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玉晉
(河南省中醫(yī)院,河南 鄭州 450002)
腦梗死是由于腦部缺血、缺氧導致的腦組織缺血性軟化或壞死,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在45歲以上中老年群體中較為常見[1]。患者患病初期沒有明顯癥狀,中期會出現(xiàn)昏迷、高熱、身體某些部位會出現(xiàn)麻木和意識障礙,若不及時采取治療措施,病情發(fā)展至后期可能進展為腦疝甚至腦死亡,嚴重損害患者身體健康。臨床實踐表明,腦梗死發(fā)病一年內(nèi)是恢復期,在恢復期給予患者有效治療,是控制患者病殘程度,有效改善預后的關鍵[2-3]。本研究用參麻通絡膠囊聯(lián)合補中益氣湯加味治療腦梗死恢復期療效較好,現(xiàn)報道如下。
共100例,均為2019年1月到2020年2月我院就診的腦梗死恢復期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男25例,女25例;年齡42~57歲,平均(50.16±4.33)歲;病程10~22周,平均(16.18±6.23)周。觀察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43~57歲,平均(50.39±4.51)歲;病程10~23周,平均(16.51±6.19)周。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西醫(yī)診斷標準:均符合《神經(jīng)病學》中有關腦梗死的診斷標準[4];②均經(jīng)MRI或CT診斷確診為腦梗死;③均伴有嚴重肢體障礙;④無精神疾病可配合治療;⑥經(jīng)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自愿參與本研究。腦梗死恢復期:在腦梗死發(fā)病的3個月以后,梗死病灶已經(jīng)形成疤痕增生,神經(jīng)功能癥狀、體征已經(jīng)平穩(wěn),部分可遺留偏癱、感覺異常、失語、構(gòu)音障礙、共濟失調(diào)等后遺癥。中醫(yī)診斷標準:中醫(yī)證型為氣虛血瘀證,有半身不遂、口眼?斜、舌體不正、語言不利等臨床癥狀,伴頭痛眩暈、面色淡白、心悸自汗、氣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苔薄白、脈搏細澀無力、脈絡瘀阻等。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西醫(yī)診斷標準;②臨床資料完整;③知情研究并同意。
排除標準:①急性上消化道出血;②肝腎功能嚴重受損;③合并呼吸衰竭;④有腦部出血傾向;⑤不屬氣虛血瘀證。
兩組均遵同一組醫(yī)師醫(yī)囑進行基礎藥物治療與康復鍛煉。
另給予參麻通絡膠囊(揚州中惠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Z20040132)口服,每次5粒,日2次。連續(xù)治療2個月。
觀察組聯(lián)合補中益氣湯加味治療。藥用黃芪30g,白術、柴胡、澤瀉、當歸、川芎、葛根、牛膝、生地黃各15g,天麻、麥冬各12g,紅花、地龍、陳皮各9g。失眠加茯神,頭痛加延胡索,血壓高加石決明,胸悶氣短加石菖蒲。水煎服,每次200mL,日2次。連續(xù)治療2個月。
治療前后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評分表進行評定,分值為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強。采用Barthel指數(shù)對患者行為能力進行評定,共10個項目,4個等級,包括自主穿衣、自主進 食、獨自洗澡、上廁所、排便控制、步行活動、外出等內(nèi)容,總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生存能力越強。采用NIHSS評分表對患者神經(jīng)功能評分進行評定,包括意識水平、指令配合度、面部表情、肢體障礙程度、語言表達情況等,分值為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越嚴重。
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采用自動生化分析儀分別于治療前后測定血小板黏附率、全血還原黏度、紅細胞壓積。對治療前后的各項中醫(yī)證候進行分級評分,主癥包含口舌歪斜、頭暈目眩、半身不遂、言語蹇澀,按照無、輕、中、重癥計0、2、4、6分。
用SPSS19.0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行t檢驗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功能缺損積分減少不足18%為無效,功能缺損積分減少18%~45%為有效,功能缺損積分減少46%~90%為顯效,功能缺損積分減少91%~100%為臨床痊愈。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口舌歪斜 頭暈目眩 半身不遂 言語蹇澀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后 治療后觀察組 50 4.92±1.31 1.23±0.34 4.56±2.13 0.68±0.44 4.11±1.58 1.01±0.36 4.65±1.66 1.03±0.06對照組 50 4.62±1.42 2.72±0.41 4.74±2.30 1.65±1.02 3.83±1.87 1.65±1.46 4.75±1.64 1.73±0.53 t 1.09 11.82 0.41 6.17 0.81 3.01 0.30 9.28 P 0.27 0.00 0.69 0.00 0.42 0.00 0.76 0.00
兩組治療前后Barthel和NIHSS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Barthel和NIHSS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Barthel和NIHSS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Barthel NIHSS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0 45.21±3.46 74.12±6.54 21.57±3.50 11.43±2.89對照組 50 45.33±3.51 65.81±5.43 22.08±3.77 16.51±3.02 t 0.17 6.91 0.70 8.59 P 0.86 0.00 0.49 0.00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s)
組別 例 血小板黏附率(%) 全血還原黏度(mpas) 紅細胞壓積(%)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0 48.92±8.31 14.23±0.34 13.56±2.83 6.13±0.44 50.11±6.08 38.52±3.65對照組 50 49.12±8.42 16.72±0.41 13.74±2.90 9.25±1.02 49.83±5.87 44.53±4.75 t 0.12 33.01 0.31 19.86 0.23 7.09 P 0.91 0.00 0.75 0.00 0.82 0.00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腦梗死發(fā)病率和致死率均較高,是導致中老年人致殘和死亡的主要原因[5]。腦梗死的主要誘因是頸部或顱內(nèi)大動脈粥樣化并形成大量血栓,血栓脫落后導致血管阻塞,腦部血液循環(huán)形成障礙[6-7]。臨床癥狀與缺血程度、腦組織壞死部位和神經(jīng)功能受損程度有關,常表現(xiàn)為大小便失禁、肢體運動障礙等,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
腦梗死屬中醫(yī)“中風”范疇。為煩勞失養(yǎng)、飲食不節(jié)、情志失調(diào)和氣虛血瘀所致,治療應辨證治療[8]。中醫(yī)認為情志郁怒引內(nèi)風而發(fā)卒中,酗酒無度,過食肥膩均可致脾胃失健,痰郁化熱并引動肝風,煩勞失養(yǎng)可損陽氣,虛陽化風,陰血暗耗[9]。氣虛,必不能達于血管,血管無氣,則停留致瘀。氣虛血瘀是導致腦梗死的主要原因,治療應以益氣、活血、化瘀為主,并輔以祛邪升陽、健脾除濕。研究結(jié)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NIHS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Barthel高于對照組,表明聯(lián)合用藥能夠改善臨床癥狀,減少神經(jīng)功能損傷并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這與既往研究結(jié)果基本一致[10]。參麻通絡膠囊中黃芪、當歸可活血補氣,丹參、赤芍、紅花、桃仁可活血化瘀。補中益氣湯中黃芪可補中益氣,白術可補中氣、健脾胃,當歸可補血養(yǎng)血、活血化瘀,紅花、地龍、陳皮可活絡通經(jīng),川芎可祛風燥濕、活血止痛。諸藥合用可治氣虛血瘀之本,兼除脾胃失調(diào)之標。參麻通絡膠囊中天麻可平抑肝陽,牛膝、枸杞可補養(yǎng)肝腎、僵蠶、雞血藤可活血通絡,疏通血脈。諸藥合用,可使氣旺血行,腦髓得養(yǎng)。治療后觀察組血小板黏附率、全血還原黏度、紅細胞壓積均低于對照組,表明聯(lián)合用藥可有效降低血液黏度,改善顱內(nèi)血液循環(huán)障礙。可能是因為補中益氣湯中川芎、牛膝、當歸等均具有活血通絡之效,可使血管擴張,促進血液流動和循環(huán),預防血栓形成,從而對腦部組織形成保護作用。進一步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表明聯(lián)合用藥可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改善臨床癥狀。
綜上所述,腦梗死恢復期給予補中益氣湯加味聯(lián)合參麻通絡膠囊治療能夠有效緩解臨床癥狀,降低血液黏度并減少神經(jīng)功能損傷,臨床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