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復興

“武而不文,不可稱雄。”古今中外,凡偉大的領導者,都是熱愛讀書的人,習近平總書記就是酷愛讀書的典范。2022年4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首屆全民閱讀大會的賀信中指出,閱讀是人類獲取知識、啟智增慧、培養道德的重要途徑,希望廣大黨員、干部帶頭讀書學習,修身養志,增長才干;希望孩子們養成閱讀習慣,快樂閱讀,健康成長;希望全社會都參與到閱讀中來,形成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的濃厚氛圍。這一重要指示精神,對我們身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世界,更好從閱讀中汲取智慧和能量,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和現實意義。
愛讀書,“博學之”的閱讀習慣。良好的家庭氛圍,讓習近平總書記自幼便養成了愛讀書的習慣。在梁家河期間,條件異常艱苦,青少年的他也從未放棄讀書和思考。時任村黨支部書記的石春陽回憶,與其他知青不同,16歲的習近平帶了滿滿一大箱子書來插隊,讓人印象頗深。“上山放羊也揣著書,把羊圈在山峁兒上,就開始看書、冥想”,“深夜還要在煤油燈下讀書”,“聽說一個知青有《浮士德》這本書,走了30里路去借”,“一物不知,深以為恥”。這樣自覺讀書的良好習慣,增進了他對閱讀的理解和認識,慢慢地讀書成為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工作責任、一種精神追求、一種境界要求,成為了他“終身的愛好”。習近平總書記在索契接受俄羅斯電視臺專訪時說:“讀書可以讓人保持思想活力,讓人得到智慧啟發,讓人滋養浩然之氣。”正是這種把書當成精神故鄉的精神,讓習近平從梁家河到福建,從浙江到中央,逐漸積淀出厚重的人格魅力;從理論到實踐,從實踐到理論,最終形成治國理政的大智慧。
讀好書,“明辨之”的閱讀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提倡在跟隨個人興趣讀書之外,還要根據對象和工作需要而選擇性閱讀。讀經典,要求黨員領導干部閱讀黨內經典文獻和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著作,認為“要精,要原原本本地學、仔仔細細地讀,下一番真功夫”。指出這些經典蘊含有“真理性的力量”,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本源和基礎。讀文學,他在賈大山的小說里體會詼諧幽默、哲理辨析和洞察社會人生的獨特視角,感悟莎士比亞作品中關于“生存還是毀滅”的人生啟迪,到古巴訪問期間還專門找到《老人與海》中描寫的棧橋。文學滋養了他的精神世界和為民情懷。讀歷史,他強調黨員領導干部要讀點歷史,通過加強歷史知識的學習,深化對規律性的認識,從而開闊眼界胸襟,提升能力和領導水平。在讀史方面,習近平總書記身體力行,工作中對歷史典故信手拈來,常用歷史教育啟迪廣大領導干部,熟悉程度令人嘆服。
善讀書,“慎思之”的閱讀方法。習近平總書記認為讀書既要肯吃苦,也要有技巧,要做苦讀與巧讀的統一。首要的是肯吃苦,要發揚“擠勁”,善于把各種零碎時間利用起來;發揚“鉆勁”,對好書好文要反復讀、仔細品,徹底琢磨清楚;發揚“百讀不厭的勁頭”,用鍥而不舍的精神、常讀常新的態度來讀書,做到終身堅持。他主張邊讀書邊思考,堅持閱讀與思考相統一,認為書本上的東西是別人的,要把它變成自己的、為我所用,離不開思考;領導干部要同時防止“學而不思”和“思而不學”這兩種現象。他還強調要“帶著問題讀書”,聯系實際,深入思考,從而達到從零散到系統、從孤立到聯系、從粗淺到精深、從感性到理性的目的;要“敢于批判”,在批判繼承中努力形成新的認識;要通過實踐的檢驗,“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洞察客觀事物發展的規律。此外,他還提出根據人生不同階段閱讀的觀點,分別閱讀“對自己終身成長具有關鍵性作用和決定性影響的好書”、“打牢一生的學問基礎的書”以及“在讀書世界里感悟人生、樂以忘憂”,真正做到善讀書。
能致用,“篤行之”的閱讀目的。習近平總書記主張“一切學習都不是為學而學,學習的目的全在于應用”。他強調不能讀死書,認為要在處理現實問題中充分運用理論分析,真正發揮讀書學習的積極作用。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讀書結合實際工作,任職浙江省委書記期間在《浙江日報》“之江新語”專欄發表的232篇短論,就是他長期讀書積累起的理論功底與實踐的深度融合。他同時認為要讀好“實踐”這一“無字之書”,通過各類實踐和實習,逐步積累人生經驗和社會知識,把自己的閱讀收獲同國家和人民的需要緊密結合。他還引用毛澤東“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并且是更重要的學習”的話告誡全黨,強調學習的根本出發點是“研究和解決重大現實問題”,強調要“干中學、學中干,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體現出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和優良學風。
“日月兩輪天地眼,詩書萬卷圣賢心。”邁進新時代,開啟新征程,讓我們以行求知、知行合一,用書本充實自己、武裝自己,真愛閱讀,常品書香,不負時代,不負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