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 潔,翟瑞寧,李宇翔,張俊輝,鄭富海,韋持章,胡鈞銘
(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科學院,南寧 530007)
中國是茶葉的原產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茶葉生產國和消費國,中國茶樹種植面積和產量均位全球第一[1]。2021 年《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主要數據公報》顯示中國茶園面積達168.47 萬hm2。廣西為中國華南優勢茶產區,在14 個市48 個產茶縣中,80%以上的茶園分布在邊遠山區和少數民族地區,有979 個村、超過20 萬戶農戶種植茶葉,茶產業已成為邊遠山區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2]。但廣西茶產業多數以小農戶為生產經營主體,進行粗放式茶葉原料生產為主,標準化、規?;⑵放苹潭鹊?。Waheed 等[3]對巴基斯坦茶產業的發展歷史進行研究,發現當地茶產業依賴產業園發展,實現從零散走向集中化,形成了與茶葉生產、包裝等上下游加工產業全鏈條服務模式,產生了巨大經濟效益。張鈺娟[4]針對寧化縣茶葉新型經營主體情況進行分析研究,提出了依托新型農業主體推進茶產業轉型升級的具體措施與建議。目前,對廣西茶產業轉型路徑探討與融合發展方面綜合性、全面性的研究鮮見報道,為此,本文從茶產業發展政策、產業規模、經營模式、品牌建設、標準化生產角度,分析了廣西茶產業發展現狀,并從經營主體、生產與加工、文化挖掘、科技支撐、機械化等方面探討了廣西茶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產業轉型路徑和融合發展對策,以期為廣西茶產業發展提供參考。
近年來,中共中央、國務院和國家有關部委高度重視茶產業的發展,2016 年10 月,國家相關部門出臺了《農業部關于抓住機遇做強茶產業的意見》,提出了加快建設一批現代化的茶葉生產和加工基地,培育一批國際化的大型茶葉企業,打造一批國內外有影響力的茶葉知名品牌。2020 年6 月,農業農村部出臺的《關于貧困地區茶產業穩定發展指導意見》,提出加快貧困地區茶產業發展轉型升級。廣西高度重視茶產業發展,因地制宜地制定了相關政策,2019 年12 月,廣西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出臺了《關于促進廣西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將加快促進茶產業全產業鏈發展,到2025 年,力爭廣西區茶園面積發展到13.33 萬hm2左右,綜合產值實現700 億元以上,廣西茶產業區域競爭力擠進全國前10[5]。2020 年10 月,廣西壯族自治區科學技術廳出臺的《關于支持廣西茶葉產業技術創新若干政策措施》,提出提高廣西茶產業發展的“茶十條”創新政策,助推茶產業高質量發展,計劃“十四五”期間,撥付1 億元科技經費重點支持廣西六堡茶產業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工作,廣西茶產業遇到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自2000 年以來,廣西茶葉生產呈現高速發展的態勢。從表1 可以看出,2000—2010 年10 年間年均種植面積增長了9.46%,茶葉年均產量增長了11.73%,毛茶產值年均增長了22.86%。經過10 年的發展,2020 年廣西茶園面積較2010 年增加了82.6%,茶葉總產量增長了127.3%,毛茶產值增長了494.2%。從“十三五”期間來看,廣西茶葉從2015 年的6.77 萬hm2、6.25 萬t增加到2020 年的9.13 萬hm2、8.84 萬t,增幅分別達34.86%、41.44%,年增幅分別為6.97%、8.29%。到2020 年,廣西茶園面積達9.13萬hm2,茶葉產量8.84 萬t,毛茶產值68.33 億元,廣西茶產量和面積均步入全國前十名,綜合產值達260 億元。

表1 廣西茶葉種植面積與產量情況
廣西大部分茶園為一家一戶分散式經營,隨著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的蓬勃興起,逐漸融入茶產業生產當中,各地探索了多種有效的生產經營模式,如凌云率先實施“企業+基地+農戶”運營模式,以托管服務方式將一批茶園承包給企業,通過農戶入股、專業合作社、土地轉接等方式,將企業與農戶聯合成利益共同體,集中茶園,統一管理,使一批批小、散、亂的茶園應用了現代化的茶葉種植技術,將低產低效的個體種植方式升級成高效的規模化種植。覃塘區黃練鎮桂鑫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打造了“公司+合作社+基地+信用社”的運營模式,按照綠色產品生產要求對茶葉基地進行統一管理,茶葉統一包裝、統一銷售,茶品質得到提高,在廣西茶葉學會第十一屆“桂茶杯”名優茶評比中獲“綠茶類一等獎”“紅茶類一等獎”[6]。截至2020 年,廣西涉茶企業1 300 家,其中規上精制茶加工企業59 家,茶農專業合作社711 家。
廣西在茶葉品牌建設、品牌銷售和品牌宣傳工作上持續發力,茶品牌影響力逐漸增強。通過舉辦和參加國內外與茶相關的文化節、展銷會等茶事活動,對廣西茶葉進行多元化、多層次、多角度宣傳推廣。2021 年廣西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經驗交流會在柳城縣召開,進一步推進了廣西區內茶品牌和茶企業間的交流。截至2021 年3 月,全區通過SC 認證的茶葉企業有815 家[7]。廣西獨特的自然環境孕育出了一批在全國知名的茶葉品牌,如梧州六堡茶、橫州茉莉花茶、凌云白毫茶、三江早春茶、桂林桂花茶等。廣西的早春綠茶更具有品質優良、上市最早的鮮明特色,被譽為“中國第一早春茶”。
1.4.1 茶葉區域公用品牌情況 隨著產權意識和品牌意識的增強,地域優勢的區域公共品牌發展模式逐步完善。從表2 可以看出,2015—2021 年,廣西共有5 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參加評估。其中,“六堡茶”品牌排位呈上升趨勢,2021 年排名最前,為第25名,較2015 年提 升6 名,品 牌 價值32.34 億 元,較2015 年增長134.01%?!皺M縣茉莉花茶”在參評期間排名較為靠前,2018 年排名第20 名,較2015 年下降6 位,2019—2021 年因其他原因未參加評估,推測可能由于消費者喜好逐漸偏向其他類型茶?!鞍缀敛琛庇?021 年開始參加評估,品牌價值12.02 億元,排名第75 名。

表2 2015—2021 年廣西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情況
1.4.2 茶葉企業產品品牌情況 越來越多的廣西茶葉企業參與中國茶葉企業產品品牌價值評估,表明廣西茶葉企業的品牌意識逐漸增強。目前,廣西茶葉各類注冊商標達500 多個。2019—2021 年“茂圣”“熹譽”“聖種”“將軍峰”等廣西茶葉企業產品品牌連續3 年參與評估,“熹譽”“將軍峰”2 個品牌價值均呈逐年增長趨勢(表3)。2021 年中國茶葉企業產品品牌價值的評估排名中,廣西有5 個企業排前100 名,其中梧州茂圣茶業有限公司的“茂圣”排名44,較2019 年下降5 位;企業品牌價值3.53 億元。梧州市天譽茶業有限公司的“熹譽”位列65 位,較2019 年提升29 位;品牌價值2.39 億元,較2019 年增長107.83%。廣西將軍峰茶業集團有限公司的“將軍峰”排名95,較2019 年提高40 名;品牌價值1.14 億元,較2019 年增長200.00%。廣西順來茶業有限公司的“周順來”品牌排名上升較快,從2019 年第105名上升至2021 年第81 名,品牌價值增長78.41%。

表3 2019—2021 年廣西茶葉企業產品品牌價值評估情況
1.4.3 茶品牌獲地理標志保護情況 加強品牌保護才能促進產業發展。受“六堡茶”名稱之爭的影響,相關部門加強了對廣西地方特色茶葉產品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的申請,使得茶葉品牌的知名度得到了提高。從表4 可以看出,2010—2022 年,廣西共17 個茶產品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占廣西地理標志農產品的15.45%。其中,2020 年廣西六堡茶被評為地理標志產品,2021 年興業茶、南丹六龍茶入選地理標志產品。

表4 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廣西茶葉部分)名單及相關信息
廣西持續推進茶葉標準園創建工作,共創建了24 個國家級茶葉標準園和32 個自治區級茶葉標準園,帶動了13 家茶葉生產企業獲得無公害農產品認證,41 個無公害茶葉產地認證,面積2.33 萬hm2;7 家茶葉企業獲得綠色食品茶葉認證,9 個茶葉產品取得綠色食品認證;12 家企業、97 個茶產品獲得有機茶葉產品認證,面積2.09 萬hm2。進一步推動制定了有機紅茶等12 項茶葉地方標準,2 280 家企業獲得QS 認證。通過標準園創建,大幅度提高了茶葉的標準化生產水平,推動了廣西茶產業升級融合發展。如“六堡茶”產業(核心)示范區獲得廣西現代特色農合(核心)示范區,帶動了廣西茶葉的標準化生產。
廣西大部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模不大、實力不足、服務帶動能力不強,服務意識、服務能力遠不能滿足茶產業規模化發展需求。廣西茶葉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等經營主體,由于專業生產技術人員缺乏、社會化服務行業管理標準缺失、政府政策文件引導缺位等原因,導致提供托管服務內容有局限性,僅能提供單環節或少數幾個環節的服務,欠缺提供全過程、綜合服務的能力,服務鏈條不完整,產前、產中服務較多,產后服務較為薄弱。目前,茶企業與茶農的合作仍呈現簡單的產銷關系、勞動力輸出和土地流轉,茶農在市場和流通領域獲利很少。
茶葉的質量安全是茶產業持續發展的保證。廣西茶葉生產受地勢、資金和采摘要求等客觀條件影響,機械化管理和采收水平不高。以散戶種植的茶園基礎設施條件差,生產管理粗放,亂施化肥隨意噴灑農藥現象時有發生,茶園標準化建設生產普及率較低。農村青壯年勞力緊缺,采茶難、優質茶采摘率低等問題不同程度存在。企業在各茶區分布不均衡,多數以作坊形式進行茶葉初加工,加工環境較差,生產設備落后、加工工藝落后,生產過程中容易引發茶葉的質量安全問題。盡管部分茶葉品種(如六堡茶、茉莉花茶)在地方標準、行業標準制定方面取得一定成效[8],但廣西全區整體茶產業標準化體系尚未完善。
目前,茶葉市場的競爭愈發激烈,茶產業質檢的競爭逐漸從產品競爭轉向品牌的競爭。近年來,盡管梧州六堡茶、橫縣茉莉花茶、桂平西山茶進行了多元化、多層次、多角度的宣傳推廣,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與茶業發達省份相比,仍存在差距和不足,如貴州集全省力量發展茶產業,湖南打造大湘西“瀟湘”茶區域公共品牌,云南專門出臺茶產業發展行動方案,在多數產茶區建立省級茶葉集團公司,如川茶集團、浙茶集團等。2015 年以來,廣西共有5 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進入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前100 名,最高名次是2015 年的橫州茉莉花茶,排名14,品牌評估價值17.99 億元,比排名榜首的安溪鐵觀音低40.25 億元,比排名第8 的福州茉莉花茶低8.78 億元。2021 年,廣西銷售額超過15 億元的茶企業僅有1 個,而浙江有11 個、福建11 個、安徽6 個、貴州5 個。相比之下,廣西茶品牌建設相對滯后,“桂茶”系列品牌影響力不大,知名度不高,引導力不足,嚴重影響廣西茶葉的市場占有率。
盡管廣西在茶葉科研方面投入力度不斷增大,但相比其他茶葉強省仍然較少,而且缺乏穩定項目支持及國級、自治區級科研平臺等,如云南省每年固定劃撥一定經費支持普洱市實施“科學普洱行動計劃”,湖南省益陽市建設的中國黑茶產業創新技術聯盟服務平臺、國家黑茶(緊壓茶)檢測中心等國家級科研平臺,這些科研力量使云南普洱茶和安化黑茶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另外,生產茶葉的專業技術人員缺乏,產業鏈條的關鍵部分缺乏專技人員攻關,如良種選育工作滯后、產品附加值低等。高端茶品及其衍生產品研發不足,茶葉深加工處于真空狀態,如“六堡茶”是廣西茶葉品牌的一張名片,與普洱茶、安化黑茶等比較,其加工衍生產品極少,尚未發行面膜、牙膏、洗面奶、糕類等精深加工產品[9]。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茶葉生產中的原材料和勞動力價格也逐年增長,農村勞動力資源緊缺問題日漸凸顯,造成茶園生產成本大幅度上升,而廣西大宗茶產品價格的上漲幅度卻很小,嚴重制約了廣西山區、民族地區茶產業的快速發展,有些地方出現茶園失管、丟荒,甚至砍挖茶園的現象。茶產業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其中勞動力成本占生產成本的40%。因此,茶園種植業和加工業的機械化問題已成為制約廣西茶產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因素。日本是世界上惟一實現生產全程機械化的國家,也是茶葉單產最高的國家[10]。當前,茶園亟待解決的機械化問題可以從3 個方面著手:一是采摘茶樹鮮葉的采茶機械、修剪茶樹的修剪機械和臺刈機械;二是茶葉精深加工機械;三是水肥澆灌、施藥裝備全自動機械化。
茶產業轉型升級離不開政府規劃引導和統籌協調。在政策方面,各級農業主管部門及相關單位要高度重視,加強組織領導、優化資源整合、細化扶持政策,突出市場導向,出臺加快茶產業發展的扶持政策或地方法規,穩步推進廣西茶葉產業高質量發展。在資金方面,加大茶產業的投入扶持力度,如設立桂茶產業發展基金、吸引金融投資機構等,加大對桂茶產業發展資金的投入,形成省市縣“三級聯動”。在產業方面,進一步科學優化區域布局,打造橫州等地區茉莉花茶優勢茶產區,以梧州市、橫縣等地區的六堡茶優勢茶產區,以百色市、南寧市、賀州市等為重點的紅茶產區,以柳州市、賀州市、貴港市等為重點的綠茶產區,適度發展桂花茶、金花茶等其他茶類。在金融風險上,發揮農業擔保機構的杠桿作用,推進“基金+擔?!钡冉鹑凇敖M合拳”,利用政策加大金融機構對茶企業的信貸投放力度,鼓勵探索茶葉農業保險試點工作,降低茶產業生產風險。
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支持農業生產托管式發展,可以增強農業生產規模經營和優化綠色發展,有效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托管式管理是指由專業的農業服務組織為解決茶園誰來種、怎么種的問題,給茶農提供從種到收及銷售的全程式代管服務。將茶園委托承包給企業等托管式新型農業服務組織代為耕種,為茶農提供耕、種、收、管、售等相關環節的“一條龍”全程式服務,有利于整合土地資源,實現茶園連片經營、病蟲害統防統治、機械化高效生產,不僅降低農資投入成本,還可有效抵御農業自然災害風險,增加茶產品產量和茶農收入,提高茶園生產效率、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增強產業競爭實力,搶占市場和地位。如福鼎市利用2017—2020 年3 年時間,大力扶持專業化病蟲害防治社會化服務組織,打造了以茶園植保生產托管為切入點,探索形成了生態防控全程托管新路子,推動福鼎市茶產業植保的專業化、規?;椭悄芑招戮置?。
科技促種業發展。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推進農業現代化,對農業現代化起著基礎性作用,茶產業也不例外,茶葉品質的形成由多種因素決定,如茶樹品種、土壤環境、栽培手段、加工手段等,茶葉品質缺乏特色是當前制約廣西茶葉品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選育適宜廣西種植的茶樹新品種,研究配套栽培管理生產技術是實現廣西茶葉品牌化發展的必然途徑;科技促有機生產。通過研究一套有機茶葉標準化生產規程,更新有機農業肥料、植物性農藥、害蟲行為調控劑、天敵引誘劑等有機生產技術,打造廣西生態、綠色、有機茶園,壯大廣西綠色有機茶產業??萍即俟に嚿墶Q邪l新技術對茶樹管理、茶葉加工、茶葉流通等環節進行優化重組,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茶農收益。科技促茶葉功能升級。采用新技術提升茶葉產品的品質、延長茶葉產業鏈、開發茶葉新功能、開發茶葉新衍生產品。如兒茶素、茶氨酸、茶黃素、茶多酚、茶皂素等茶提取物的潛在用途非常廣泛。茶的精深加工產品可以衍生到服裝、日用品、食品、飼料、輕工業、保健品等產業中,可有效解決中低檔茶的出路,同時可以提升茶葉附加值,實現功能升級。
品牌是一種具有巨大潛力的無形資產,是產品贏得市場的關鍵。要轉變發展理念,打造桂系茶葉品牌,提高桂系茶品牌知名度。利用廣西優異的自然資源,在打造“有機、綠色、保健”品牌的過程中,積極申報國家有關部門商標,加強地域保護認證、有機茶認證、綠色食品認證。同時,加大對品牌的宣傳推介,進一步實施“走出去、引進來”戰略,搶抓機遇,充分利用“一帶一路”建設契機和廣西自由貿易試驗區機遇,支持茶企積極參加茶葉展銷會、博覽會和名優茶評比活動,提升廣西茶葉在市場上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加大在新聞媒體、抖音、今日頭條等平臺的宣傳力度,擴大廣西茶產業品牌影響力。拓展營銷渠道,鼓勵區內商場、茶莊、景區(點)經營銷售區域公用品牌茶,開辦茶葉銷售網店。另外,加大在品牌保護、銷售渠道和市場營銷等方面的措施力度,促進茶產業可持續發展。
茶產業涉及三大產業,第一產業是指中國產業傳統產業基礎,包括茶場、初精制茶產品等,是茶產業的支柱;第二產業是指茶飲料、茶葉浸提物等食品、輕工業類,如茶多酚、咖啡因、茶色素等時尚產品,是茶產業的半壁江山;第三產業是指茶館、茶餐飲、茶景區等服務類產業,能傳播茶文化、繁榮茶市場。第一、二產業發展和增值的潛力巨大,是傳統茶葉產業升級走向食品、醫藥、日化行業的必由之路。日本開發了多種以茶多酚為原料的終端產品,創造了數以百億美元的輝煌前景。因此,要堅持建設好茶園基地,做好“一產”基礎;要堅持提升茶葉加工水平,夯實“二產”;要堅持發展品牌軟實力,做優“三產”,推動延伸茶葉產業鏈,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社會化服務可以帶動茶葉生產適度規模經營,通過將小茶農分散式經營納入現代茶葉集約式發展的軌道,實現茶農與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針對廣西茶產業規模過小、效率低、品牌影響力弱的狀況,必須對茶產業進行重組與整合,完善各地茶葉產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建設。聚焦關鍵薄弱環節,鼓勵茶農依法、自愿組建茶葉專業合作組織,扶持茶葉生產服務企業,支持茶葉生產服務企業、茶葉專業合作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基層供銷合作社等各類主體,與茶農采取公營共管、入股分紅、技術承包、利益返還等服務模式,對茶農在茶園耕種、植保防控、農資采購、加工物流、產品營銷等方面的服務需求,開展單環節托管、多環節托管、關鍵環節托管和全程生產托管服務,為茶農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保姆式”“集成式”指導服務。茶產業與社會化服務融合發展,改變茶農家庭式加工茶葉的傳統方式,使茶園管理、茶葉加工實現社會化、專業化,提高茶產業綜合效益。
品牌化與數字化、智能化融合發展,已成為當前中國茶葉企業運營重要模式。廣西應從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等四大技術著手,幫助企業實現茶葉產品的質量管理、消費群體細分、質量溯源以及精準宣傳,與消費者數字化相關聯,準確把握市場機遇。其他產茶大省相繼開啟了茶產業與信息化的融合發展,可供廣西借鑒,如2020 年,浙江更香有機茶業開發有限公司通過生產車間改造升級,實現了數字化生產,2021年,其與浙江移動金華分公司合作,應用浙江移動5G、云計算、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打造了浙江省首個5G+智慧茶園,建設了覆蓋3 000 m2的茶園數字化生產線和13.33 hm2數字化產業基地,大大提高了茶園產量和品質,有效帶動了數萬名農戶增收致富。廣東英德市茶葉企業利用新建的中央智能茶廠,實現了生產全程連續化、自動化和安全化,提高了茶葉生產加工技術水平、質量和效益。貴州開發了“貴茶聯盟大數據管理系統”,實現貴州茶園管理和數據監控,減少了企業人力管理成本。
疫情當下,互聯網電商銷售可以打通茶葉生產、加工、市場等環節,快速聯通茶葉市場的供需信息,加快廣西茶產品“走出去”的步伐。如,2020 年,紹興市舉辦“云上茶博”,通過組織云展會、云互動、云代言、云品鑒等系列活動為企業搭建官方平臺,實現了本地50 余家茶葉企業產品在快手、抖音等平臺集中上線直播銷售。湖北探索了以直播帶貨為主要手段的互聯網銷售新模式,通過“喝彩湖北茶”“市縣長請你喝春茶”等線上互動宣傳,解決了湖北茶葉積壓滯銷問題,并轉向暢銷大賣的局面。案例表明,電商銷售渠道對茶葉銷售的貢獻度愈發提高,茶葉的電商引流效應也愈發顯著。因此,應重視并構建線上線下的立體營銷網絡體系,并根據消費者喜好、個性化需求等,制定適宜網絡銷售的策略,同時,要加強茶葉品牌建設、電商基礎設施、物流體系、電商人才培養等。
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組織編寫的《中國茶產業十四五發展規劃建議》明確指出,要“普及傳承、豐富業態,構建現代茶文化產業體系”。廣西茶文化發展起步較晚,但市場潛力巨大,廣西可以融合民族地區多姿多彩的茶文化與豐富的茶葉資源,從自然與生態、飲食與心態、有機食品與體態相結合的養生觀出發,賦能茶品牌,提升品牌溢價,促進產品銷售,推動茶產業與文旅融合發展。如萬長山茶場就是茶旅融合的生動案例,其打造的生態茶業、立體茶業、觀光茶業等以茶為主題的田園綜合體,吸引眾多觀眾觀光休閑。廣西凌云縣打造了集采茶、制茶、品茶、生態旅游、休閑觀光為一體的綜合性旅游景區,取得了經濟和社會效益雙贏。廣西桂林茶葉研究所利用自身科教和旅游名城優勢,打造了“桂林茶葉科技園”,實現年均接待國內外游客10 萬余人次。在“一帶一路”的倡議下,廣西茶企業還應積極參與國際貿易,抓住機遇,將茶文化與“一帶一路”中所提倡的和平與包容理念相結合,把廣西茶推向東南亞地區,提高廣西茶產業的國際化地位并且擴大國際化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