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黎海華
當前,國內外形勢正發生深刻復雜變化,我國經濟面臨的風險挑戰增多。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經濟發展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面臨新的挑戰。全球通脹壓力明顯上升,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收緊外溢風險增加,世界經濟復蘇步伐放緩,全球金融市場波動加大。對于這些風險挑戰,必須高度重視、沉著應對。同時,面對困難局面更需要保持戰略定力,看到中國經濟的光明面。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國發展仍具有諸多戰略性的有利條件,闡明了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基本面不會改變的科學依據。要深刻理解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堅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分析經濟形勢、把握經濟大勢、推動經濟發展。
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為應對各種重大風險挑戰、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證。在黨的領導下,我國人民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成功走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加強對發展大局大勢的分析和把握,沉著應對各種重大風險挑戰,及時制定重大方針、重大戰略,作出重大決策,部署重大任務,保障我國經濟沿著正確方向健康發展。
科學思想的定向引航。擁有科學思想理論,就能正確把握規律,指導實踐,掌握發展的主動權。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極其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經濟發展態勢作出科學判斷,對經濟工作大政方針作出正確決策,對發展思路作出及時調整,不斷深化對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在實踐中形成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習近平經濟思想明確必須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等一系列重要戰略思想和理論觀點,極大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為成功駕馭經濟發展大局,推動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提供了科學思想指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既有利于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又有利于促進效率和公平有機統一、不斷實現共同富裕,為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提供有力制度保障。在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實踐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充分彰顯,我國在疫情防控和經濟恢復上都走在世界前列,“中國之治”與“西方之亂”對比更加鮮明。

持續快速發展積累的堅實基礎。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加上超大規模的市場等,使得我國經濟回旋余地廣,經濟發展的韌性強、活力足、潛力大。202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占全球經濟的比重超過18%,穩居世界第二。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完整的產業體系,糧食產量連續7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制造業規模穩居世界第一,建成了全球最大的5G網、高鐵網、高速公路網,等等。這些都為保持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提供了堅實基礎。
長期穩定的社會環境。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至上,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不斷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我國社會治理水平不斷提升、形成良好社會秩序,續寫了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跡,為經濟發展營造了良好社會氛圍。當今中國,政治穩定、社會安寧,是國際社會公認的最有安全感的國家之一。我國長期穩定的社會環境將繼續為經濟發展提供強大支撐,一個安全穩定的中國將不斷釋放更加強勁的發展活力。
自信自強的精神力量。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以“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大無畏氣概,書寫了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上最恢宏的史詩。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下,全國各族人民自信自強、守正創新,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國家綜合國力、人民生活水平和國際地位躍上新臺階,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踏上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中國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進一步激發,志氣、骨氣、底氣空前增強,黨心軍心民心昂揚振奮。
從根本上說,中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是由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國發展的歷史方位、發展基礎、政治保障、制度優勢等基本條件造就的,反映了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大趨勢,不會因為經濟的短期波動、環境的復雜多變而根本改變。風險挑戰不會改變中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阻擋中國經濟穩健前行的步伐。綜合國內與國際、歷史與現實、主觀與客觀的基本條件,有充分理由相信,中國完全有條件、有能力保持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