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匯華
(廣西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檢驗科,廣西 柳州 545000)
小兒腹瀉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兒科疾病。此病患兒的主要臨床表現為排便次數增多、大便性狀異常、嘔吐、腹痛、發熱等,病情嚴重者可發生水電解質紊亂。小兒腹瀉以感染性腹瀉居多,多發于夏秋季。目前臨床上主要是采用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合理應用抗生素、保護消化道黏膜、補充腸道益生菌等方法治療此病,但療效不夠理想。有研究指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療小兒腹瀉導致的細菌耐藥、二重感染、菌群失調、病情反復發作等問題在臨床上仍普遍存在。腹瀉的產生與多種因素都有較為密切的關聯。兒童細菌性腹瀉是一種由多種細菌侵襲兒童腸道引發的疾病。發病后患兒的臨床癥狀較為典型,一般情況下能夠及時確診,但如果未能采用有效的治療手段對其進行治療,就有可能導致其出現機體水分丟失的情況,嚴重時還有可能導致其發生休克或脫水,從而可對其生長發育造成嚴重的影響。目前,臨床上主要是采用抗生素對細菌性腹瀉患兒進行治療。但由于抗生素的廣泛應用,多數病原菌對藥物都存在一定的耐藥性。為了提高治療效果,醫務人員需要做好病原菌耐藥性的分析。輪狀病毒是小兒腹瀉最常見的一種病原體。統計報告顯示,我國每年因輪狀病毒感染而導致腹瀉的嬰幼兒超過1000 萬人次,由輪狀病毒感染引起的腹瀉在所有感染性腹瀉中的占比超過35%。有報道稱,此病在6 個月~2 歲小兒群體中尤為常見。此病患兒的小腸黏膜絨毛上皮細胞被病毒侵襲后,會發生炎癥、壞死、脫落,隨之產生的液體匯集至腸腔內,導致腸液滲透壓急劇升高,從而引發腹瀉[1-2]。現階段,臨床上尚無針對輪狀病毒的特效藥物,通常是針對患兒的臨床癥狀給予相應的藥物治療(包括糾正酸堿失衡、水電解質紊亂等治療)。對于癥狀比較輕微的腹瀉患兒,主要是采用口服補液的方式予以糾正,一般情況下會選用口服補液鹽(含有氯化鈉、碳酸氫鈉和氫化鉀)作為治療藥物[3]。而對于癥狀比較嚴重的患兒,就需要采用靜脈滴注的方式補液[4]。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抗病毒藥物包括干擾素、利巴韋林、西咪替丁、喜炎平注射液等。媽咪愛、消旋卡多曲均為臨床上治療小兒腹瀉的常用藥。媽咪愛經口服后可有效補充腸道內的有益菌,抑制腸道內致病菌的增殖,從而可起到保護腸黏膜的作用。消旋卡多曲可避免內源性腦啡肽被降解,提高其生理活性,從而可抑制腸道過度分泌,減少水和電解質的流失,且對正常水、鹽的吸收無影響。有研究指出,在對腹瀉患兒的病情進行診斷時,醫務人員需要選擇一種合理的診斷方式,以及時明確患兒的病情,盡早展開相應的治療。本文對廣西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接診的3165 例腹瀉患兒進行研究,旨在探討腹瀉患兒大便鏡檢脂肪球陽性率與輪狀病毒陽性率的相關性。
選擇2018 年5 月至2020 年6 月期間廣西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接診的腹瀉患兒3165 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有男性患兒1685 例,女性患兒1480 例。其納入標準是:其家長均知情并同意讓其參與本研究,且已按照要求簽署知情同意書。其排除標準是:存在慢性疾病或器質性疾病;存在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存在認知功能障礙;無法接受后續隨訪調查或臨床資料不全。根據年齡段的不同將其分為0 ~6 個月組(n=1210)、6 個月~2 歲組(n=1031)、2 ~11 歲組(n=924)。本次研究經廣西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后批準。
對所有患兒均進行大便鏡檢和大便輪狀病毒檢驗,方法是:1)嚴格按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中規定的檢驗方法進行大便鏡檢操作。2)將約100 mg的大便樣本置入裝有樣本稀釋液的滴管中,對其進行震蕩混勻。將滴管上的蓋帽折斷,向檢測板中滴2 ~3滴,然后在5 ~10 min 內對檢驗結果進行判斷。
對比三組患兒輪狀病毒的陽性率、大便鏡檢脂肪球的陽性率。
對研究數據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 22.0 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0 ~6 個月組患兒輪狀病毒的陽性率、大便鏡檢脂肪球的陽性率分別為19.42%、35.74%,2 ~11 歲組患兒輪狀病毒的陽性率、大便鏡檢脂肪球的陽性率分別為17.86%、41.21%,6 個月~2 歲組患兒輪狀病毒的陽性率、大便鏡檢脂肪球的陽性率分別為34.72%、72.91%。0 ~6 個月組患兒與2 ~11 歲組患兒輪狀病毒的陽性率、大便鏡檢脂肪球的陽性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0 ~6 個月組患兒、2 ~11 歲組患兒相比,6 個月~2 歲組患兒輪狀病毒的陽性率、大便鏡檢脂肪球的陽性率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三組患兒輪狀病毒陽性率、大便鏡檢脂肪球陽性率的對比[例(%)]
小兒腹瀉是全球范圍內的一種高發疾病。在拉丁美洲和非洲等醫療條件較差的國家,5 歲以下腹瀉患兒的病死率居高不下。細菌性腹瀉主要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一種腹瀉[4]。醫務人員在對細菌性腹瀉患兒的病情進行診斷時,應全面了解其臨床表現和病原菌的類型,以便采用有效的治療方法對其進行治療,提升其治療效果。輪狀病毒感染性腹瀉是一種發病較急且癥狀較嚴重的感染性腹瀉。此病患兒的主要臨床表現為腹瀉、腹鳴、腹脹、嘔吐等。輪狀病毒是引起此病的病原體[5]。有研究指出,輪狀病毒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患兒的胃腸道功能,甚至還有可能導致患兒出現腸道穿孔。有報道稱,輪狀病毒感染不僅會引發腹瀉,還可能會造成多系統的損害。在發展中國家,輪狀病毒感染是導致嬰幼兒死亡的一個主要原因[6]。相關的研究發現,輪狀病毒在進入人體后,會在小腸絨毛頂端的柱狀上皮細胞附近完成復制,進而可導致柱狀上皮細胞壞死、小腸微絨毛腫脹、不規則縮短[7-8],同時還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腸黏膜上皮細胞的脫落。這會阻礙小腸黏膜的正常吸收,引發水電解質紊亂[9-12]。在輪狀病毒感染性腹瀉患兒發病的初期,其主要會出現嘔吐、發熱的癥狀。部分患兒會因胃部不適而出現厭食的情況。患兒家長應避免讓患兒過度哭鬧,應采用合適的方法緩和其情緒,盡量使其保持安靜,以減少其嘔吐的次數。與此同時,還需要誘導患兒排便,以盡快將其胃腸道內的毒素排出。對于進食較少的患兒,應適當給予營養支持。在日常護理中,需要注意讓患兒攝入足夠的水分,同時應適當為其補充葡萄糖和電解質,并讓其服用益生菌[13-14]。對于排便頻率較高的患兒,應注意觀察其臀部皮膚是否存在紅腫或潰爛的情況,及時為其更換尿布,做好其臀部的護理。在飲食方面,家長應注意讓患兒保持清淡飲食,盡量做到少食多餐。而腹瀉比較嚴重的患兒,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食物,以防止其病情遷延不愈,另外,在感染病毒后,患兒的免疫力會顯著降低,家長需要重點注意其個人衛生,并注意保持室內空氣的流通。對于存在嘔吐癥狀的患兒,需要及時為其清理嘔吐物。在患兒睡覺時,避免讓其仰臥,并將其頭部適當墊高。對于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的患兒,應注意做好其口腔的清潔,可定時使用棉簽蘸溫開水為其擦拭口腔。同時,應注意監測患兒的體溫、排便頻率、大便性狀等,合理調整其飲食結構。在對其進行護理操作時,應注意手部的消毒。有研究指出,大便鏡檢脂肪球陽性標本中,輪狀病毒陽性的檢出率會顯著提升[15]。本研究的結果顯示,0 ~6 個月組患兒輪狀病毒的陽性率、大便鏡檢脂肪球的陽性率分別為19.42%、35.74%,2 ~11 歲組患兒輪狀病毒的陽性率、大便鏡檢脂肪球的陽性率分別為17.86%、41.21%,6 個月~2 歲組患兒輪狀病毒的陽性率、大便鏡檢脂肪球的陽性率分別為34.72%、72.91%。0 ~6 個月組患兒與2 ~11歲組患兒輪狀病毒的陽性率、大便鏡檢脂肪球的陽性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0 ~6個月組患兒、2 ~11 歲組患兒相比,6 個月~2 歲組患兒輪狀病毒的陽性率、大便鏡檢脂肪球的陽性率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大便鏡檢脂肪球陽性標本中,輪狀病毒陽性的檢出率會顯著提升。腹瀉患兒大便鏡檢脂肪球的陽性率與其輪狀病毒的陽性率呈正相關。臨床醫生應對上述情況予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