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勇,張文華,王梓煒,李 晶
(山西中醫藥大學,山西 晉中 030619)
失眠是指以頻繁而持續的入睡困難和/或睡眠維持困難并導致睡眠感不滿意為特征的睡眠障礙[1]。失眠是當今社會的常見病證,多呈慢性病程,近半數嚴重失眠可持續10年以上,往往會損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嚴重影響人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質量[2]。失眠屬中醫“不寐”“不得眠”“不得臥”“目不瞑”等范疇,中醫藥辨證論治失眠,療效確切,不良反應較小,臨床受到廣大患者的一致認可。
李晶教授系第6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教學名師,山西省名中醫。李晶教授醫術精湛,臨床經驗豐富,發掘和繼承其學術內涵對于失眠診療大有裨益。本研究運用中醫傳承輔助平臺(V2.5)對李晶教授診療的失眠醫案進行數據挖掘,綜合歸納其失眠的組方用藥規律,并深入挖掘潛在的新方,以期為中醫藥臨床辨證診療失眠提供一定的依據。
1.1 處方來源 所有處方選自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山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國醫堂門診李晶教授診治的病歷。
1.2 疾病診斷標準 參照《中國成人失眠診斷與治療指南(2017版)》的診斷標準[3]。①存在以下癥狀之一:入睡困難、睡眠維持障礙、早醒、睡眠質量下降或日常睡眠晨醒后無恢復感。②在有條件睡眠且環境適合睡眠的情況下仍然出現上述癥狀。③患者主訴至少下述1種與睡眠相關的日間功能損害:A.疲勞或全身不適。B.注意力、注意維持能力或記憶力減退。C.學習、工作和/或社交能力下降。D.情緒波動或易激惹;E.日間思睡。F.興趣、精力減退。G.工作或駕駛過程中錯誤傾向增加。H.緊張、頭痛、頭暈,或與睡眠缺失有關的其他軀體癥狀。I.對睡眠過度關注。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年齡18~60歲。
1.4 排除標準 ①明確診斷為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等疾病者。②存在其他各種類型的軀體疾病者,如皮膚瘙癢和慢性疼痛等。③近兩周服用過治療失眠的相關藥物,特別是抗抑郁藥、中樞興奮性藥物、鎮痛藥、鎮靜藥、茶堿類藥、類固醇及酒精等。
1.5 處方錄入與核對 嚴格按照納入與排除標準,將上述篩選出的處方錄入中醫傳承輔助平臺(V2.5,由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提供)“方劑管理”模塊中,錄入完成后,由雙人負責審核數據,以確保數據的準確性。
1.6 數據分析 通過中醫傳承輔助系統(V2.5)“統計報表”模塊中的“數據分析”模塊中的“方劑分析”功能,進行用藥規律挖掘。①獲取數據。在平臺軟件的“方劑分析”模塊中按“自組方”檢索,系統將自動提取出治療失眠的處方。②頻次統計。在“組方分析”中選擇頻次統計,系統將所有處方中出現的藥物頻次進行排序,頻次結果可導出至Excel文件中。③組方規律分析。將系統支持度(表示在所有藥物中同時出現的次數)設為115,置信度設置為0.9,按照藥物組合出現頻次從高到低的順序進行排序,基于關聯規則分析所得組方規律。④新方分析。先進行聚類分析(核心算法包括改進的互信息法、復雜系統熵聚類),在聚類分析前,選擇合適的相關度和懲罰度,再點擊“提取組合”按鈕,得到新處方(基本算法是無監督的熵層次的聚類),并實現網絡可視化展示。
2.1 用藥頻次 收集到126首李晶教授治療失眠的處方,共148味中藥,頻次>30次的藥物有28味,藥物頻次由高到低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法半夏、炒柏子仁、炒酸棗仁、茯苓、甘草。見表1。

表1 126首中藥處方中高頻藥物統計結果
2.2 基于關聯規則分析的組方規律研究
2.2.1 藥物組合頻次分析 支持度設置為115,按照藥物組合出現頻次由高到低排序,前5位分別是“炒酸棗仁,炒柏子仁”“法半夏,炒柏子仁”“法半夏,甘草”“法半夏,炒酸棗仁”“法半夏,炒酸棗仁,炒柏子仁”。見表2。

表2 126首中藥處方中支持度設置為115的藥物組合頻次表
2.2.2 關聯規則分析 置信度設置為0.9,排名前5位的藥物組合依次為黃芩→法半夏;柴胡→法半夏;炒酸棗仁→炒柏子仁;黃芩,甘草→法半夏;黃芩,柴胡→法半夏。見表3。法半夏、炒酸棗仁、炒柏子仁、黃芩、柴胡、甘草、茯苓7種藥物關聯程度較高,網絡展示圖見圖1。

表3 126首中藥處方中置信度設置為0.9的藥物組合頻次表
2.3 基于熵聚類的方劑組方規律研究
2.3.1 基于改進的互信息法的藥物間關聯度分析
根據本次治療失眠處方數量,結合相關文獻資料,經驗判斷及對不同參數提取數據的預讀,最終設置相關度為10,懲罰度為5,進行聚類分析,得到方劑中兩兩藥物間的關聯度,將關聯系數在0.05以上的藥對列表。見表4。

表4 基于改進的互信息法的藥物間關聯度分析
2.3.2 基于復雜系統熵聚類的核心藥物組合分析
本研究以改進的互信息法的藥物間關聯度分析結果為基礎,按照相關度與懲罰度的設定,基于復雜系統熵聚類,演化出3~5味藥的核心藥物組合,見表5。核心藥物組合網絡圖見圖2。

表5 基于復雜系統熵聚類的藥物核心組合
2.3.3 基于無監督熵層次聚類的新處方分析 在核心組合提取的基礎上,運用無監督熵層次聚類算法,得到6個新處方,見表6。新處方藥物組合網絡圖見圖3。

表6 基于熵層次聚類的新處方
李晶教授診療失眠辨證嚴謹,選藥精當,常將養心安神和重鎮安神之品同用。本研究運用中醫傳承輔助平臺(V2.5)分析李晶教授治療失眠的辨治用藥規律。經關聯算法分析,提煉出李晶教授治療失眠的常用藥物有法半夏、炒柏子仁、炒酸棗仁、茯苓、甘草、柴胡、黃芩、合歡花等。李晶教授治療失眠常用藥物組合為“炒酸棗仁,炒柏子仁”“法半夏,炒柏子仁”“法半夏,甘草”“法半夏,炒酸棗仁”“法半夏,炒酸棗仁,炒柏子仁”“法半夏,茯苓”等。其中,法半夏為李晶教授治療失眠的常用藥。半夏雖為化痰藥,然其治療失眠歷史悠久,古代文獻中就記載半夏有安神之功,正如《本經疏證》言:“半夏使正氣自陽入陰,飲以半夏湯,陰陽既通,其臥立至,是也。”有研究統計,自《黃帝內經》至1911年刊行的中醫文獻中失眠方劑共177首,組方藥物159味,半夏位列高頻藥第6位[4]。可見,半夏在古代文獻中常被用于治療失眠。李晶教授運用半夏治療失眠時,主要取其降氣、化痰、散結的功效,且不單獨應用,而以固定藥對或組方的形式用于治療失眠。現代藥理研究亦顯示,半夏單味藥的催眠作用較弱或無,但可增強其他藥物的鎮靜、催眠作用,這與半夏以藥對或組方形式治療失眠的經驗不謀而合[5]。炒柏子仁、炒酸棗仁可養心補肝、寧心安神、斂汗生津。柏子仁性平,不寒不燥,味甘而補,《本草綱目》載其可“養心氣,潤腎燥,安魂定,益智寧神”;酸棗仁是治療失眠的要藥,《名醫別錄》謂其:“主治煩心不得眠……補中,益肝氣,堅筋骨,助陰氣,令人肥健。”其味酸甘化陰可補陰納陽,助陰氣可補五臟。研究表明,酸棗仁中黃酮類成分具有鎮靜安神、抗焦慮、抗抑郁、增強記憶力、保護腦神經、抗氧化、提高免疫力等作用[6]。上述常用諸藥,皆具安神之功,李晶教授辨治失眠靈活選藥,巧妙應用養心安神與重鎮安神之法,療效顯著。
李晶教授治療失眠的常用藥對為黃芩-法半夏、柴胡-法半夏等。黃芩苦寒重濁,入肝膽經,清熱瀉火;法半夏燥濕化痰、降逆和胃,配合清熱藥物黃芩等治療膽虛痰熱上擾、虛煩不得眠;柴胡味苦辛,入肝、膽、三焦經,既能疏肝利膽,又能暢達三焦氣機。黃芩、法半夏、柴胡合用取小柴胡湯之意,和解少陽,暢達三焦,泄肝膽郁熱,故李晶教授治療失眠少陽樞機不利者以小柴胡湯為主方。
在核心處方的基礎上,本研究通過熵層次聚類方法,挖掘出6個治療失眠的新處方,分別是陳皮-磁石-黃連-牡丹皮,淡豆豉-麥冬-北沙參-玄參-珍珠母,連翹-苦參-紫蘇-梔子;鉤藤-菊花-僵蠶-香附,鉤藤-桑葉-淫羊藿-天麻,薏苡仁-通草-炒苦杏仁-首烏藤-麩炒枳殼-川芎-遠志-葛根-厚樸。然而,數據挖掘只是手段,研究挖掘的新方仍需通過中醫理論與臨床實踐分析方可作出全面的評價。本研究基于關聯規則與聚類研究客觀地呈現李晶教授辨治失眠的用藥及組方規律,對挖掘和傳承李晶教授治療失眠的經驗有重要的參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