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良,葛占洲
(河南省濮陽市中醫醫院骨五科,河南 濮陽 457001)
骨科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較為多發,為下肢深靜脈血管血液回流受阻、凝結異常,導致出現腫脹、疼痛等癥狀,如不及時治療會發展為肺栓塞[1]。手術后大傷元氣,瘀血阻滯[2]。另外,手術中脈絡受損,血液淤積導致脈絡瘀塞。治療應以止痛散瘀,活血補氣,通絡益氣為原則。本研究在髖關節骨折術后應用桃紅四物湯防治下肢深靜脈血栓效果較好,現報道如下。
共90例,均為我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治療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5例,對照組男25例,女20例;年齡50~70歲,平均(61.2±5.3)歲;跌落傷10例,碰撞事故傷25例,其他10例;受傷平均時間(2.41±0.23)h。觀察組男24例,女21例;年齡48~70歲,平均(62.1±5.1)歲;跌落傷11例,碰撞事故傷23例,其他11例;受傷平均時間(2.32±0.33)h。兩組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西醫診斷符合《實用骨科學》髖關節骨折的診斷標準[3]。中醫診斷符合氣滯血瘀證,主癥為下肢局部疼痛,腫脹,肢軟乏力,次癥皮膚出現青紫瘀斑,舌紫暗苔薄,脈弦澀。
納入標準:為新鮮閉合骨折,初次行手術治療患者,在術前無下肢靜脈血栓,檢查凝血四項功能無異常,近期未服用影響凝血功能的藥物。
排除標準:存在心腎功能不全、下肢靜脈脈管炎病史,存在出血傾向病史或惡性腫瘤,對研究用藥物有過敏史。
兩組均行髖關節骨折手術。由同一醫師完成手術,術后開展常規護理。
術后給予利伐沙班片(德國拜耳公司,批準文號H20120024),每次口服10mg,每天1次,服用30天。在術后開展物理療法包括彈力襪和空氣脈沖物理治療儀。患者穿戴分級壓力防血栓彈力襪,小腿和足踝壓力分別為16~18mmHg,15~20mmHg,每天穿戴時間12h,術后1~7天穿戴。在做空氣脈沖物理治療和睡覺時取下,密切觀察皮膚和下肢血運情況。空氣脈沖物理治療儀選擇足套型氣囊,壓力調整為60~200mHg,時間0.2s,頻率為5次/min,患者術后指導其進行主動踝部關節運動、足內外翻運動,每次15min,每3h活動1次,術后治療1~7天。
觀察組加用桃紅四物湯。熟地黃、白芍、當歸各12g,川芎、桃仁各9g,紅花5g。疼痛明顯加青皮、延胡索各10g,傷口紅腫明顯可加金銀花、菊花、大青葉各10g,下肢腫脹明顯加茯苓、白術、山藥各12g。共用藥30天。
檢測凝血功能,凝血酶時間,凝血酶原時間,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D二聚體水平凝血功能指標[4]。
視覺模擬評分(VAS)[5],無痛感為0分,輕度疼痛為1~3分,中度疼痛為4~6分,難以忍受的疼痛7~10分,疼痛越嚴重則得分越高。在手術前后用皮尺測量小腿直徑最大處圍度、大腿直徑最大處圍度。
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中醫證候評分按照下肢局部疼痛麻木,腫脹,肢軟乏力,皮膚青紫瘀斑,舌紫暗,苔薄,脈弦澀進行評分,按照無、輕、中、重分別記0、2、4、6分,得分越高說明癥狀越嚴重。
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愈:下肢水腫消失,經超聲檢查下肢靜脈血栓消失,靜脈無血栓,中醫證候評分減少超過80%。好轉:腿部水腫明顯消失,但小腿水腫仍有輕度水腫,經多普勒超聲檢查下肢深靜脈血栓仍有殘留,中醫證候評分與治療前比較減少60%~80%。無效:下肢仍有水腫,多普勒超聲檢查下肢靜脈仍有血栓,中醫證候評分無改善或減少不足60%。
觀察組出現1例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為2.22%;對照組出現10例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為22.2%。兩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凝血功能指標見表1。
表1 兩組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s)

表1 兩組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s)
分組 例 凝血酶時間(s) 凝血酶原時間(s) 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s) D二聚體水平(m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5 15.87±5.28 18.67±4.48 12.94±0.70 15.00±0.79 28.78±3.24 33.09±3.07 1.78±0.13 0.35±0.01觀察組 45 15.73±5.35 22.03±4.36 12.82±0.74 17.83±0.76 28.93±3.09 35.33±3.60 1.77±0.10 0.09±0.01 t 0125 3.606 0.790 17.318 0.225 3.176 0.409 123.329 P 0.901 0.001 0.432 0.000 0.823 0.002 0.684 0.000
兩組VAS評分及下肢腫脹程度見表2。
表2 兩組VAS評分及下肢腫脹程度比較 (±s)

表2 兩組VAS評分及下肢腫脹程度比較 (±s)
分組 例 VAS評分(分) 小腿圍度(cm) 大腿圍度(cm)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5 6.28±1.16 4.76±0.96 2.41±0.45 1.76±0.38 2.84±0.52 1.97±0.43觀察組 45 6.31±1.20 3.44±0.86 2.33±0.43 1.11±0.31 2.86±0.53 1.22±0.33 t 0.121 6.870 0.862 8.891 0.181 9.282 P 0.904 0.000 0.391 0.000 0.857 0.000
兩組療效見表3。

表3 兩組療效比較 例(%)
髖關節骨折術后患者容易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嚴重的會導致下肢功能障礙和肺栓塞。術后引發下肢深靜脈血栓的主要因素有靜脈血流流動緩慢,因外科手術血管壁收到破壞,血液處于高凝態[7]。髖關節骨折術后患者對血管和肌肉都會造成化學或物理性損傷,圍術期患者長時間臥床,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風險率隨之增加,及時進行預防和診斷可避免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促進患者早日康復。西醫多采用抗凝藥物治療,雖然能夠抑制抗凝血酶III的活性,但長時間用藥會導致血小板減少,增加出血風險。
下肢深靜脈血栓屬中醫“股脹”“瘀證”范疇。脾主運化,氣血津液有效通達四肢、臟腑、筋肉。骨傷不愈多與氣血運行有關。治療應以活血、行氣、化瘀為原則。
桃紅四物湯為《醫宗金鑒》方,有活血化瘀、補血止痛功效[8]。方中桃仁、紅花活血祛瘀,牛膝逐瘀通絡,當歸活血補血,白芍養血柔肝、川芎活血通絡、止痛祛風、行氣開竅。
髖關節骨折術后給予桃紅四物湯治療可有效防治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