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潤玲,張向召,衛勇強,呂維娜,吳建梅,李 瑜
(洛陽農林科學院,河南 洛陽 471000)
油葵具有耐旱、耐瘠薄、耐鹽堿、適應性強、出籽率高等特性,在生育期內基本不打藥,最大限度減輕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同時油葵具有較好的觀賞價值,結合洛陽的旅游觀光業,在帶動當地旅游業發展中起到不可估量的社會經濟效益,可以把油葵發展成為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為城市添彩的理想作物[1,2]。
由于洛陽地處豫西丘陵旱區,十年九旱,生產狀況較差,農民收入偏低且增長緩慢。因此,如何調整農業種植結構,使農民盡快脫貧致富,已成為各級政府亟待解決的問題。油葵是一種新興的油料作物,油中含有豐富的亞油酸,屬保健型食用油,而且種植油葵省工、省時、易管理、成本低、效益好,深得農民的好評,目前已成為農業種植結構調整中具有極強發展勢頭的經濟作物。
為調整種植業結構,助力鄉村振興。洛陽農林科學院2008年起先后從國內外引進向日葵新品種100余個進行篩選試驗,通過多年不懈努力,我們篩選出了特別適宜豫西地區種植的油葵新品種GE817并進行了示范推廣。同時研究分析了油葵單盤粒重、百粒重、株高、莖粗、盤徑、葉片數6個主要農藝性狀與產量的相關性,可以提高油葵引種的針對性和效率,為今后進行品種選育及引種提供依據[3]。
GE817是赤峰金葵艾利特作物科學研究所選育的油葵新品種。該品種抗逆性強、適應性廣、綜合性狀良好,2012年通過了內蒙古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命名。我們洛陽農林科學院于2018-2020進行了油葵引種鑒定試驗,油葵新品種GE817從出苗到成熟平均生育期 95 d,屬早熟品種,平均株高 187cm ,平均葉片數35片,平均莖粗 2.8cm,平均花盤直徑,19.0 cm,花盤傾斜度 3-4 級,籽粒在葵盤上排列緊密;粒色為黑底灰條紋,籽粒長卵形,百粒重 6.3 g,籽仁率 74.5%,容重 444 g/L,籽粒含油率45.34%。該品種抗菌核病,抗黃萎病和黑斑病等[4]。
試驗在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洛陽農林科學院試驗地進行,試驗地土地平整,肥力均勻,前茬小麥,非向日葵重茬地。
試驗采用順序排列,不設重復,每個品種播種3小區,每小區面積72 m2(4 m×18 m), 每小區種植6 行,行距0.67 cm,株距0.28 cm,密度為3 500 株/667 m2。小區四周設保護行,走道2 m。
在現蕾期后隨機取10 株,調查植株的葉片數;在收獲前3 d,挑選每個品種三小區中長勢均勻的一個小區,除邊行外隨機連續抽取10 株記錄花盤性狀,測量其株高、莖粗、盤徑;在成熟時隨機收獲 10 株,脫粒風干后稱單盤粒重、百粒重。成熟后按小區收獲(24 m2),脫粒曬干后稱重,折算出每畝產量(見表1)。收獲前三天,對油葵菌核病、黃萎病、黑斑病、褐斑病、銹病的田間發病率進行調查,同時還要調查植株的倒伏率和折桿率(見表2)。調查數據通過Microsoft Excel2007軟件進行統計分析[5]。
表1 2018-2020年引種篩選試驗GE817產量結果
表2 2018-2020年引種試驗品種田間發病情況調查
收獲前3 d,調查參試品種的菌核病、黃萎病、黑斑病、褐斑病、銹病的田間發病級別, GE817未見菌核病發病株;未見GE817有葉斑病發病株;田間均未發現黃萎病、銹病的發病植株。
從表3看出,參試的油葵品種的6個主要農藝性狀與產量之間均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其中單盤粒重(r=0.83)、百粒重(r=0.71)、盤徑(r=0.58)與產量成顯著正相關性,說明單盤粒種越重,百粒重越大,盤徑越大,產量就越高;百粒重與單盤粒重呈極強的正相關性(r=0.81),說明百粒重越大,單盤粒重越重;莖粗與盤徑(r=0.70)和單盤粒重(r=0.63)呈明顯正相關性,說明莖粗越粗,盤徑越大,單盤粒重越重。
表3 參試油葵6個主要農藝性狀與產量間的相關性
通過三年引種試驗表明,結合田間農藝性狀、產量及抗性表現得出:GE817比對照S31增產18.7%~33.3%,并且在整個生育期植株生長整齊一致,長勢健壯,抗病性強,綜合表現最好。綜合所有調查指標可以得出,GE817油葵品種在整個生育期綜合性狀表現較好,可以在洛陽地區推廣種植。通過分析6個主要農藝性狀與產量的關系可以得出單盤粒重越重,百粒重越大,盤徑越大,產量就越高;莖粗越粗,單盤粒重和盤徑就越大;在進行高產油葵品種選育的過程中,單盤粒重、百粒重盤徑可以作為參考指標。
高產栽培技術通過近幾年的示范、試驗,洛陽農林科學院從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一套GE817栽培管理技術措施,一般增收油葵籽30~50 kg/667 m2,現在總結如下:
油葵屬于耐旱作物,具有耐瘠耐鹽堿的特性,適應性強,對土壤環境要求不嚴,適宜不同類型和肥力的土壤。一般耕地及荒地均可種植,要播種前精細整地,首先選擇一塊土壤質量較好的旱地,地塊要求3~5 a內沒種過向日葵類作物,陽光照射充足,不潮濕,不是鹽堿地,土壤粘性一般。對選好的地塊深耕暴曬后每畝撒上25 kg油葵專用復合肥做底肥,
播前用50%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浸種6 h,之后晾曬2~3 d后用40%的辛硫磷乳劑按1∶3的比例兌水稀釋后進行拌種。播種時期應遵循春早播,夏晚播原則。春播適宜播期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根據氣候一般氣溫穩定在10℃以上即可播種),地膜覆蓋播種可在3月中旬進行。夏播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播種方法以點播為好,每穴兩粒。遵循瘦地多種,肥地稀種的原則播種。點播用種量為0.5~0.7 kg/667 m2,播深3~4 cm,土壤墑情差時要造墑播種。油葵種植行距65~70 cm,株距30~35 cm,有灌溉條件的地塊,可適當加大行距,降低株距,改善群體的光照狀況,增加產量。最適宜種植密度是2 800株/667 m2。
3.3.1 查苗補苗,確保全苗 雙子葉作物的油葵GE817,由于子葉較大,如果整地質量不好,天氣干旱少雨時,易造成出苗不齊。播種時在行間播種備用苗,缺苗可在第一對真葉坐水栽植或雨后及時移苗補栽。
3.3.2 結合間苗與定苗進行中耕 間苗淺耕時間在第一對真葉展開時進行,定苗深耕在第二對真葉展開時進行。為防止倒伏可在苗高50~70 cm時結合深鋤培土10 cm左右,可促進油葵根深葉茂。
3.3.3 輔助授粉 時間應從花盛開時開始,每隔1~2 d進行一次,一般2~3次。每次授粉在早晨露水干后至上午11點效果最好。
3.3.4 肥水管理 油葵對肥料的吸收前期較少,后期較多。待秧苗長到六片葉子時要根據土壤墑情澆水,此時應每畝要施用25 kg復合肥作追肥,以促進苗壯。當苗長到快出花蕾時再施30 kg/667 m2復合肥,促進現蕾開花。當現蕾以后及時打杈,掐去多余花蕾,只留頂部一個花蕾。在開完花后快灌漿時要施10 kg/667 m2尿素促進灌漿結籽。期間要合理澆水。
3.3.5 適時收獲 當葵盤后殼變黃、籽粒外殼變黑、籽仁變硬、莖桿中部葉片枯死時,即為成熟,應及時收獲。收獲后要及時攤開晾干,防止霉變[6~10]。
油葵的病蟲害主要是菌核病和黑螟蟲。病害有霜霉病以及銹病等。對于菌核病防治主要是不連作,藥劑浸種拌種,治療上沒有什么好的藥物。對于黑螟蟲要提前在油葵林間放置赤眼蜂卵,等蜂卵孵化成峰后可有效應對黑螟蟲。
洛陽農林科學院自2018年引進的最新油葵新品種GE817,研究配套技術同時,我們建基地搞示范。一是建立的高標準油葵示范基地,做到品種、規劃、種植、測土施肥、病蟲害防治、田間管理的“六統一”,展示了油葵GE817增產、增效的良好效果。二是做指導搞結合。通過大力推廣新型高效栽培模式,不僅提升了油葵種植的科技水平,還進一步降低了生產成本,增加了農民收入,調動了農民種植油葵積極性,為保持我市油葵生產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同時,我們注重把油葵種植與美麗鄉村、生態農村建設相結合,實現了油葵葵經濟價值和旅游價值“雙豐收”。
油葵是洛陽地區發展鄉村休閑生態游的景觀核,吸引游客觀光賞景的同時,每畝油葵還可產葵花籽180 kg左右,增收1 500元。油葵除具有觀賞價值外,還能用于壓榨食用植物油,同時榨油后的葵渣還可以“變廢為寶”用于農田肥料或飼料,實現資源的重復利用,有效增加收入。利用當地已有且完善的油葵油加工設施和經驗,通過油葵的深加工,將油葵油包裝成旅游產品,能更大程度提高油葵的經濟價值。
下一步,我們一方面要持續提升油葵新品種GE817在洛陽地區的高產潛力,實現油葵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要持續加大科技力度,爭取在油葵育種方面實現突破,為洛陽市油葵產業發展揚帆領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