生,正確解決學生具有普遍性或個性的思想問題。再次,教師還應具有較強的教學能力、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因為“墨守成規的教師無疑是學生創造性發展的障礙”。通過多種途徑學習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增強文化傳播能力,拓寬傳播渠道,加強積極參與高層次文化對話的和論壇的意識,引導學生健康成長。
潛移默化,強基固本。開展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傳承和發展中華文化,要加快學科的滲透與融合。一個民族的文化總是源于它的歷史發展,是中華文明走向世界和國際舞臺的有力精神支撐。因此,高職院校要推進傳統文化課堂的建設,在實踐的基礎上,還可以通過教改來促進學習方法的改革,更好地傳播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立德樹人是學校課程建設內涵和目標的重要目標。教師可根據學科特點,有意識、有目的地向學生傳授中國傳統文化,認真研究《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系統梳理各學科的相關教育資源,探索相關銜接點和整合方法,開展相應的課堂教學設計和實踐活動。文科類課程可融入文化內容及精神價值的影響;理科類課程可融入過程、嵌入科學方法,培養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理解能力,拓寬文化視野,增強文化自信。國學經典是弘揚傳統文化美德的最佳素材,教師可以直接通過教材教育學生,還可以開設國學經典漢語類公共選修課,將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學校的教育理念、目標和課程體系中,充分發揮實踐活動的優勢,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教育理論融入實踐課程,選擇特定的資源或主題,開展與傳統文化教育相結合的實踐活動,使精神文化、行為文化和環境文化成為實踐探索的重要整合點,讓大學生對傳統文化加強理解和認同,開闊視野,陶冶情操,體悟和傳承傳統文化。
海納百川,兼容并蓄。要實現傳統文化教育從數量到質量的傳承和發展的轉變,就必須以豐富的形式開展校園文化活動。“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要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和文化教育環境,將豐富的校園文化形式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具體內容相結合,組織傳統文化中敘事類文化節目,開展相關的文學作品創作,與傳統媒體節目和深受師生歡迎的讀者講座和詩歌講座相呼應,并以教學和音樂的形式來宣傳教育,使教師和學生都能自覺地接受文化。
高職院校可以依據人才培養方案,增設各種文化素質類課程,通過校園文化與傳統文化國學經典教學研究平臺,建立線上線下的公共必修課和選修課,普及傳統文化國學經典教育,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在課堂上,我們可以向學生傳授仁愛、謙虛、禮貌、誠實、修養、自律、勤奮、節約、勇氣和毅力等優秀的傳統美德,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課外,我們可以組織專題辯論和演講比賽等活動,也可以用論壇的形式開展專題教育活動,利用人文類課堂、校園文化節和能突出傳統文化特色的文藝表演等,有層次、有次序、有針對性地開展一系列傳統文化國學經典教育活動,還可以通過傳統文化組織工作平臺,成立傳統文化協會,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展示傳統文化的特色和成果,體驗采砂成塔的過程,這對學生和教師的學習、生活和工作都會產生持續的教育影響。
文明因交流而豐富,因借鑒而多彩。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應注重加強融通交流。高職院校要注重管理機制和制度創新,注重通過改革整合、優化資源配置,形成凝聚效應,廣泛吸收資源,從理念、方法、平臺、內容、資源、機制、制度等方面和開展傳統文化教育良好的院校進行交流,并積極創造機會開展國內外交流,讓教師走出去,通過游學,開闊視野,以便于更好地指導和服務學生,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系統性、傳播性、實踐性和影響力。
高職院校可依托中國傳統文化,借助區位優勢和旅游景點優勢,整合媒體傳播、公共服務、社會服務、研學等條件,建立協會,加強融合,進行一系列的文旅研究,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如厚重的北京、典雅的江南、美麗的絲綢之路等,都可以成為課堂內外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和重要途徑。此外,還可以充分發揮班級或學科團隊的主動性,積極開展以民俗文化和傳統節日為主題的研究性學習活動,開展豐富多彩的動手實踐體驗活動,開展與優秀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探究性專題研究活動,引導學生學習、探索、欣賞和領略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總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長河中的智慧結晶,在潮流文化的強大影響下,在當今產業升級的不斷變革和推動中,在高職院校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對中華文化的傳承、創新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