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崇騰
(廣東省佛山市高明區中醫院,廣東 佛山 528500)
頸椎病主要表現為頸肩部及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乏力。該病以神經根型頸椎病多見,風寒痹阻所致的頸椎功能障礙及疼痛較為明顯[1]。目前,臨床針對癥狀較輕、病程較短的患者,以保守治療為首選方案。中醫特色療法廣泛應用于頸椎病的治療。本研究采用溫針灸聯合葛根湯加味治療寒濕阻絡型神經根型頸椎病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5月佛山市高明區中醫院康復科收治的80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40例。對照組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齡(45.82±6.39)歲,平均病程(3.29±0.93)年。治療組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齡(46.73±6.67)歲,平均病程(3.45±0.75)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審批號:2019-166-12)。
1.2 診斷標準
(1)西醫診斷標準 依據《神經根型頸椎病診療規范化的專家共識》中診斷標準[2]。①癥狀:頸肩部疼痛并向上肢放射,受壓頸神經根支配區域感覺、運動功能異常。②體征:臂叢牽拉或椎間孔擠壓試驗陽性。③輔助檢查:頸椎CT、X線或MRI示椎間孔狹窄、神經根受壓情況與癥狀相符。
(2)中醫診斷標準 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中診斷標準[3]。①主癥:頸肩部疼痛、麻木、活動不利,得寒加重,遇熱緩解。②次癥:上肢沉重,胸悶,納呆,頭痛。③舌脈象:舌淡,苔白膩,脈沉遲或滑。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發病年齡18~65歲,男女不限;意識清楚,配合調查;近3個月未參加其他臨床研究;患者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妊娠或哺乳期女性;病情具備手術指征者;有頸部外傷、骨折或其他嚴重心血管、胃腸道疾病者;暈針或對中藥不耐受者;對磺胺類藥物過敏者。
2.1 對照組 給予塞來昔布膠囊口服治療。塞來昔布膠囊(輝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40072,0.2 g/粒)口服,每日1次,每次0.2 g,連續治療2周。
2.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溫針灸聯合葛根湯加味治療。①溫針灸。取穴:頸夾脊、風池、天柱、肩井、后溪、合谷、外關。針具選擇0.30 mm×40 mm的規格安迪牌針灸針。操作:以上腧穴定位、針刺角度及深度遵照《針灸學》教材[4]。常規消毒后,將針刺入以上腧穴,得氣后在針柄處點燃長約2 cm的艾炷,每一針柄連續點燃2壯,以皮膚潮紅、有溫熱感為度,為防止艾灰燙傷皮膚,點燃艾炷前在針灸處用硬紙隔離。每日1次,每周治療6 d,休息1 d。②葛根湯加味。方藥組成:葛根12 g,麻黃、生姜各9 g,桂枝、白芍、炙甘草各6 g,大棗12枚。依據癥狀對方劑加味,表邪犯胃嘔逆者,加生半夏3 g;身熱煩渴者,加生石膏9 g(先煎);頭痛者,加蔓荊子、藁本6 g;咽痛伴黏痰者,加桔梗6 g;伴風疹者,加防風、川芎各6 g,蟬蛻3 g。水煎300 m L,每日1劑,早、晚各服1次。本研究所用中藥及煎煮均有佛山市高明區中醫院提供,療程同上。連續治療2周。
3.1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①中醫證候評分。主癥按照無、輕、中、重度分別計0、2、4、6分,次癥按無、輕、中、重度分別計0、1、2、3分,評分越高表明病情越嚴重。②總有效率。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3]。療效指數=(治療前中醫證候評分-治療后中醫證候評分)/治療前中醫證候評分×100%。臨床控制:療效指數≥90%;顯效:70%≤療效指數<90%;有效:30%≤療效指數<70%;無效:療效指數<30%??傆行剩剑ㄅR床控制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③頸椎功能障礙指數(NDI)評分。量表包括10項內容,總分50分,分數越高表明頸椎功能障礙越重[5]。④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偡?0分,分值越高表明疼痛越強[6]。⑤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ADL)評分。總分100分,分值越高表明自理能力越強(>60分為可自理)。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中醫證候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中醫證候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中醫證候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寒濕阻絡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寒濕阻絡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評分 治療后評分治療組 40 28.84±3.22 6.12±1.89△▲對照組 40 27.13±4.35 13.66±2.71△
(2)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2.50%(37/40),高于對照組的77.50%(31/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寒濕阻絡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3)NDI、VAS、ADL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NDI、VAS、ADL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NDI、VAS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ADL評分較治療前升高,且治療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寒濕阻絡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治療前后頸椎功能障礙指數、視覺模擬評分法、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寒濕阻絡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治療前后頸椎功能障礙指數、視覺模擬評分法、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評分治療組 40 治療前 32.38±3.22 6.87±2.28 50.38±4.32治療后 11.34±2.51△▲ 1.86±0.48△▲ 89.64±6.58△▲對照組 40 治療前 33.45±4.81 7.09±2.41 51.22±5.13治療后 21.67±2.96△ 3.51±0.43△ 68.42±5.64△組別 例數 時間 頸椎功能障礙指數評分視覺模擬評分法評分
神經根型頸椎病發病機制大致分為機械壓迫、頸椎不穩和血液循環障礙3種學說,研究認為該病為椎間盤退變、炎性反應影響神經根或直接壓迫神經根所致[7-8]。頸椎病屬中醫“項痹”“痹證”范疇,《黃帝內經》言:“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碧岢霰宰C多由風、寒、濕邪侵襲而致。寒邪收引,濕邪重著,風邪善行數變,頸部受外邪侵襲而致經絡氣血運行不暢,局部拘急痙攣,從而出現疼痛、麻木甚至向肢體放射的癥狀。有學者提出,神經根型頸椎病發病受寒凝、氣滯、血瘀、痰濕等實邪侵襲所致,其中寒濕痹阻證是常見證型[9]。故本研究選擇寒濕阻絡型神經根型頸椎病進行觀察,以溫經通絡、祛寒濕、止痹痛為治療原則。
相關研究指出,西醫療法結合中醫特色療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療效更加顯著[10]。目前,西醫治療以西藥、手術治療為主。塞來昔布是通過抑制環氧化酶-2(COX-2)抑制前列腺素生成的一種非甾體抗炎藥,為目前臨床廣泛應用的止痛藥物。中醫治療以針灸、推拿、藥物等為主。李遠峰等[11]對臨床90%以上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多配合或單獨應用傳統中醫療法,收效良好。溫針灸指針刺得氣后,于針柄處點燃艾炷,通過針體將艾灸熱效應傳至皮膚深處以發揮治療作用,臨床可廣泛應用于治療各種寒證和痛證。葛根湯出自《傷寒論》,其言:“太陽病,項背強,無汗惡風者,葛根湯主之?!表棻巢勘宰C可用葛根湯治療。針對病因病機,本研究在塞來昔布常規治療基礎上采用溫針灸聯合葛根湯加味治療寒濕阻絡型神經根型頸椎病。
本研究溫針灸選穴以頸夾脊、手足太陽、足少陽經穴為主。頸夾脊穴(頸部后正中線旁開0.5寸)為經外奇穴,位于督脈與足太陽經脈之間,針刺該穴能夠調節兩經氣血,散寒通絡,還可直接刺激病變局部周圍肌肉、神經、椎間盤,緩解肌肉痙攣,改善血液循環,減輕神經根水腫及炎性反應[12]。風池穴為治風要穴,內有枕動、靜脈和枕小神經分布,主治內風、外風及頸項部疾病;天柱穴位于斜方肌起始部,內有枕動、靜脈及枕大神經干,主治后頭、頸肩腰背部痹證。兩穴與夾脊穴相配,可改善椎-基底動脈供血,起到消散寒濕、通絡止痛的作用。針刺天柱、風池穴可改善椎-基底動脈供血,加強頸部肌肉力量,穩定頸椎[13]。肩井穴屬足少陽膽經腧穴,內有頸橫動靜脈、腋神經、橈神經分布,主治頸肩背痛及上肢不遂。外關穴為手少陽三焦經之絡穴,又為三焦經與陽維脈之交會穴,主治五官病、上肢不遂病證;后溪穴為手太陽小腸經輸穴,又為小腸經與督脈之交會穴,主治頭、頸、腰背及上肢痛證;合谷穴為手陽明大腸經原穴,主治諸痛。三穴與局部腧穴遠近相配,共奏疏調頸部經絡氣血、舒筋活血止痛之功。針刺以上諸穴,再加艾灸溫經散寒、祛濕止痛,可有效改善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癥狀。
葛根湯為辛溫解表劑,方由葛根、麻黃、桂枝、芍藥、生姜、大棗6種藥物組成,具有發汗解表、舒筋生津之功。葛根可解肌散邪,升陽生津?!端幮再x》言:“療肌解表,干葛先而柴胡次之?!碧岢龈鸶谥委燂L寒所致項痹中具有突出優勢?,F代藥理研究指出,葛根素可抑制炎癥細胞、破骨細胞增殖,增強成骨細胞活力,同時能夠保護神經,緩解疼痛[14]。麻黃、桂枝合用,疏散風寒,發汗解表。現代醫學指出,麻黃與桂枝配伍可解熱、鎮痛、抗炎,其作用機制與降低5-羥色胺、前列腺素、腫瘤壞死因子等相關[15-16]。白芍、甘草是臨床治療痛證的常用配伍藥對,可酸甘化陰,緩急止痛。有研究提出,芍藥、甘草合用可增加兩藥有效成分的含量,加強緩急止痛之效[17]。大棗、生姜可溫通經脈、散寒止痛。諸藥合用,祛寒濕,止痹痛,又兼健脾生津,補中益氣。
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后兩組患者中醫證候評分及NDI、VAS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且治療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ADL評分均較治療前升高(P<0.05),且治療組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對寒濕阻絡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給予溫針灸聯合葛根湯加味治療,可緩解患者頸肩及上肢部拘急疼痛、麻木、活動不利等癥狀,改善其頸椎功能,提高患者生活活動能力。本研究不足之處為樣本量小,且為單一臨床研究,后續將進一步擴大樣本量,進行多中心的研究,以提高結果的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