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設性新聞”概念源自西方,屬舶來品,近幾年日漸成為熱點話題。建設性新聞的理念和方法為當前做好新聞輿論工作、更好地發揮主流媒體在推進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正向的借鑒與參考。研究發現,聯播類電視節目作為重要的輿論陣地,其獨特的媒介形態為建設性新聞本土化的實踐帶來諸多創新,包括直觀具象的可視化呈現、信源可靠的權威性報道、強而有力的參與式推進等,使聯播類電視節目中的建設性新聞報道具有獨特優勢和鮮明特征。但在實際操作中,面對建設性新聞這一外來理論框架,媒體人應具備足夠的審思能力,不能想當然地“拿來主義”,更不能片面“揭丑”,必須堅守原則、恪守底線。因為只有與中國土壤相融合,在守正中創新,建設性新聞才有望實現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聯播類節目;建設性新聞;內涵;優勢;報道策略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13-0183-03
“建設性新聞”概念最早由西方學者提出。2008年,丹麥廣播電視臺新聞部總監烏瑞克·哈根洛普提出使用“建設性新聞”,著重強調記者的介入姿態、積極的敘事風格和主動解決問題的導向等[1]。
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媒體與文化學院助理教授凱倫·麥金泰爾指出,建設性新聞在堅持新聞核心功能的同時,將積極心理學和其他行為科學的技巧運用到新聞流程和產品中,致力于創作卓有成效、引人入勝的報道[2]。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研究員唐緒軍將“建設性新聞”定義為,媒體著眼于社會問題而進行的新聞報道,是傳統媒體在公共傳播時代重塑自身社會角色的一種新聞實踐或新聞理念[3]。
厘清“建設性新聞”概念,有助于理解和把握建設性新聞的內涵和外延。實際上,在我國,建設性新聞多被稱為輿論監督報道,以熱線報道、幫忙新聞、問政節目等形式出現在各類大眾媒介上,在受到受眾廣泛關注的同時,成為解決問題的重要推手。
從輿論監督報道到建設性新聞,其內涵和外延的最大變化在于理念層面的創新,著眼于社會問題的新聞報道,根本在于解決問題的推動力。從這個意義來看,所謂的“建設性新聞”,核心在于“建設性”,即關鍵是要解決問題,在堅持新聞核心功能、滿足新聞核心要素的同時,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為了在報道問題的同時,提供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案。相較揭露矛盾、曝光問題的批評類報道,建設性新聞更多地彰顯其公共屬性、在問題導向思維引領下的新的內容生產機制,以及媒體實現自我價值的重塑和再造。
同時也可以看到,建設性新聞報道重建設、重參與的內涵,正是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的題中之義。建設性新聞的報道內容幾乎涵蓋了社會治理的方方面面,且都是事關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或話題。因此,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強調廣大人民群眾主體地位,依靠公眾的參與和共同建設,吸納更多的群眾主體參與對社會問題的解決、對社會治理新格局的構建,主流媒體勢必能發揮更大作用,彰顯更大價值。
1994年4月1日,央視《焦點訪談》開播,開辟了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新局面,成為中國電視發展史上值得記錄的一筆。《焦點訪談》因聚焦社會問題及自身鮮明的建設性特點,成為人民群眾了解世情民意的窗口。從某種意義來說,這就是建設性新聞的實踐。此后,肇始于《南京零距離》,全國各地的電視地面頻道相繼開播大量民生新聞類節目、幫忙類節目,對建設性新聞展開進一步實踐性探索。
聯播類電視新聞節目通常是區域內唯一上星電視播出機構的時政類節目,是區域內最具影響力和引導力的主流電視媒體的主打電視節目。在這樣的節目中,以成就類報道、典型性報道為主,聚焦問題、反思問題的報道并不多見,僅是偶有嘗試。
2022年2月,安徽衛視安徽新聞聯播開設《優化環境無小事》專欄,聚焦人民群眾牽腸掛肚的民生大事、天天有感的關鍵小事,以及市場主體訴求和需要,包括征遷信訪、生態環保、“訪萬企”解難題、基層作風建設等,展開輿論監督,問題直擊難點痛點堵點。
實際上,聯播類電視節目常態化開設建設性新聞專欄,敢于“揭短”,把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偏差和不足拿到大眾媒體上“曬”,本身就體現出輿論宣傳的開放、包容、開明、進步。那么,聯播類電視節目在建設性新聞生產中究竟有何優勢?
(一)可視化呈現更直觀
“可視化”原意是“可看見的、清楚的呈現”。研究發現,人類有80%以上的信息是通過視覺獲得的。可視化電視畫面的現場感和沖擊力,使其對社會問題的報道更直觀、具象,一目了然的感官認知為問題的揭示、尋找問題的對策增添了極強的可信度和說服力。換句話說,現場的聲音和畫面能讓事實更鮮明地呈現在觀眾面前,這比任何文字敘述都有力且直觀。
《優化環境無小事》中的報道,通過大量現場可視化畫面,給人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這也正是其報道影響力的重要立足點和主要抓手。例如,2022年6月10日報道安慶市懷寧縣某農貿市場臭烘烘、濕漉漉、黑乎乎、亂糟糟的亂象,現場的臟亂差在鏡頭面前無處遁形。又如,2022年6月13日報道宿州市環城河投入上億元資金治理后,仍出現黑臭水體污染現象。發黑的水體、肉眼可見的水面漂浮物和垃圾,以及鏡頭前支支吾吾的相關責任人,讓事實在全程可視化的語境下顯得清楚明了。
(二)權威性報道更有力
一方面,報道的權威性體現在信源的權威性上。與民生新聞對信源的篩選機制不同,聯播類電視時政節目往往更具官方權威性。建設性新聞的線索,有的源自省級部門的工作調研或調查,有的是“12345”政府熱線接收到的問題線索。
在《優化環境無小事》專欄報道中,涉及生態環境問題的線索,大多來源于安徽省生態環保調查組在各地的調查發現;涉及各地城市管理中的缺陷和漏洞問題的信源,來源于安徽省住建部門或主要領導的基層隨機調研發現。
如前文提到的2022年6月10日曝光安慶市懷寧縣某農貿市場亂象,以及2022年5月12日播發的《耕地豈能挖塘養魚》、2022年5月26日播發的《臨泉:生活幫扶要加溫環境整治要加力》等重磅報道,均來源于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在相關地區的隨機督導調研。隨行的記者拍下畫面,并及時進行同期聲采訪,通過深度挖掘,制作出即時感和現場感都很強的建設性新聞。
另一方面,報道的權威性體現在主流媒體本身的公信力上。主流媒體的聚焦和報道,本身就代表著主流權威視野的關注,有利于建設性新聞價值的體現及促成問題的解決。例如《揚塵彌漫監管形同虛設》,報道劍指安徽省蕪湖市無為市石澗鎮柴林村中幾家生產水泥、石灰的企業揚塵污染嚴重,附近居民苦不堪言,相關部門監管無力,并且在報道中直接播放百姓“罵聲”,尖銳展現現場問題,敢于揭短亮丑。
(三)參與式推進重實效
建設性新聞強調記者并不是孤立的傳播者,而應以參與者的角色,推動問題解決,推進社會治理的良性有序。“問題解決向導”的報道框架,要求記者必須注重跟蹤問效、反饋回應。
在單純的“傳播者”向事件的“參與者”的身份變化中,除媒體及從業人員的參與,受眾的參與也同樣重要。聯播類電視節目作為我國主流電視媒體中較為特殊的存在,受眾群體有很大一部分是各級領導干部,他們對節目的關注及對推動問題的解決,發揮著關鍵作用,并且一定程度決定了建設性新聞報道的實際效果。
以安徽省為例,當地黨委、政府開啟了一場自我革命,以作風建設為突破口,著力解決群眾和市場主體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在《優化環境無小事》專欄中,幾乎每篇報道都一針見血,直指問題,真實、客觀地反映事實本身,重參與、重實效,且幾乎每篇報道都有明確表述“對于某某問題整改情況,本欄目將繼續關注”。每隔一周,節目組還會跟蹤報道進展情況。比如,于6月17日播出對6月10日報道的懷寧縣某農貿市場問題的整改反饋情況,再次采用可視化畫面展現當地相關部門如何立行立改、舉一反三,并建立健全常態化監管機制。這一欄目設置有力推動各級各部門在“改作風辦實事優環境”行動中真正動起來、干起來、比起來、熱起來。
實際上,這樣的案例在全國其他省區市也能找到佐證。比如,2014年,浙江湖州電視臺推出《聯播調查》欄目,五年共播出報道384篇,所曝光的問題有80%得到解決[4]。又如,2018年7月,山東省委意識形態和宣傳思想工作領導小組要求新聞單位加大輿論監督力度,對貫徹落實黨中央部署、省委要求不積極、不到位,對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問題不聞不問、不擔當、不作為甚至違法亂紀的行為,堅決予以曝光。為落實這一要求,山東新聞聯播廣泛收集線索,進行監督報道,起到了良好的整改促進作用。其中,第一期反映寧陽縣政務服務大廳只收現金、群眾和企業重復跑斷腿的情況,當地連夜開會部署整改,24小時內圓滿解決問題。
無論是理念還是實踐,建設性新聞給當下的媒體內容生產和格局帶來不少碰撞和欣喜。但要強調的是,在具體的新聞業務實踐中,建設性新聞在本土化生存過程中,絕不能奉行“拿來主義”,在“擇其善者而從之”的同時,必須與中國實際緊密結合,必須順應發展規律,守好底線,嚴格把握新聞的“時度效”,堅持科學監督、準確監督、依法監督、建設性監督,恪守原則、保持定力。如此才能取得可持續發展,才能發揮出建設性新聞的正向作用。
(一)恪守真實性原則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沒有真實性的新聞報道,本身就毫無生命可言。聯播類新聞節目因其嚴肅性、權威性,對新聞質量的要求本就很高,每一秒每一幀都需要格外謹慎、細致。這類節目在報道建設性新聞時,更應恪守真實性原則,不應有絲毫偏差,不能為了監督而監督,為了揭示問題而回避平衡,選題要客觀、真實,采訪要扎實、深入,采訪鏈條要完整,給有關各方提供平等呈現的機會。
對記者而言,在實地調查中不能先入為主,而要做到明察暗訪、抽絲剝繭,充分記錄調查過程,尤其是關鍵細節、關鍵畫面;要反復求證當事人、政府部門等各方說法,做到關鍵內容要核準、關鍵畫面不能漏、關鍵人物要采訪;多使用第一手素材和畫面,確保有兩個甚至更多信源能相互印證,反復核實相關證據,使建設性新聞經得起推敲、受得住考驗。否則,不但報道立不住腳,還會削減權威媒體的公信力。
(二)牢牢堅持黨性原則
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堅持黨性原則,必須牢牢把握正確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堅持正面宣傳為主。對聯播類電視節目而言,建設性新聞屬于非常規內容,與常規的時政報道、成就性報道有很大不同。建設性新聞聚焦社會問題,因此在報道過程中,應牢記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基本方針,把握好團結穩定鼓勁的原則。報道的目的不是“揭丑”,煽動社會負面情緒,而是要真真切切地通過媒體的監督、參與和建設性意見,推動問題得到解決,推動社會治理朝著共建共治共享的方向進一步完善。
換言之,黨性和人民性是統一的,堅持黨性就是堅持人民性。建設性新聞報道要牢牢堅持人民立場,從群眾普遍關注的熱點、焦點中找突破口,以小見大,反映其訴求和愿望、展現問題的來龍去脈及前因后果,進而形成輿論聲勢,督促相關部門解決問題。
(三)厘清介入性與客觀性的界限
建設性新聞的核心要義是參與式、介入性,傳播者更多時候需要扮演“主動記者”[5],成為解決問題的參與者和推動者。更有學者認為,建設性新聞生產實踐體系,就是以介入性取代客觀性[6]。這顯然與傳統新聞學中對新聞客觀性要素的界定大相徑庭。因而在實際操作中,必須厘清介入性與客觀性的界限,過度強調記者的主動介入身份,極有可能使其難以保持中立、客觀的姿態,從而影響問題的解決。
(四)主動適應媒體融合發展趨勢
媒體融合發展步伐加快,若將建設性新聞與全媒體技術相結合,將產生更大影響力。譬如,可視化內容如何通過多平臺分發達到最佳傳播效果并促成問題解決;如何在社交媒體空間用建設性新聞的理念推動參與基層社會治理及提升媒體影響力等,都是值得嘗試和探索的話題。
對傳統主流電視媒體而言,必須主動適應媒體融合發展趨勢,大小屏聯動,在線索征集、受眾互動、平臺分發、跟蹤反饋等方面,形成全媒體聯動的機制,進而形成監督合力。甚至可以實行清單化推進,定期梳理媒體輿論監督報道事項,將未解決事項提交政府督查督辦,已解決事項進行實地督查回訪,力爭讓建設性新聞報道事項見實效、不反彈。
任何一種新生事物的發展都可能伴隨追捧和爭議,建設性新聞的理念亦是如此。對于西方觀點,既不能視而不見,也不能全盤照抄,而應堅持在守正中創新,在繼承中發展。主流電視媒體在建設性新聞本土化實踐中的嘗試和探索,為日常新聞生產邏輯帶來了新的思想和討論。未來,要運用好聯播類電視節目這一重要的新聞傳播平臺,發揮好建設性新聞的獨特優勢,有效規避建設性新聞在實踐中容易產生的偏差和誤區,在建設性新聞的延展性上、在建設性新聞對社會治理新格局的構建力上、在建設性新聞的全媒體融合度上,進一步開拓和挖掘,更好做大做強主流輿論,守牢主流輿論陣地。
參考文獻:
[1] 李彬.建設性新聞之辨[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1(9):116-125.
[2] 凱倫·麥金泰爾,晏青.建設性新聞:一種正在崛起的新聞形式[J].青年記者,2017(10):4-5.
[3] 唐緒軍,殷樂.建設性新聞實踐:歐美案例[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15-16.
[4] 朱衛文.輿論監督報道如何更有力、有序、有效的實踐與思考:以湖州臺《聯播調查》欄目為例[J].視聽縱橫,2019(3):36-38.
[5] 芮必峰,余躍洪.參與者:一種新的新聞職業觀:再論“建設性新聞”與我國新聞傳播理論和實踐的創新發展[J].當代傳播,2020(5):48-53.
[6] 常江,田浩.建設性新聞生產實踐體系:以介入性取代客觀性[J].中國出版,2020(8):8-13.
作者簡介?宛月琴,碩士,編輯,研究方向:新聞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