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晴
黨的十八大以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了黨中央的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根據形勢發展把網上輿論工作作為宣傳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在《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指出,加強網絡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實施網絡內容建設工程,加強網絡傳播能力建設,依法加強網絡社會管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使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變成事業發展的最大增量。[1]這代表著黨中央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視,高校作為培育新一代年輕人的重要陣地更要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積極展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解決網絡中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將大學生群體更好地凝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下。
1.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興起是源于“網絡工具論”,人們開始主動走進網絡,通過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網站等形式,和線下同步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有一定收獲。相關研究人員從載體角度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進行界定,并明確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階級、集團、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通過現在傳媒計算機網絡對其受眾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從狹義上講,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基于網絡的思想政治教育;從廣義上講,是指網絡背景或網絡環境下的所有思想政治教育,即網上進行的以及網下針對網絡影響展開的所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并。在高校中,要將網絡上下相互結合,完善高校網絡思政工作環境,對大學生群體加以正確積極的引導教育,增強學生的使命擔當,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矢志不渝聽黨話跟黨走,爭做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2.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與現實思想政治教育的異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與現實思想政治教育都有一定的目的性,他們都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并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都是培育和發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了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的接班人而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時,二者都有一定的實踐性和超越性。
但是,二者也有一定的區別。第一,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教育主客體之間的關系,改變了受教育者的局限性,將傳統受教育者的被動接受轉為主動吸收,更好地尊重了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同時也利于思想教育的傳播。充分地解決了傳統教育中教育工作者一味地填鴨式教學,將枯燥的知識通過網絡途徑更加生動地呈現在學生面前。第二,二者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不同。在網絡空間下,大學生可以更加輕松且及時地汲取知識,同時可以自由地發表自己的感想,不需要過度考慮人際關系等多重因素。另外,區別于現實思想教育中需要時間與空間的布置,通過網絡很好地解決了現實中滯后性的問題,相比之下更具有時效性。第三,思想政治教育中介因素的區別。網絡思想教育內容更為動態及立體,不再像傳統教育的扁平單一,教育內容更加豐富且全面,更具有客觀性及選擇性,教育方法更加多樣及靈活,更加注重引導、比較與選擇。
3.進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20 年9 月最新公布的報告顯示,截至2020 年6 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40 億,互聯網普及率達67.0%,手機網民規模達9.32 億,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2%;,其中手機已占據上網設備的主流。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3.81億,占網民整體的40.5%。[2]這足以證明網絡已經作為現代年輕人溝通的平臺和交流的手段被廣泛使用。首先,從受教育群體即高校學生而言,網絡中充斥著大量的信息,一部分是正能量可以對青少年身心發展起到積極引導作用的正向信息,但仍存在較多魚龍混雜,低俗消極的負面信息,而青年人群尚未形成正確的“三觀”,面對惡劣信息難以甄辨是非,極其容易在非法分子的教唆下誤入歧途,因此,進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其次,從施教者而言,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展開使得學生的主體性受到尊重,從對于枯燥知識的一味灌輸變成提供多樣的知識供選擇,更易建成合理的師生關系,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所需要的。再次,從載體而言,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形式與手段的創新,線上開展教育不再局限于空間與實踐,具有更強的包容性,利用網絡錄播等形式可以使得更多的學生群體接受教育,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同時,利用網絡直播等形式,可以使得學生更有參與感和積極性。因此,教育形式的創新發展,突破傳統界限證明了以學生為本的教育觀,更有力地說明了網絡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1.利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其獨特的優點。首先,網絡平臺有一定的虛擬匿名性,可以較好地保護受教育群體的隱私,在學生心理問題中,很多學生出于防備心等等不愿意將其內心真實想法在現實生活中分享傾訴,長此以往,心理負擔積累嚴重,利用匿名網絡平臺更利于學生表達真實想法。其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有即時性的優點,對于學生在網絡中發出的心理問題可以做到快速監控、發現、解決。同時,對于社會熱點、焦點信息的傳遞不存在滯后性的缺點,可以迅速整合相關素材等資源信息,第一時間反饋給相應施教者。第三,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綜合性的優點,網絡載體的綜合性決定了教育方法的綜合性,互聯網可以改變傳統報紙、廣播電視的單一信息傳播,將大眾媒體方式的優勢和特點集合,解決了紙質的乏味知識科普,電視媒體的缺乏互動性等缺點,在針對學生心理問題方面,前期可以主動宣傳心理知識并發現問題,中期與學生進行交流互動,后期進行跟蹤服務。最后,網絡思政教育可以利用網絡平臺的優勢,更便捷地收集調查問卷等學生信息,利于調查出學生的興趣所向,更好地對學生加以正確積極引導。
2.學生心理問題的預防及咨詢平臺。高校利用網絡平臺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建設學生心理問題咨詢宣傳平臺。從施教者立場,建設宣傳心理科普知識的平臺,是通過網絡思想教育進行啟發、引導與培育,進行滲透式疏導方式,為學生打造良好的網絡環境,潛移默化之中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增強學生的理想信念及抗壓能力。[3]從受教者的角度,在學生發現自身存在心理問題之時,便可利用網絡思政平臺進行前期“自救”,主動對自身心理問題進行了解有利于減輕學生的敵對情緒,更好地解決心理問題。同時利用網絡空間的隱蔽性,學生更愿意表明真實想法,教師對于不同的心理問題可以提供更有針對性地即時性疏導,獲得學生的心理認同。另外,網絡思政平臺在重大公共事件發生時,可以做到心理問題的咨詢幫助,例如在洪災、疫情發生之后,高校思政平臺在第一時間提供心理問題的免費咨詢,很大程度上減輕了學生產生心理恐慌問題和應激心理疾病的發生,通過咨詢式疏導切實做到了防患于未然。
3.學生心理問題的多方聯動解決機制。高校針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發現的學生心理問題,可以第一時間進行應對處理。尤其當網絡首先發現學生已經產生嚴重心理疾病之時,就應該通過線上線下多渠道進行幫扶。高校中,聯合學生輔導員、家長、朋友利用網絡的隱蔽性身份,及時對學生的日常生活動態進行觀察,一旦發現學生有產生過激行為的苗頭可以第一時間進行提供幫助。在嚴重心理問題發現之時,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可以聯動專業心理咨詢機構或專業醫師及醫院進行綜合解決,及時備案跟蹤關注,將影響縮至可控范圍內。高校網絡思想教育應主動建立起多方聯動機制,承擔相應責任,共筑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網絡防線。
4.學生心理問題的后續跟蹤反饋。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是“人類滿足自身和社會需要為目的,以價值實現、價值選擇為內容, 以建構理想價值為目標的精神實踐活動。”[4]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如此。高校中對于產生心理問題的學生應當建立網絡心理問題基本檔案,包含基本信息、家庭情況、心理健康評估等信息,形成系統有效的跟蹤機制,確保心理問題可以追溯源頭,再次發生心理問題時能夠及時確定幫扶方案,但同時也應注意保護學生隱私安全。在學生心理問題得到解決后,網絡思政平臺應當持續關注學生心理健康,心理問題的解決不是一次性工程,教育工作者應更加注重學生健康心態的塑造和保持,對于脆弱學生持續呵護及正能量積極引導,利用網絡平臺完善后續跟蹤,構建心理育人的新格局。加強新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讓網絡成為先進文化的傳播地,馬克思主義的宣傳地,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健全青年一代身心人格,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培養出更多優秀的可塑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