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文,劉冬英,柯娜,陳春花,趙 娜,周慧梅
(江門市中心醫院腫瘤科,廣東 江門 529000)
肺癌是一種發病率和致死率均較高的惡性腫瘤。不同病理類型的肺癌其治療方法及對藥物的敏感性會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對肺癌實施準確的病理分型可為本病治療方案的制定及藥物的選擇提供可靠的依據[1-2]。肺癌可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其中非小細胞肺癌占80% 以上[3]。多數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病情在就診時已發展至晚期階段,其總體治療效果十分不理想[4]。研究指出,在晚期肺癌患者化療期間組建專門的癌痛護理干預小組,能為其提供更加優質的護理服務,緩解其癌因性疲乏,提升其生活質量[5]。基于此,本研究將近年來在我院進行化療的78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作為試驗對象,探討成立癌痛小組對此類患者進行護理對其癌因性疲乏的影響。
選擇2018 年1 月至2020 年6 月在我院進行化療的78 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作為試驗對象。其納入標準是:病情符合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診斷標準;接受化療;預計的生存期超過3 個月;其家屬簽署了自愿參與本研究的知情同意書。其排除標準是:臨床資料缺失;存在認知功能障礙,不能配合治療、護理及問卷調查;中途退出本研究。按照隨機分組的方式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有患者39 例。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31 例,女8 例;其年齡為56 ~82 歲,平均年齡為(67.30±5.14)歲;其病程為1 ~16 個月,平均病程為(5.37±0.62)個月。在觀察組患者中,有男33 例,女6 例;其年齡為54 ~80 歲,平均年齡為(67.62±5.29)歲;其病程為1 ~18 個月,平均病程為(5.81±0.75)個月。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化療。在化療期間,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的腫瘤化療護理,包括健康宣教、癌痛護理、飲食指導及生活護理等。在化療期間,成立癌痛小組對觀察組進行護理,方法是:1)成立癌痛小組。在科室內選擇臨床護理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組成癌痛護理服務干預小組(癌痛小組),并對其進行統一的培訓(培訓內容與化療、晚期肺癌、癌痛、癌因性疲乏等有關),待其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崗。2)心理護理。主動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溝通,鼓勵患者積極表達內心的真實想法,并仔細觀察其情緒變化,給予其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以患者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為出發點,向其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主要包括治療方案、預期的效果、化療常見的不良反應及處理措施等,以緩解其緊張、恐懼、疑慮等心理,使其能夠正確地對待疾病。3)放松按摩。每天晚上對患者進行1 次全身性放松按摩,對其腿部、頭部、腳部等實施按摩,在按摩期間可根據患者的喜好為其播放節奏舒緩、輕柔的音樂,從而幫助其轉移注意力,放松身心。4)睡眠護理。在病房內張貼溫馨標語,提示患者在住院期間要特別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作息時間和規律。為患者營造良好的病房環境,在巡房及進行護理操作時要注意控制動作幅度,避免大聲說話,以免影響患者休息及睡眠。5)康復訓練。指導患者進行適當的康復訓練,主要包括伸展肢體訓練、步行訓練、肺康復訓練等。指導患者以正確的方式進行腹式呼吸訓練與縮唇呼吸訓練。腹式呼吸訓練的方法是:取坐位或半臥位,在靜息狀態下呼吸,用鼻吸氣后保持胸部不動,挺腹后經口緩慢均勻的呼氣。縮唇呼吸訓練的方法是:以鼻吸氣,屏氣后再通過縮唇的方式緩慢呼氣。6)癌痛護理。遵醫囑為患者應用鎮痛藥,鎮痛藥的應用應符合“癌痛三階梯止痛治療指南”的要求。在用藥期間定期采用疼痛評估工具〔如視覺模擬評分法(VAS)、數字疼痛評估法等〕評估患者癌痛的程度,并及時向臨床醫生反饋評估結果,以便于隨時調整鎮痛方案。另外,指導患者通過轉移注意力(如看書、看電影、與親友溝通等)的方式來緩解疼痛。
比較兩組患者住院的時間及住院期間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睡眠質量、癌痛程度及癌因性疲乏程度。采用VAS(分值為0 ~10 分)評估患者癌痛的程度,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癌痛越嚴重。采用簡明疲勞量表(分值為0 ~10 分)評估患者癌因性疲乏的程度,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癌因性疲乏越嚴重[6]。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評估患者的睡眠質量,該量表包括18 個條目,最高分為21 分,患者的評分越高表示其睡眠質量越差[7]。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免疫功能指標,包括CD3+T 細胞、CD4+T 細胞、CD8+T 細胞,檢測樣本為外周血,檢測儀器為流式細胞儀。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后的癌痛控制效果。依據VAS 評分將其癌痛的控制效果分為完全控制(VAS評分為0 ~3 分)、部分控制(VAS 評分為4 ~7 分)、未控制(VAS 評分為8 ~10 分)[8]。總控制率=(完全控制例數+ 部分控制例數)/ 總例數×100%。采用自制的調查問卷以不記名打分的形式調查兩組患者家屬對化療期間護理的滿意度。該問卷的總分為100分,患者家屬的評分<60 分、為60 ~79 分、為80 ~100 分,分別表示其對化療期間的護理不滿意、基本滿意、滿意[9]。總滿意率=(滿意例數+ 基本滿意例數)/ 總例數×100%。
用SPSS 18.0 軟件處理本研究中的數據,計數資料用%表示,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分別用χ2、t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患者住院的平均時間為(17.95±3.16)d,觀察組患者住院的平均時間為(13.70±2.65)d,組間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住院期間,觀察組患者中僅有1 例患者發生不良事件,其不良事件的發生率為2.6%(1/39);對照組患者中有7 例患者發生不良事件,其不良事件的發生率為17.9%(7/39)。住院期間,觀察組患者不良事件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VAS 評分、簡明疲勞量表評分及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的VAS 評分、簡明疲勞量表評分和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評分均低于護理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VAS 評分、簡明疲勞量表評分和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睡眠質量、癌痛程度及癌因性疲乏程度評分的比較(分,±s)

表1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睡眠質量、癌痛程度及癌因性疲乏程度評分的比較(分,±s)
注:t1、P1 為對照組護理前后組內比較的統計學結果,t2、P2 為觀察組護理前后組內比較的統計學結果,t、P 為兩組護理后組間比較的統計學結果。
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評分對照組(n=39)組別 時間 VAS 評分 簡明疲勞量表評分護理前 8.54±1.10 8.34±0.59 14.62±2.95護理后 5.37±1.12 5.27±1.04 9.73±1.50 t1 值 13.033 12.861 14.295 P1 值 <0.05 <0.05 <0.05觀察組(n=39)護理前 8.06±1.25 8.10±0.47 14.91±2.64護理后 2.38±0.14 2.95±0.32 5.07±1.38 t2 值 15.510 15.915 17.493 P2 值 <0.05 <0.05 <0.05 t 值 12.962 12.437 13.224 P 值 <0.05 <0.05 <0.05
護理前,兩組患者外周血CD3+T 細胞、CD4+T細胞、CD8+T 細胞的水平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外周血CD3+T 細胞、CD4+T 細胞的水平均高于護理前,外周血CD8+T 細胞的水平均低于護理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外周血CD3+T 細胞、CD4+T 細胞的水平均高于對照組患者,外周血CD8+T 細胞的水平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免疫功能指標的比較(%,±s)

表2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免疫功能指標的比較(%,±s)
注:t1、P1 為對照組護理前后組內比較的統計學結果,t2、P2 為觀察組護理前后組內比較的統計學結果,t、P 為兩組護理后組間比較的統計學結果。
組別 時間 CD3+T 細胞 CD4+T 細胞 CD8+T 細胞對照組(n=39)護理前 42.32±3.86 26.68±1.61 38.26±2.75護理后 49.16±2.25 32.03±2.46 32.50±3.16 t1 值 9.561 11.364 8.587 P1 值 <0.05 <0.05 <0.05觀察組(n=39)護理前 42.83±1.51 26.61±1.70 38.23±2.49護理后 56.08±3.70 36.09±2.54 29.07±2.81 t2 值 20.706 19.370 15.236 P2 值 <0.05 <0.05 <0.05 t 值 9.980 7.170 5.065 P 值 <0.05 <0.05 <0.05
觀察組患者家屬對化療期間護理的總滿意率高于對照組患者家屬,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家屬對化療期間護理滿意度的比較
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癌痛的總控制率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

表4 護理后兩組患者癌痛控制效果的比較
現階段,非小細胞肺癌(包括肺鱗狀細胞癌、肺腺癌、大細胞肺癌等)已成為臨床上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據統計,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約占肺癌患者總數的80%左右[10-12]。此病患者的病情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在發現時往往已進展至中晚期階段[13]。目前臨床上對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主要是進行化療。癌因性疲乏是癌癥患者的一種常見癥狀,通常是指癌癥患者出現的一種可擾亂機體正常功能的、非同尋常的、持續的、主觀的乏力感和疲憊感[14-15]。癌痛是晚期癌癥患者最常見的癥狀,也是影響其生存質量的最主要因素[16-17]。據統計,晚期癌癥患者癌痛的發生率高達90%[18]。癌痛的出現可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造成不良影響,使其癌因性疲乏的程度進一步加重,形成惡性循環。在對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進行化療期間,如何有效緩解其癌痛、減輕其癌因性疲乏、減少其不良反應、提高其生存質量是腫瘤科護理人員關注的焦點[19]。本研究的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不良事件的發生率、癌因性疲乏評分、癌痛評分、睡眠質量評分、免疫功能指標、癌痛的控制效果及其家屬對化療期間護理的滿意度均優于對照組患者。這與曾凡等[20]的研究結果相近。提示成立癌痛小組對行化療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進行護理的效果顯著。癌痛小組的組員為本科室的優秀護理骨干,在癌痛護理方面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且其護理技術熟練,責任心強,能在“遠離疼痛”這一護理目標的指引下為患者提供全方位且優質的護理服務,進而可有效緩解其癌痛,提高其生存質量。
綜上所述,成立癌痛小組對行化療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進行護理能顯著緩解其癌痛,改善其睡眠質量及免疫功能,減輕其癌因性疲乏,縮短其住院的時間,降低其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提高其家屬對護理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