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闖,薛春萍,鄭良鵬,陶 淼,張 艷
(麻城市人民醫院檢驗科,湖北 麻城 438300)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指由于凝血因子和血小板(platelet,PLT)因各種原因被激活,導致機體的凝血機制被彌散性激活,促發小血管內廣泛纖維蛋白沉著、全身微血管血栓形成,從而引起組織和器官損傷的一類疾病[1-2]。DIC 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而是許多疾病在進展過程中產生凝血功能障礙的最終途徑,是一種臨床病理綜合征。本文將初步探討降鈣素原(procalcitonin,PCT)與DIC 的相關性,以及血漿PCT 檢測和DIC 評分在DIC 早期診斷中的應用價值,以期為本病的早期診治提供參考依據。
選取2019 年1 月至2021 年12 月期間麻城市人民醫院收治的200 例患者,將其中存在DIC 發病潛在指征(DIC 評分≥5 分或患有可誘發DIC 的潛在疾?。┑?00 例患者作為試驗組,將其中DIC 評分<5 分的100 例患者作為對照組??烧T發DIC 的潛在疾病包括敗血癥/ 嚴重感染(由任何微生物引起的感染)、創傷(包括多發性創傷、神經損傷、脂肪栓塞)、器官受損(重癥胰腺炎)、惡性腫瘤(實體瘤及骨髓、淋巴細胞惡性增殖性疾?。?、產科意外(羊水栓塞、胎盤早剝)、血管異常(大血管動脈瘤)、嚴重肝功能衰竭、嚴重中毒或免疫反應(毒蛇咬傷、輸血反應、移植排斥)。這200 例患者的納入標準是:各項臨床診療資料完整、真實、有效;認知功能正常,能配合開展本研究;知曉本研究內容,并簽署了自愿參與本研究的知情同意書。其排除標準是:臨床資料缺失;存在溝通障礙、認知功能障礙或精神異常;同期參與其他臨床試驗。
1.2.1 凝血功能檢查及血漿PCT 檢測 采用西森美康CS5100 全自動血凝分析儀檢測兩組患者的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 血 漿 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 ,FIB)的水平及血漿D-二聚體(D-dimer ,D-D)的水平,采用邁瑞BC-6900 全自動五分類血液細胞分析儀檢測其PLT 計數,采用Getein1100熒光免疫定量分析儀檢測其血漿PCT 的水平。
1.2.2 DIC 評 分 根 據 患 者 的PT、APTT、PLT 計數、血漿D-D 的水平、血漿FIB 的水平[3-4]計算其DIC 評分。PLT 計數>100×1012/L 記0 分,PLT 計數為50 ~100×1012/L 記1 分,PLT 計 數≤50×1012/L 記2 分;血漿D-D 不升高記0 分, 血漿D-D 中度升高 (≥5.0 ng/mL)記2 分,血漿D-D 明顯升高 (≥10.0 ng/mL)記3 分;PT 延長<3 s 記0 分,PT 延長3 ~5 s 記1 分,PT 延長≥6 s 記2 分;血漿FIB 的水平<1.0 g/L 記1 分,血漿FIB 的水平≥1.0 g/L 則記0 分。若患者的DIC 評分≥5 分,則考慮其發生DIC;若其DIC 評分<5 分,則表示其未發生或不肯定發生DIC。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DIC 的發生率。比較試驗組中DIC 患者與非DIC 患者血漿PCT 的水平及DIC評分。觀察并記錄200 例患者中不同DIC 評分患者血漿PCT 的水平。分析血漿PCT 的水平與其他臨床指標(PLT 計數、血漿D-D、DIC 評分)的相關性。采用多變量邏輯回歸分析法分析DIC 評分與其他臨床指標(PLT 計數、PT、血漿D-D、血漿FIB)之間的關聯。
采用適用于Windows 的SPSS 25.0 軟件(Armonk,NY,USA)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Kolmogorov-Smirnov 檢驗用于確定連續變量的正態分布是否存在。符合正態分布的變量用±s表示,非正態分布的變量用中位數(四分位數間距)表示,采用非配對t檢驗或Mann-Whitney U 檢驗評估組間的差異。分類變量以百分比表示,采用Fisher 精確檢驗或χ2檢驗比較名義變量的頻率。Pearson 和Spearman 檢驗用于相關性分析,多變量邏輯回歸用于確定DIC 的獨立預測因子,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試驗組(DIC 評分≥5)100 例患者入院后,通過對其進行綜合檢查發現,其中有71 例患者發生DIC,其DIC 的發生率為71.00%(71/100)。對照組(DIC評分<5)100 例患者中僅有2 例患者發生DIC,其DIC 的發生率為2%(2/100)。
在試驗組患者中,DIC 患者血漿PCT 的平均水平為〔 3.27(0.6,14.5)〕 ng/mL,非DIC 患者血漿PCT 的平均水平為〔 0.64(0.2,0.4)〕 ng/mL,二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在試驗組患者中,DIC 患者的平均DIC 評分為(5.64±0.70)分,非DIC 患者的平均DIC 評分為(2.93±0.51)分,二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在200 例患者中,DIC 評分≥5 分的患者有100例,DIC 評分<5 分的患者有100 例。其中,DIC評分≥5 分的患者血漿PCT 的水平明顯高于DIC 評分<5 分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圖1。

圖1 不同DIC 評分患者平均血漿PCT 的水平(單位ng/mL)
血漿PCT 的水平與PLT 計數呈負相關(r=-0137,P=0.020),與血漿D-D 的水平呈正相關(r=0.132,P=0.040), 與DIC 評 分 呈 顯 著 正 相 關(r=0.145,P=0.003)。詳見表1。

表1 血漿PCT 的水平與其他臨床指標的相關性分析
DIC 評分與PLT 計數、PT、血漿D-D 水平、血漿FIB 水平之間關聯的多變量邏輯回歸分析結果見表2。DIC 評分越高則患者越易發生凝血,其DIC 的發生率也越高,FIB 水平與DIC 評分成反比。

表2 DIC 評分與其他臨床指標之間關聯的多變量邏輯回歸分析
目前,我國許多患者在罹患DIC 的早期由于無明顯的癥狀或其病情被其他衍生疾病所掩蓋,常無法早期發現,導致其病情不斷加重,最終出現更為嚴重的不良后果與并發癥,威脅其生命安全。血漿PCT 是很多人在體檢時都會檢測的一項指標,而DIC 評分是院內常規的監測項目之一。PCT 是一種由116 個氨基酸組成的糖蛋白,屬于降鈣素的前體肽,能以游離的形式存在于健康人的血液中。當人體出現嚴重的細菌、真菌、寄生蟲感染、膿毒血癥或多器官功能衰竭時,血漿PCT 的水平就會明顯升高。血漿PCT 的水平可反映全身炎癥反應的活躍程度。影響血漿PCT 水平的因素較多,包括被感染器官的大小和類型、感染細菌的種類、炎癥反應的程度及免疫反應等。DIC 評分雖然是專門評估DIC 的一種手段,但由于其打分方式較為單一,因此易使一些早期DIC 患者的評分呈陰性(即<5 分)。在早期DIC 患者的臨床診斷中,將血漿PCT 檢測與DIC 評分聯用,能有效彌補應用單一指標進行診斷的不足,顯著提高DIC 的早期診斷率,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與極大的潛力。
目前臨床上監測患者的DIC 指標時,除了專門的科室外,其余科室在對疑似罹患DIC 的患者進行查房或問診時只使用DIC 評分來評估其有無DIC。但DIC評分存在一定的假陽性情況,且早期DIC 患者一般沒有明顯的癥狀,因此導致早期DIC 的確診率不高。由于血漿PCT 的水平與DIC 的嚴重程度之間存在相關性,因此若能建立血漿PCT 水平與DIC 評分之間的關系模型,則可在患者入院的早期評估其有無DIC,進而可為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準確的依據。與單獨使用DIC 評分診斷早期DIC 相比,用血漿PCT 檢測聯合DIC 評分診斷早期DIC 的準確率更高。
DIC 的發生、發展機制十分復雜,目前仍未完全清楚。但無論是在何種原發病或危險因素作用下誘發的DIC,都必須有如下經過:1)觸發凝血活化機制,產生大量的纖維蛋白溶酶,致使PLT 被激活。2)生成的纖維蛋白溶酶在微血管內沉降,且纖溶酶的活性不足以完全水解纖維蛋白溶酶。3)纖溶功能異常,且這種變化與微血栓形成和引起出血傾向的病理變化密切相關。DIC 患者由于小動脈、毛細血管或小靜脈內血栓形成,因此可出現一系列的癥狀,如胸痛、呼吸急促、皮膚末端出現出血性死斑、手指或足趾壞疽等。當此病患者體內的凝血因子和PLT 缺失時,還會發生出血[5-8]。導致DIC 發生的原因包括敗血癥、手術、重大創傷、癌癥、妊娠并發癥、毒蛇咬傷、凍傷、燒傷等[6-9]。敗血癥是誘發DIC 的一個常見原因。敗血癥患者的體內會形成抗原- 抗體復合物,導致全身的組織、細胞變性,且病菌可隨著血液循環逐漸到達肺臟、心臟、肝臟、腎臟等重要器官,導致各個器官出現嚴重的炎癥反應,若炎癥反應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控制,就會引起凝血功能紊亂,繼而引發DIC[10]。也有文獻報道,有2.5% 的傳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患者會并發DIC,增加其死亡的風險[11-12]。早期診斷和治療DIC 對改善患者的預后、降低其死亡率至關重要。目前,DIC 的診斷主要依賴于實驗室檢查,但當前所用的實驗室指標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檢測過程復雜、耗時長、費用高、不能準確反映不同個體間的差異等。而用血漿PCT 檢測聯合DIC 評分早期診斷DIC 則具有準確率高、費用低、操作簡便等優點。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在200 例患者中,DIC 評分≥5 分的患者血漿PCT 的水平明顯高于DIC 評分<5分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DIC 評分與血漿PCT 的水平之間存在顯著的正向相關性。醫療機構可在檢測出患者血漿PCT 的水平異常升高后對其實施DIC 評分,若患者的DIC 評分≥5 分且血漿PCT的水平異常升高,即使其最后并未確診患有DIC,但仍可將其列為DIC 高危人群[13-14]。由于通過血漿PCT 檢測與DIC 評分判斷患者是否具患有DIC 的數據較少且統計模型較為簡陋,因此需要通過更多的臨床數據對其進行完善,在獲得較多數據后可根據相關科室對“DIC 高危人群”的判斷和分級來對模型進行完善,不斷探究各級、各期DIC 患者在進行血漿PCT 檢測與DIC 評分時數值所能達到的上界與下界,并由此對評價體系進行完善。該評價體系成本較低且能夠與患者的常規檢測相結合,具備推廣使用的可能性與經濟性。
綜上所述,血漿PCT 檢測和DIC 評分在DIC 的早期診斷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但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如患者的性別、年齡等未納入參考范圍、樣本數量較小等,未來應進一步完善本研究的不足,開展更為科學、全面的臨床試驗,以期為DIC 的早期診治提供更加準確的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