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鳳 曾佑斌(通信作者)
421200 衡陽縣人民醫院,湖南衡陽
近年來,伴隨著圍手術期快速康復外科概念的興起,麻醉科已逐漸轉變為圍手術期醫學科,同時也提倡多學科配合,使患者的圍術期應激最小化,早日恢復臟器功能,可有效地降低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和病死率[1-2]。現階段,髖部骨折手術患者顯著增加,其中>65 歲的患者比例高達87%[3]。髖部骨折后發生各種并發癥,第1年病死率4%左右[4]。麻醉醫師從關注術中到關注圍術期觀念的改變,能夠及時了解患者的需求、病情變化并及時干預。本研究通過麻醉醫師積極轉變觀念,參與老年人髖部骨折圍術期管理,進行提前干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衡陽縣人民醫院2020年1-12月骨科髖部骨折患者113例進行研究,其中骨科一病區50例為對照組,骨科二病區63 例為觀察組。對照組男12 例,女38 例;平均年齡(77.26±7.14)歲;美國麻醉師協會(ASA)分級:Ⅱ級5 例,Ⅲ級39 例,Ⅳ級6 例;骨折類型:股骨頸骨折29 例,轉子間骨折21 例。觀察組63 例,男24 例,女39 例,平均年齡(78.08±7.48)歲;ASA 分級:Ⅱ級6 例,Ⅲ級53 例,Ⅳ級4 例;骨折類型:股骨頸骨折31 例,轉子間骨折32 例。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年齡>65 歲;②擇期手術,無手術禁忌證;③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①急診手術患者;②無法配合者;③放棄手術者。
方法:①觀察組:給予麻醉醫師參與圍術期管理模式,進行術前預康復、麻醉醫師提前干預,以加速康復外科(ERAS)為核心和術后康復的綜合管理模式。術前標準化的總體評估,包括心腦血管功能、內分泌功能和身體功能狀態等評估,積極進行器官功能的優化、容量管理、疼痛管理。積極治療包括但不限于貧血、電解質紊亂、可糾正的心律失常和凝血功能障礙等。減少不必要的檢查,以減少等待手術的時間,結合ERAS 的核心理念,應用較優的麻醉方法、較強的手術技術等,來減少應激反應。術后的康復,包括繼續積極治療原發疾病,加強體能,加強營養等。②對照組:采用傳統的模式進行管理,以骨科醫師為主導,相關科室會診,完善一系列的檢查,糾正各種并發癥至接近正常狀態,然后進行麻醉手術。
觀察指標:①統計兩組患者麻醉方法;②統計兩組患者手術時間、等待時間、住院天數;③統計兩組患者入住ICU 率;④統計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肺部感染、下肢靜脈血栓、術后認知功能障礙、腦卒中、心力衰竭。
統計學方法:數據應用SPSS 24.0 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麻醉方法比較:兩組患者全身麻醉、腰硬聯合麻醉例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麻醉方法比較[n(%)]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等待時間、住院天數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等待時間、住院天數長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等待時間、住院天數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等待時間、住院天數比較(±s)
組別 n 手術時間(min) 等待時間(d) 住院天數(d)對照組 50 93.04±36.32 5.66±2.73 19.90±4.44觀察組 63 83.32±25.26 4.44±2.68 17.18±5.29 t 1.675 2.384 2.911 P 0.111 0.019 0.004
兩組患者入住ICU 率比較:對照組入住ICU7 例,入住ICU率14.00%;觀察組入住ICU2例,入住ICU率3.17%,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457,P=0.035)。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對照組并發癥總發生率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髖部骨折在老年患者發病率高,嚴重威脅著老年患者的生命健康,圍手術期關系到術前到術后康復的全程,涉及多學科、多部門和患者及家屬等諸多人員等,如果圍術期管理不當,患者術后不良事件的發生率及圍術期病死率明顯增高,因而導致災難性事件的發生[5-6]。對于髖部骨折的手術,一般建議48 h 內早期手術,而對于合并可以糾正的系統性疾病患者,在術前進行積極的優化,應當在4 d 內手術[7-8]。麻醉醫師早期參與圍手術期管理是一個關鍵點,以達到減少髖部手術的并發癥的目的,要求麻醉醫師提供個體化的篩查和病情評估、對心肺腦等疾病進行提早干預,提供明確且有意義的指導意見,糾正患者內環境紊亂,快速優化器官功能狀態,避免單純用“停手術”來逃避手術麻醉風險,有助于減少術前等待時間,做到優質精準麻醉[9-11]。
在本研究中,ASA 分級Ⅲ級以上占90.27%,但兩組患者均無死亡病例,麻醉醫師全程參與圍手術期管理,患者手術等待時間、住院總時間和入住ICU 率明顯減少,在麻醉方法、手術時間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下肢靜脈血栓、術后認知功能障礙、腦卒中和心力衰竭等并發癥差異不顯著。但也觀察到,在本院髖部骨折手術早期手術患者還是偏少,這可能與觀念改變需要時間,及重度貧血患者等待輸血的時間過長等非醫學因素有一定關系,這將導致總住院的時間延長。麻醉醫師全程參與圍手術期管理的患者,術前等待時間明顯縮短,住院時間明顯縮短,入住ICU 率減少,住院費用明顯減少,證明了麻醉醫師全程參與圍手術期患者的管理,減輕了患者及家屬的負擔,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滿意度,這對提高醫院的品牌度有非常大的作用。
麻醉醫師參與圍手術期管理,能改善患者預后,通過早預案、早關注、早發現和早處理,優化術前器官功能和麻醉方案,做到精準麻醉,達到盡早、順利康復作用。圍手術期應當重點關注術前預康復、圍手術期的核心ERAS 的實施和術后康復。ERAS 是圍手術期重要組成部分,但圍手術期醫學理念更加提前,提前識別衰弱患者,并提早干預,達到實施ERAS 的要求。ERAS 具有以下優點:①該管理模式體現了“患者為主體”的治療理念,降低了手術風險,使手術更安全,使患者的醫療體驗更好。②這也有益于外科醫師的發展,使外科醫師更加專注于技術學習、發展和進步。③由于有麻醉醫師的保障,外科醫師也增加了挑戰高齡、高風險手術的信心。④對麻醉醫師有利,麻醉醫師能積極參與患者的早期治療,術前的風險管理措施能夠落實到位,減少了術中管理的壓力。術后能及時對術后并發癥早發現和早處理。⑤對醫患關系有利,由于手術技術和質量的提高,及時處理了各種并發癥,能減少入住ICU率。
綜上所述,麻醉醫師應當積極轉變觀念,重新審視麻醉學科的專業定位,向圍手術期醫學科靠攏,通過改善患者的預后及生活質量等方面,從幕后的無名英雄走向臺前,來提升麻醉醫師和麻醉學科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