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李
(河南省信陽市平橋區中醫院中醫內科,河南 信陽 464100)
腦卒中起病急且病情進展較快,可造成不同程度神經功能損傷,發病2周后進入恢復期,是神經功能恢復的關鍵時期[1]。目前,臨床治療腦卒中恢復期以抗血小板聚集、補液等常規治療聯合康復鍛煉為主,以促進神經功能恢復。腦卒中屬中醫“中風”范疇,以氣虛血瘀證較為常見,因瘀血兼痰濁痹阻脈絡,腦失所養而誘發,故治療應以活血化瘀、通經疏絡為原則。通絡化瘀方有活血祛瘀、補氣通絡之效[2]。針刺屬于物理療法,通過刺激機體穴位,達到通經活絡的功效,用于腦卒中恢復期中具有較好的療效[3]。本研究用通絡化瘀方聯合針刺治療腦卒中恢復期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共106例,均為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信陽市平橋區中醫院診治的腦卒中恢復期患者,患者及其家屬知曉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采用交替分組法分為兩組各53例。對照組男30例,女23例;年齡40~74歲,平均(61.38±2.33)歲;病程8~20周,平均(14.85±1.27)周。觀察組男31例,女22例;年齡41~75歲,平均(61.57±2.49)歲;病程8~21周,平均(14.91±1.34)周。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①西醫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4]中腦卒中的診斷標準。②中醫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5]中氣虛血瘀證的診斷標準。主癥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不語,感覺減退或消失;次癥為面色淡白,氣短乏力,自汗出;舌脈為舌質發暗,苔白膩,脈沉細。
納入標準:①與中西醫診斷標準相符;②認知功能正常,可配合研究;③近期未接受相關治療。
排除標準:①腦部腫瘤;②肝腎功能異常;③感染性皮膚病;④對所用藥物過敏。
兩組均給予常規抗血小板聚集、補液、營養支持等常規治療,并由專科醫師指導患者康復訓練,包含站立平衡訓練、行走訓練等,每次45min,日1次。同時聯合針刺療法,取肩井穴、肩髎穴、曲池穴、手三里穴、外關穴、合谷穴、環跳穴,采用平補平瀉法進針,每穴留針30min,每周2次,治療2個月。
觀察組加用通絡化瘀方治療。藥用半夏、桃仁各20g,紅花、茯苓、川芎、白術各15g,橘紅、當歸、天麻各10g,赤芍、甘草各6g,大棗4枚。水煎取汁200mL,日1劑,分早晚2次溫服,治療2個月。
中醫證候:于治療前、治療2個月參照相關標準[5]中醫證候評分量表(自擬)評估臨床癥狀,量表由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等10個癥狀組成,各癥狀采用3級評分法,主癥根據輕、中、重程度分別計2、4、6分,次癥根據輕、中、重程度分別計1、2、3分,舌脈異常各計1分,正常計0分,總分36分,得分越高表示臨床癥狀越嚴重。
血液流變學指標:于治療前、治療2個月抽取外周靜脈血4mL,置入抗凝管,應用全自動血液流變儀(北京賽科希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型號為SA-9800)檢測血漿黏度以及血漿纖維蛋白原水平。
基本痊愈: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6]評分降低90%~100%,病殘程度為0級。顯效:NIHSS評分降低46%~89%,病殘程度1~3級。有效:NIHSS評分降低18%~45%。無效:NIHSS評分降低18%以內或升高。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2個月 t P觀察組 53 21.59±2.25 10.78±1.12 36.432 <0.001對照組 53 21.24±2.13 13.22±1.41 23.399 <0.001 t 0.822 9.865 P 0.413 <0.001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血漿纖維蛋白原(g/L)治療前 觀察組53 2.74±0.28 4.82±0.52對照組53 2.69±0.25 4.90±0.57 t 0.970 0.849 P 0.334 0.398治療2個月觀察組53 1.93±0.17* 4.03±0.34*對照組53 2.21±0.19* 4.51±0.48*t 7.995 5.941 P<0.001 <0.001時間 組別 例 血漿黏度(mPa·s)
高血壓、高血脂、不良生活習慣均可誘發腦卒中,發病后伴有不同程度神經功能缺損。腦卒中恢復期是受損神經功能恢復的關鍵時期。
中醫認為,腦卒中多因病久傷正,正氣不足,無力行血,血行不暢,漸致瘀血內停,阻滯腦絡而引發此病,治療需以活血逐瘀、益氣通絡為主。通絡化瘀方中半夏可消痞散結,桃仁能活血化瘀,為君藥;川芎可活血行氣,赤芍能散瘀止痛,茯苓有利水滲濕、寧心安神之功,白術可健脾益氣,紅花能活血通經、散瘀止痛,天麻可平肝息風止痙,為臣藥;橘紅能理氣寬中,當歸可補血活血,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活血化瘀、行氣通絡之效[7]。針刺療法通過針刺肩井穴、肩髎穴、曲池穴等穴位,行疏通脈絡氣血之效,使血氣運行通暢,發揮通絡化瘀之效[8]。
研究結果顯示,治療2個月,觀察組整體療效優于對照組,且觀察組中醫證候評分、血漿黏度、血漿纖維蛋白原水平均比對照組低,說明腦卒中恢復期應用通絡化瘀方聯合針刺療法治療療效較好,可有效改善血液流變學,減輕臨床癥狀。通絡化瘀方中桃仁具有抗凝血、抗血栓的作用,可改善血液流變學;川芎可擴張血管,增加冠脈血流量,改善腦循環;赤芍可清除氧自由基,避免脂質過度氧化,抑制腦細胞、神經細胞的氧化損傷[9]。針刺曲池穴、環跳穴可疏通經脈,促使血氣運行通暢,促進腦部血液循環,以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加快修復機體受損的神經元細胞,改善神經功能[10]。因此,兩種治療方案聯合應用于腦卒中恢復期的治療可進一步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促進神經細胞的恢復,改善臨床癥狀。
綜上所述,腦卒中恢復期應用通絡化瘀方聯合針刺治療療效較好,可有效改善血液流變學,減輕臨床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