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穩
(鄭州輕工業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0)
2021年12月1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深入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突出培養一流人才、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爭創世界一流的導向,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統籌推進、分類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1]。《若干意見》中指出,新階段“雙一流”建設應當堅持以學科為基礎,淡化身份色彩,探索自主特色發展新模式,引導各高校在各具特色的優勢領域和方向上創建一流。教育部表示,引導建設高校切實把精力和重心聚焦有關領域、方向的創新與實質突破上,創造真正意義上的世界一流[2]。在這一新的起點上,高校要審視自身的優勢和不足,分析現有學科形勢,合理規劃資源進行重塑,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學科體系,強化優勢學科并加強潛力學科的發展,爭取晉升“雙一流”。作為圖書館信息咨詢員,在數據查詢及統計方面存在優勢,有責任和義務為學校學科建設發展提供數據支撐及建議。
世界著名的學術信息出版機構美國科技信息所(以下簡稱“ISI”)于2001年推出了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該數據庫用以衡量科學研究績效、跟蹤科學發展趨勢。數據來源于湯森路透Web of Science(SCIE/SSCI)所收錄的全球12 000多種學術期刊,1 000多萬條文獻記錄[3]。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校將ESI作為學科建設和發展的科學計量學評價工具。ESI的數據每兩個月更新一次,將全球范圍內22個學科的數據進行比較,具有實時性和客觀性。InCites數據庫的數據來源為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七大索引數據庫,涵蓋了超過14 000種期刊、20 000多種會議記錄以及110 000多本學術典籍。數據包含的年限從1980年開始至今。本文通過ESI和InCites平臺對鄭州輕工業大學的學科進行分析,對已經進入全球前1%的學科進行數據挖掘,找出突破口和提升途徑;對鄭州輕工業大學有可能進入ESI全球前1%的潛力學科現狀進行分析,提出提升的方法,為學校發展戰略的制定和調整提供數據支撐。本文所列出的數據,ESI數據庫的更新時間是2022年3月10日,InCites數據庫的更新時間是2022年4月1日,包含Web of Science標引內容(截至2022年3月12日)。
InCites數據庫的采集時間為2022年3月18日—4月1日,分析時間段選取2011—2021年,文獻類型選取Article和Review,學科分類體系選擇ESI。近十年鄭州輕工業大學的Web of Science論文總數和被引頻次趨勢,如圖1所示。從圖1中可以看出,鄭州輕工業大學的發文數量呈增長趨勢,近幾年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且2020年發文量達到峰值,論文數目739篇;被引頻次2011—2019年一直保持穩步上升,在2019年被引頻次達到峰值,次數為10 155。從趨勢上看被引頻次在2019年之后有所下降,但由于被引頻次受時間影響,時間周期較短的文章在被引頻次上相對較低。反映文章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是被引頻次,但文章被引頻次的峰值一般出現在文章發表后的2~4年。武漢大學評價研究中心邱均平教授在對文獻信息引證規律和引文分析法進行研究后指出科學文獻被引用的最佳年限,中文文獻大致為出版后的2~5年,而外文文獻約為3~8年[4]。從圖1中可以看出鄭州輕工業大學的科研產出在數量和被引頻次上一直保持快速增長。

圖1 鄭州輕工業大學論文數、被引頻次趨勢
ESI數據庫采集時間為2022年1月13日—3月10日。目前,鄭州輕工業大學進入全球前1%的學科有化學、工程學和材料科學。其中:化學全球排名936,國內排名166,國際排名百分位59.35%,國內排名百分位61.71%;工程學全球排名1 266,國內排名215,國際排名百分位64.86%,國內排名百分位65.75%;材料科學全球排名1 061,國內排名214,國際排名百分位93.73%,國內排名百分位94.69%。具體數據如表1所示,從表1中可以看出,鄭州輕工業大學進入ESI全球前1%的3個學科在國際和國內排名情況基本一致。

表1 ESI全球前1%的學科排名百分位 (單位:%)
化學學科作為鄭州輕工業大學首個進入全球前1%的學科,在發文數量和發文質量上一直位居前列。2011—2021年,鄭州輕工業大學化學學科的論文數為1 064,占學校科研總產出量的26.8%;被引頻次20 018次,占據學校總被引頻次的39.9%。由于被引頻次受時間因素影響,現結合學科規范化影響力(簡稱CNCI)對化學學科進行分析。從圖2可以看出,2011—2015年間,CNCI均小于1,表明這段時間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從2016年起,該學科的CNCI大于1,表明學校的發文質量有所提升。其中,2019年的CNCI為2.86,超出全球水平2倍多,該年度化學學科的高被引論文有21篇。

圖2 化學學科論文數、CNCI趨勢
近十年來,鄭州輕工業大學化學學科與國內外各高校該學科積極開展合作,包含國際合作155次,國內合作575次。其中,合作最多的是鄭州大學,次數為129;其次是中國科學院,次數為104;第3位是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次數為48。圖3按照合作次數由高到低對機構進行了排序,從圖3中可以看出合作機構主要為國內機構,與鄭州大學的合作次數最高,與國外機構合作次數較少。合作機構中,鄭州大學的被引頻次和論文數量最多,University of Tennessee Knoxville和山東科技大學的學科規范化影響力較高,超出全球水平7倍多,中國科學院的篇均被引頻次和學科規范化影響力較低,表明與該機構合作的論文質量一般。綜合來看,與國際機構合作的文章篇均被引頻次和學科規范化影響力相對較高,應加強國際合作,提高學科國際影響力。

圖3 合作次數排名前10機構

圖4 工程學論文數、學科規范化影響力趨勢
2011—2021年間工程學科在Web of Science的發文量為800篇,被引頻次7 314次,學科規范化的引文影響力為1.06。國際合作論文130篇,被引用的論文百分比75.75%,高被引論文12篇。由圖4可知,工程學科的發文量2011—2015年間增速緩慢,2016—2020年間發展較快,發文量在2020年達到最高,為188篇,2021年發文量為184篇,與2020年基本持平。學科規范化影響力的整體趨勢呈現“W”形,浮動范圍為0.8~1.3,其中2011年,2017年,2018年,2020和2021年超過全球水平。
從合作國家和地區上來看(見圖5),工程學科主要合作機構在國內,合作率高達77.20%;其次是美國,占比6.20%;其余所占比重較低,說明工程學科的對外合作能力較弱。表2列出的是與工程學科合作前10的國內機構(按照論文數由高到低),在表現出色的前3所機構中,鄭州大學的論文數、被引頻次及學科規范化影響力均靠前,表明與鄭州大學合作的論文質量較高。北京理工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和重慶大學的合作次數和被引頻次居中,但機構的學科規范化影響力較低。河南大學、中科院和河南科技大學的篇均被引頻次及學科規范化影響力較高,可以考慮增加合作頻次。

圖5 工程學合作國家和地區分布

表2 論文數排名前10合作機構多指標數據
鄭州輕工業大學材料科學學科2021年9月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國際排名百分位9月為99.53%,11月為97.78%,2022年1月為96.20%,3月為93.73%。可以看出該學科實力在逐步提升,但是排名需要進一步提升。材料學科的論文數為582篇,被引頻次9 386次,學科規范化的引文影響力為0.96。國際合作論文92篇,國內合作論文303篇,高被引論文4篇。由圖6可知,論文產出量在2019年達到峰值,為83篇,2019—2021年產出量相當;學科規范化影響力自2017年起超過全球平均水平。綜合來看2019和2021年表現較好。

圖6 材料科學論文數、CNCI趨勢
針對材料科學學科與其他科研院所的合作情況,以論文數、被引頻次、學科規范化引文影響力、高被引論文數以及國際合作論文數為指標,綜合排名前10的合作機構中中國科學院的合作論文數最多,為44篇,被引頻次857次,CNCI為1.37,國際合作論文9篇;鄭州大學論文數43篇,被引頻次571次,CNCI為1.3,國際合作論文4篇;與新疆大學合作論文數13篇,被引頻次901次,國際合作論文9篇,CNCI為2.14;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合作論文5篇,其中1篇為高被引論文,被引頻次362次,CNCI為4.48;國際合作單位伍倫貢大學論文數7篇,被引頻次246次,CNCI為3.03。因此,排名前10的合作機構中只有一個國際合作,這不利于提升學科影響力,需要對外擴展,發展優質全面的合作機構。
潛力學科是指雖然還未進入ESI排名全球前1%,但有很大的優勢和發展特色,有望進入ESI全球前1%的學科。可以用潛力值對其進行衡量,潛力值的計算公式為學科近十年的引用次數除以ESI全球前1%該學科閾值[5],其值越接近100%說明該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的可能性越大。從表3中可以看出,近一年鄭州輕工業大學農業科學的潛力值呈現快速上升趨勢。2021年1月潛力值為59.27%,2022年1月潛力值為92.22%,年度增加32.95%。2022年3月已經達到96.38%,2022年沖入ESI全球前1%可能性較大。
農業科學近十年的論文數為247,被引頻次3 343次,篇均被引頻次13.53次,CNCI為1.81;高被引論文6篇;國際合作論文58篇,國內合作論文163篇,國際合作率為23.48%。被引頻次排名前10的機構中,浙江大學排名第一,被引頻次479次,篇數13;河南農業大學第二,被引頻次301次,篇數14;中國農業科學院排名第三,被引頻次265次,篇數27。其中,與韓國江原大學合作的一篇文章被引頻次199次。排名前10的合作機構中CNCI均大于1,說明該學科合作機構的論文表現水平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有5個合作機構的CNCI大于2,南京農業大學的CNCI高達7.81。該學科在發文量上需要進一步提升,以提升被引頻次。

表3 農業科學潛力值 (單位:%)
在河南省高校中,鄭州大學為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進入ESI全球前1%學科有13個,河南大學為一流學科建設高校,進入ESI全球前1%學科有7個。與兩所高校相比,鄭州輕工業大學還有很大差距。“雙一流”高校建設對普通高校來說是一個新的發展契機,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學科進而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成為發展目標和動力。
本文通過對論文發文量、被引頻次、學科規范化影響力、合作機構狀況、熱點論文等進行數據分析,客觀反映了鄭州輕工業大學3個優勢學科和1個潛力學科的發展情況。總體上看,近十年來鄭州輕工業大學十分重視學科建設,學科科研水平提升顯著,ESI總體發文量較高。特別是2018年由鄭州輕工業學院更名為鄭州輕工業大學以來,科研水平和產出能力顯著提升。其中,化學學科發文數量較多,被引頻次較高,高被引論文數量約占全校高被引論文總數的55.7%。同時,也應看到學科建設的不足,如發文質量和合作機構需要進一步提升和優化。工程科學排名前10的合作機構全部為國內高校,國際合作能力較弱,并且發文數量和學科規范化影響力一般。材料科學的發文數量和國際合作機構也需要加強,不然有可能會被擠出ESI全球前1%。農業科學作為最有希望進入ESI全球前1%的潛力學科,發展勢頭迅猛,合作機構相對均衡,但發文數量較少。
基于以上結論,針對鄭州輕工業大學的學科建設和發展,本文提出如下建議:(1)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提升優勢學科和潛力學科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提高國際合作論文的比例,增加高影響力論文的產出。(2)根據學科特點,建立有效的學科評價體系,注重科研水平創新,數量和質量齊頭并進,引導教師產出高端成果。(3)加大高質量論文獎勵力度,獎勵范圍面向師生,激發師生內在動力。(4)強化人才隊伍建設,引入高層次學科帶頭人,穩固人才體系,避免已有人才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