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婷,李 寧,姚 征,謝 青,高 駿,李華兵
(1.陜西省礦產地質調查中心,陜西省西安市,710068;2. 陜西省地質調查院,陜西省西安市,710054)
煤炭是我國的主要能源和重要的工業生產原料,但在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1-3]。在“雙碳”目標下,環保要求日益嚴格,能源結構調整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雙重壓力,促使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成為煤炭行業發展的必由之路[4-5]。煤炭在化學轉化中,不同工藝對煤質有不同的要求,因此系統研究煤巖煤質特征是劃分煤炭潔凈等級的基礎,也是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的重要依據。
陜北侏羅紀煤田是我國西北地區重要的煤炭基地,煤炭資源豐富且煤質優良,具有低灰、低硫、高發熱量、高含油等特點[6-8]。廟哈孤礦區位于陜北侏羅紀煤田東北邊緣地區,由于其處于煤田的邊緣地帶,與神府、榆神、榆橫礦區相比,受重視程度并不高,因此對該區煤巖煤質特征的研究較少,也未對其清潔利用潛力及方式進行過系統研究。為了充分利用煤田邊緣的煤炭資源,優化煤炭資源開發利用的方式,以廟哈孤礦區可采煤層為研究對象,以煤化工利用為目的對其煤巖煤質特征進行分析,并評價其潔凈利用等級、探討其清潔利用方向,可為該區煤炭資源清潔高效利用提供依據。
廟哈孤礦區行政區劃隸屬府谷縣廟溝門鎮、哈鎮、孤山鎮管轄,該區屬于伊陜斜坡東北邊緣侏羅紀沉積區[9],礦區南部地區主體為向SW傾斜的單斜構造,傾角1°~3°,局部發育為寬緩的波狀起伏;北部地區發育近東西向、寬4~5 km的狹長斷陷帶,區內尚未發現巖漿活動跡象。含煤地層為侏羅系中統延安組,共含煤9層,自上而下編為2-2、3-1、4-2、4-3、4-4、5-1、5-2上、5-2、5-3號煤層,可采煤層5層,分別為2-2、3-1、4-2、5-1、5-2號煤層,可采煤層厚度均值為1.71~3.67 m,以中厚-厚煤層為主,煤層結構簡單,發育穩定。
廟哈孤礦區可采煤層煤巖成分以暗煤、亮煤為主,夾鏡煤條帶或透鏡體。宏觀煤巖類型以半暗煤為主,半亮煤次之。顯微煤巖組成中有機顯微組分含量較高,平均含量為95.37%~98.70%。其中,鏡質組均值為33.61%~54.33%,惰質組均值為39.57%~63.73%,殼質組均值為0.84%~1.65%,鏡惰比均值為0.54~1.47。根據李小彥[10]關于富惰質組煤的劃分方案(惰質組含量大于30%、鏡惰比小于2為富惰質煤)判斷,認定廟哈孤礦區可采煤層屬于富惰質組煤。各煤層無機顯微組分含量較低,平均含量為1.30%~4.63%。以碳酸鹽類為主,均值為1.05%~1.69%;其次為粘土類,均值為0.47%~5.40%;硫化物少量,均值為0.25%~0.60%。各煤層煤化程度較低,鏡質組最大反射率均值為0.49%~0.57%,屬0-I級變質階段,為低煤化度煙煤,可采煤層煤巖鑒定成果見表1。

表1 可采煤層煤巖鑒定成果
(1)水分(Mad)。各可采煤層水分含量均值為8.88%~9.43%,屬低水分煤。經過選煤處理后,浮煤水分含量均值為3.53%~6.78%。相比原煤,水分含量有所降低。
(2)灰分(Ad)。各可采煤層原煤灰分產率均值為6.35%~9.97%,屬特低灰分煤,經過選煤處理后,浮煤灰分產率均值為3.58%~4.96%。相比原煤,灰分產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3)揮發分(Vdaf)。各可采煤層原煤揮發分產率均值為34.64%~37.42%,屬中高-高揮發分煤,其中3-1、4-2號煤層為高揮發分煤,2-2、5-1、5-2號煤層為中高揮發分煤。浮煤揮發分產率均值為34.21%~37.30%。相比原煤,揮發分產率有所降低,但變化較小。
(4)硫分(St,d)。各可采煤層原煤全硫主要以硫化鐵硫和有機硫為主,經選煤處理后,浮煤中的硫化鐵硫含量有所降低,硫酸鹽硫和有機硫與原煤相比變化不大。原煤全硫含量均值為0.25%~0.36%,總體上各煤層原煤全硫含量差別不大,含量均較低,均屬特低硫煤,經選煤處理后,浮煤全硫含量比原煤有所降低,均值為0.19%~0.30%。
(5)氫碳原子比(H/C)。各可采煤層原煤氫碳原子比均值為0.63~0.69,浮煤氫碳原子比均值為0.66~0.72。
(1)發熱量(Qgr,d)。各可采煤層原煤干燥基高位發熱量均值為27.99~30.36 MJ/kg,依據《煤炭質量分級 第3部分:發熱量》(GB/T 15224.3-2010)標準,各煤層均為高發熱量煤。
(2)煤灰熔融性。各可采煤層的煤灰熔融性軟化溫度(ST)均值為1 158~1 243 ℃。按照《煤灰軟化溫度分級》(MT/T 853.1-2000)標準,各煤層以較低軟化溫度灰為主。煤灰熔融性流動溫度(FT)為1 179~1 284 ℃。按照《煤灰流動溫度分級》(MT/T 853.2-2000)標準,各煤層灰融點較低。
(3)黏結指數(GRI)。各可采煤層黏結性指數均為0,按照《煙煤黏結指數分級》(MT/T 596-2008)標準,各煤層均為不黏煤。
(4)哈式可磨性指數(HGI)。各可采煤層原煤哈氏可磨性指數均值為49~69,按照《煤的哈氏可磨性指數分級》(MT/T 852-2000)標準,除2-2號煤層為中等可磨煤外,其他煤層均為較難磨煤。
(5)熱穩定性(TS+6)。各可采煤層熱穩定性指標均值為60.07%~74.50%。根據《煤的熱穩定性分級》(MT/T 560-2008)標準,各煤層均屬中-中高熱穩定性煤。
(6)煤對二氧化碳的反應性(α)。在950 ℃時,煤對二氧化碳的反應性均值為53.40%~64.0%,各可采煤層在950 ℃時煤對二氧化碳的反應性良好。
(1)氯。各可采煤層原煤氯含量(Cld)均值為0.014%~0.017%,浮煤氯含量均值為0.008%~0.046%,按照《煤中有害元素含量分級 第2部分:氯》(GB/T 20475.2-2006)分級標準,各煤層均屬特低氯煤。
(2)氟。各可采煤層原煤氟含量(Fd)均值為35.6~168.0 μg/g,浮煤氟含量均值為32.1~132.0 μg/g,按照《煤中有害元素含量分級 第5部分:氟》(GB/T 20475.5-2020)分級標準,各煤層均屬特低氟-低氟煤,其中5-2號煤層為低氟煤,其他煤層均屬特低氟煤。
(3)砷。各可采煤層原煤砷含量(Asd)均值為1~2 μg/g,浮煤砷含量均值為0~1 μg/g,按照《煤中有害元素含量分級 第3部分:砷》(GB/T 20475.3-2012)分級標準,各煤層均屬特低砷煤。
根據《中國煤炭分類》(GB/T 5751-2009)標準,煤類以表征煤化程度的浮煤干燥無灰基揮發分產率(Vdaf)和黏結性指數(GR.I.)以及輔助分類指標透光率(PM)確定。廟哈孤礦區各可采煤層黏結指數均為0,透光率均大于50%,因此煤類主要依據干燥無灰基揮發分來劃分,除3-1號煤層浮煤揮發分產率大于37%、為長焰煤41號(CY41)外,其他2-2、4-2、5-1、5-2號煤均為不黏煤31號(BN31)。
煤炭潔凈等級劃分是煤炭質量評價的基礎,也是煤炭綠色、清潔、高效利用的依據之一。根據唐書恒等[11]研究人員提出的潔凈煤潛力評價方法,結合廟哈孤礦區可采煤層的煤質特征及煤炭清潔利用的相關指標,選取灰分(Ad)、硫分(St,d)、砷含量(Asd)、氯含量(Cld)及氟含量(Fd)5個評價因子進行潔凈等級劃分,潔凈等級劃分方案及評價因子見表2。

表2 潔凈等級劃分方案及評價因子
當各指標的潔凈等級不一致時,采取“就低不就高”的原則,以評級等級差者為準,廟哈孤礦區潔凈煤潛力見表3。

表3 廟哈孤礦區潔凈煤潛力
由表3可以看出,廟哈孤礦區各煤層原煤硫分、氯、砷含量均較低,潔凈等級均達到Ⅰ級,灰分產率均值為6.35%~9.97%,按照潔凈等級劃分均屬Ⅱ級。2-2、3-1、4-2、5-1、5-2號煤層氟含量分別為35.60 μg/g、87.33 μg/g、73.67 μg/g、44.33 μg/g、168.00 μg/g,氟含量變化較大,按照潔凈等級劃分標準,2-2、3-1、4-2、5-1號煤層綜合評價潔凈等級為Ⅱ級,屬好潔凈煤。5-2號煤層由于氟含量較高,綜合評價潔凈等級為Ⅴ級,屬較差潔凈煤。
經選煤處理后,浮煤各指標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灰分產率小于5%,潔凈等級上升為Ⅰ級。浮煤中的氟含量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2-2、3-1、4-2、5-1、5-2號煤層氟含量分別為32.10 μg/g、60.25 μg/g、70.43 μg/g、36.74 μg/g、132.00 μg/g,按照潔凈等級劃分標準,2-2、3-1、4-2、5-1號煤層浮煤綜合評價潔凈等級上升為Ⅰ級,屬特好潔凈煤。5-2號煤層浮煤綜合評價潔凈等級上升為Ⅲ級,屬較好潔凈煤。經過選煤處理后,煤的潔凈程度明顯變好。
較好潔凈煤直接利用對環境污染較小,而較差潔凈煤直接利用則對周邊環境污染較嚴重[12]。研究區中5-2號煤層氟含量偏高,煤燃燒產生的氟化物排入大氣后會對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和破壞,因此,可以先通過選煤處理脫氟后再有效利用,從而提高煤炭清潔程度,降低對環境的污染。
廟哈孤礦區可采煤層總體具有低灰、低硫、低有害元素的特點,整體清潔度較好且發熱量較高,平均高位發熱量為27.99~30.36 MJ/kg,屬高發熱量煤,高清潔度和高發熱量決定了其為優質動力用煤。實際上該區已開采的煤炭資源,主要作為動力煤使用。其中氟含量較高的煤層及地區需引起注意,脫氟處理是其清潔利用的必要保障。
富油煤資源的利用是低階煤清潔利用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礦產資源工業要求手冊(2014修訂版)》焦油產率(Tar,d)劃分標準[13],即Tar,d≤7%,為含油煤;Tar,d為7%~12%,為富油煤;Tar,d>12%,為高油煤。根據研究區低溫干餾數據分析表明,可采煤層原煤的焦油產率普遍大于7%,均值為8.99%~10.57%,各煤層均為富油煤,總體焦油產率較高,具有較大的低溫干餾制油潛力。
用作動力用煤并減少其中有害成分的排放,是煤炭清潔利用的重要方式,而將其轉化成清潔產品來替代直接燃燒,則是另一種有效的清潔利用方式[14-15]。煤制油是以煤炭為原料,通過化工手段生產油品,是煤炭清潔利用的重要途徑之一,主要分為煤直接液化和煤間接液化。
對比直接液化用煤的煤質技術要求,廟哈孤礦區煤具有較高的惰質組含量,屬典型的富惰質組煤,揮發分產率大部分小于37%,甚至35%,氫碳原子比也小于0.70,因此廟哈孤礦區煤并不適合作為直接液化用煤。
煤間接液化主要建立在“氣化”的基礎上,應當納入氣化用煤范疇[3,15]。煤的氣化工藝較多,主要包括常壓固定床、流化床、水煤漿氣流床、干煤粉氣流床氣化等,不同氣化工藝對煤質的要求不同。對比《常壓固定床氣化用煤技術條件》(GB/T 9143-2008)、《流化床氣化用原料煤技術條件》(GB/T 29721-2013)、《氣流床氣化用原料煤技術條件》(GB/T 29722-2013)等技術條件的要求,廟哈孤礦區煤的變質程度低,鏡質組最大反射率均值為0.49%~0.57%,具有較強的反應生氣能力,此外還具有特低灰、無黏結性、較低灰熔融性、較高熱穩定性及CO2反應良好等特點,使其可以成為優質氣化原料用煤,并符合常壓固定床氣化用煤、水煤漿氣流床和干煤粉氣流床氣化用煤的煤質要求,部分符合流化床氣化用煤的煤質要求。
通過對廟哈孤礦區可采煤層煤巖和煤質特征進行分析后得出,該礦區各煤層主要為低水分、特低灰分、中高-高揮發分、特低硫、高發熱量、較低灰融點、無黏結性、較難磨、中-中高熱穩定性的富油煤,并參照煤炭清潔利用潛力評價體系,對各煤層的潔凈等級進行了劃分,除5-2號煤層氟含量相對較高、潔凈等級相對較差外,其他各煤層潔凈等級均較好。
作為大煤田邊緣的煤炭資源,廟哈孤礦區煤質優良、清潔程度高,但其為低階的富惰質組煤,不適合作為直接液化用煤,建議其清潔利用方式主要為優質的動力用煤、氣化或煤間接液化用煤。同時其又為焦油產率較高的富油煤,可以優先選擇低溫干餾制油的方式加以分級提質利用,從而優化該區煤炭資源的開發利用方式,實現煤炭資源綠色、清潔、高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