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華,張曉斌,文建淑,文洪博,蔣祖紅
(1.重慶市石柱縣人民醫院中醫科,重慶 石柱 409100;2.山東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中西醫結合風濕免疫科,山東 濟南 250001)
強直性脊柱炎(AS)為臨床的常見病,以乏力、下腰痛為主要表現,近年隨著人們生活結構的不斷變化,該病的發生率呈逐年上升趨勢[1-2]。本研究用督灸配合蠲痹通幽湯加減治療AS寒濕痹阻型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168例,均為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寒濕痹阻型AS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84例。對照組男53例,女31例;年齡19~32歲,平均(25.64±1.27)歲;病程1~3年,平均(2.27±0.15)年。觀察組男54例,女40例;年齡20~33歲,平均(25.71±1.34)歲;病程1~4年,平均(2.34±0.18)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西醫符合《強直性脊柱炎診斷及治療指南》[3]中AS有關標準。伴有下腰痛、乏力等癥狀。中醫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中寒濕痹阻型AS相關診斷。主癥見脊背疼痛、肢體困重、晨僵遇寒加重,次癥見小便清長、口淡不渴、關節腫脹,舌淡苔白,脈滑。
排除標準:對使用藥物過敏,依從性較差,存有嚴重的脊柱關節畸形。
兩組均用蠲痹通幽湯加減治療。藥用黨參、黃芪各18g,當歸、熟地、赤芍、獨活、姜黃、桑寄生、木瓜各15g,川芎、桃仁、土鱉蟲、白芷、火麻仁各10g,紅花、甘草各6g,細辛、全蝎各3g。水煎,取汁300mL,日1劑,早晚分2次服用。持續用藥8周。
觀察組加用督灸。取大椎到腰俞穴,患者取俯臥位,顯現脊背部,對選取穴位進行消毒,將生姜泥鋪于大椎到腰俞穴,并放置艾柱,點燃兩端與中點,1次1h。灸后以干毛巾擦凈,若皮膚有水泡發生,則用進行消毒后的毫針刺破,等到結痂自動掉落。1周1次,連續治療8周。
脊柱活動度。于治療前、治療8周后參照《中華風濕病學》[7]測量脊柱側彎度、胸廓擴張度、指地距、枕墻距。
炎性因子水平。于治療前、治療8周后采集5mL靜脈血,離心獲取血清后,以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其C反應蛋白(CRP)、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
用SPSS20.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表達、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按《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進行療效評估。中醫證候積分減少率=(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痊愈:癥狀完全消失,中醫證候積分減少率大于等于95%。顯效:癥狀顯著改善,中醫證候積分減少率70%~94%。有效:癥狀略微改善,中醫證候積分減少率30%~69%。無效:癥狀無改善。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兩組治療前后脊柱活動度指標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脊柱活動度指標比較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脊柱活動度指標比較 (±s)
組別 例 脊柱側彎度(cm) 胸廓擴張度(°) 指地距(cm) 枕墻距(cm)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84 10.36±1.48 14.28±1.79 3.42±0.39 4.08±0.51 36.68±8.74 25.32±6.38 4.78±0.63 3.27±0.46觀察組 84 10.42±1.52 16.07±2.24 3.38±0.32 4.57±0.62 36.75±8.89 19.47±5.59 4.84±0.69 2.54±0.38 t 0.259 5.722 0.727 5.594 0.052 6.321 0.587 11.213 P 0.796 0.000 0.468 0.000 0.959 0.000 0.557 0.000
兩組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s)
組別 例 CRP(mg/L) TNF-α(n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84 25.39±4.27 18.34±3.46 39.35±5.44 28.53±3.67觀察組 84 25.46±4.38 13.56±2.89 39.46±5.57 23.24±3.21 t 0.105 9.718 0.130 9.944 P 0.917 0.000 0.897 0.000
AS屬中醫“骨痹”范疇。多是由先天稟賦不足,肝腎虧虛,筋骨失養,水濕內停,關節腫脹,外感六淫,日久聚痰,阻于經絡,氣滯血瘀,痰淤互結,內侵骨髓,伏于督脈所致,以寒濕痹阻型為主,故需施以滋肝補腎、化瘀通絡、祛風散寒之法[7]。蠲痹通幽湯加減為我院的經驗方,方中黨參可補血生津、補脾肺氣,黃芪具有排膿止痛、強筋壯骨的效果,當歸有散寒止痛之效,熟地滋陰補血,赤芍、川芎、桃仁、白芷活血祛瘀,獨活有祛風除濕、通痹止痛等作用,姜黃通經止痛、破血行氣,桑寄生祛風濕、補肝腎,木瓜舒筋活絡,土鱉蟲破血逐瘀,火麻仁補益虛勞,紅花散瘀止痛、活血通經,甘草補脾益氣、緩解止痛,細辛祛風止痛,花椒溫煦散寒。諸藥配伍,共奏滋補肝腎、活血散瘀、舒筋壯骨之效,進而有效改善脊柱活動度。藥理研究證實,黃芪、當歸等能夠有效清除機體的氧自由基,調節機體免疫,充分發揮抗炎功效,從而有效減輕炎性反應[8]。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脊柱側彎度、胸廓擴張度高于對照組,指地距、枕墻距、CRP、TNF-α低于對照組,提示督灸配合蠲痹通幽湯加減在寒濕痹阻型AS治療中效果確切,能夠減輕機體炎性反應,有效改善脊柱活動度。其原因為AS屬督脈病,督灸作為中醫特色外治法,循督脈施灸可直達病灶。督脈屬腎,肝腎同源,對督脈進行針灸,可有效調節臟腑功能及陰陽平衡,以此激發腎間動氣,從而達到溫陽補腎、壯骨強脊之效,有效提升脊柱活動度。督灸過程中用生姜泥能夠起到強效的破血逐淤之效,生姜的姜辣素、姜醇等成分具備良好的消炎功效,借助艾柱燃燒的溫和熱力,可更好的減輕機體的炎性反應,有效控制病情[9]。
綜上所述,督灸聯合蠲痹通幽湯加減治療寒濕痹阻型AS效果較好,可有效抑制炎性因子釋放,改善脊柱活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