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佳歡,趙彥超,梁亞鋒
(河南省許昌市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河南 許昌 461000)
血管性癡呆是一種精神衰退性疾病,可造成患者認知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既往臨床治療血管性癡呆多以西醫為主導,目的在于改善患者腦組織血液微循環、促進患者腦能量代謝,促進神經細胞活性,控制精神行為癥狀[1-2]。血管性癡呆屬中醫“呆病”“癡呆”范疇,其病位在腦,多因臟腑疲憊,脈絡不通,瘀血壅塞腦絡,以致氣血運行不暢,致神機失用,為氣虛絡瘀證。因此,治療應以補氣行血、祛瘀通絡為原則[3]。補陽還五湯具有補氣活血,祛瘀通絡之功,可改善腦部微循環[4]。針刺督脈4穴可刺激及調節穴位,加強藥物吸收,改善腦部血液循環,進而強化治療效果[5]。本研究用補陽還五湯聯合針刺督脈四穴輔治血管性癡呆效果較好,現報道如下。
共70例,均為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許昌市人民醫院治療的血管性癡呆患者,根據門診單雙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5例。對照組男26例,女9例;年齡66~78歲,平均(69.31±2.14)歲;病程1~4年,平均(2.24±0.54)年。觀察組男24例,女11例;年齡65~79歲,平均(69.97±2.26)歲;病程1~5年,平均(2.39±0.61)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符合《神經病學》[6]中血管性癡呆診斷標準。中醫診斷符合《中醫內科學(新世紀第4版)》[7]中氣虛絡瘀證診斷標準:主癥為面色淡白無華,晦暗青灰,神疲乏力,氣短懶言;次癥為食少納呆,神志恍惚,表情呆板,行為異常,肢體局部刺痛不移拒按,麻木,小便頻數;舌淡紫或有瘀斑苔白,脈緩或脈澀。
納入標準:①符合診斷標準;②腦血管疾病后出現認知障礙;③具有基礎的言語表達能力。
排除標準:①合并腎、肺功能障礙;②合并視力、聽力功能障礙;③合并感染性疾病;④存在藥物濫用史。
兩組參照《2019年中國血管性認知障礙診治指南》[8]均采取常規西醫治療,包括飲食干預。空腹口服丁苯肽軟膠囊(石藥集團恩必普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90406)0.2g,日3次;艾地苯醌片(齊魯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90712)30mg,口服,日3次。內服補陽還五湯,藥用黃芪60g,當歸15g,赤芍10g,地龍10g,川芎10g,紅花10g,桃仁10g。加水煎至200mL,早晚2次服用,日1劑。
觀察組加用針刺督脈四穴治療。患者取背靠坐位,消毒大椎、水溝、神庭及百會,配穴為足三里、太溪及神門穴位,而后電針接患者百會穴、神庭穴,于百會針刺時針尖指向神庭穴,神庭針刺時針尖向百會穴,而后沿頭皮15°~30°刺入帽狀腱膜0.5~1寸,而后連接治療儀(上海醫療儀器廠,型號G6805),設置頻率為1min300~500次,以患者可耐受為準,水溝穴針刺時略微傾向鼻中隔,針刺手法為雀啄,刺激至患者流淚為準,其余穴位行捻轉補法,1次40min,日1次,1周6次。
兩組均治療4周。
中醫證候評分:于治療前、治療4周,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9]評估,將主癥按無癥狀(0分)、輕度(2分)、中度(4分)、重度(6分),次癥按無(0分)、輕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舌脈無(0分)、有(1分)進行評分,總分為各證候評分之和,共34分,評分越高表示癥狀越重。
血液流變學指標:于治療前、治療4周時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5mL,于取血后20min應用全自動血流變儀(重慶賽航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型號SH210A)測定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漿黏度。
用SPSS22.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全部計量資料均經Shapiro-Wilk正態性檢驗,符合正態分布以(±s)表示,組間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評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4周時 t P觀察組 35 27.61±2.11 13.67±1.57 48.357 <0.001對照組 35 26.99±2.08 16.81±1.69 39.472 <0.001 t 1.238 8.053 P 0.220 <0.001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mPa·s,±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mPa·s,±s)
注:與本組治療前同指標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例 全血高切黏度 全血低切黏度 血漿黏度治療前 觀察組 35 6.03±0.35 13.68±0.71 2.09±0.12對照組 35 6.01±0.41 13.72±0.77 2.11±0.14 t 0.220 0.226 0.642 P 0.827 0.822 0.523治療4周 觀察組 35 4.12±0.24* 10.01±0.54*1.54±0.05*對照組 35 5.03±0.29* 11.67±0.64*1.87±0.12*t 14.302 11.728 15.018 P<0.001 <0.001 <0.001
血管性癡呆是由腦血管病變導致額葉、顳葉以及周圍組織受損,致使腦組織受創,進而引起記憶、注意和執行力等認知功能損害。既往,西醫治療血管性癡呆以改善腦代謝為主要原則。
血管性癡呆屬中醫“呆病”“癡呆”范疇。多因年老體衰、疲勞過度、氣血虧虛,飲食失常所致的痰濁內生,以致氣血運行不暢,導致血瘀阻滯難行,堵于腦絡,故而形成氣虛絡瘀之證,氣虛為該病之本,血瘀為此病之標,治療需本標兼治療。補陽還五湯方中黃芪補氣升陽、固表止汗為君藥可大補元氣,消瘀不傷正。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為臣藥,可化瘀不傷血,溫經通脈。赤芍清熱涼血,散瘀止痛。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紅花活血通經,散瘀止痛;桃仁活血祛瘀,潤腸通便;合為佐藥,可逐瘀通經、活血行氣。地龍力專善走,周行全身為使藥可清熱定驚、通絡平喘。諸藥合用,可使氣足而血行,瘀去而絡通。研究結果顯示,治療4周,兩組中醫證候評分均低于治療前,觀察組低于對照組。提示補陽還五湯聯合針刺督脈四穴治療血管性癡呆效果顯著,可改善臨床癥狀。現代藥理研究證實補陽還五湯方中赤芍可擴張血管,改善血液流變性,改善其腦部血液微循環[9]。黃芪、川芎可擴張血管,改善腦局部血液微循環,促進腦損傷神經組織修復,改善臨床癥狀[10];川芎可擴張腦血管,增加腦血管流量,改善血液微循環[11]。針刺督脈組穴可補腎助陽、通調督脈、補益腎氣,而本研究選取大椎、水溝、神庭以及百匯四方穴位,可開啟蔽之神志,升舉清陽,并且還可溫煦臟腑,滋補體內陽氣,激發大腦與臟腑功能,針刺足三里、太溪和神門可健脾和胃、養心安神[12]。二者聯合,可進一步強化治療效果,改善臨床癥狀。
血液流變學異常可導致腦部血液循環受限,使血液黏度增加,而血液黏度過高則影響腦部血流灌注,導致血管內壁及神經損傷發生缺血缺氧性損傷,進而引發血管性癡呆。因此,改善血液流變學可有效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4周,兩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漿黏度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提示補陽還五湯聯合針刺督脈4穴治療可改善血管性癡呆血液流變學指標,改善腦局部血液微循環。現代藥理研究證實,當歸可明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度,還可增強血紅細胞攜氧功能,緩解腦組織缺氧情況,促進受損神經組織修復[13];桃仁可擴張血管,增加血環磷酸腺苷含量,進而抑制血液凝固以及血栓形成,具有較好的溶血作用,可改善血液高凝狀態,促進血液流變學的改變[14];紅花兼具較好擴張冠脈的作用,可提高腦部血流灌注量,減少腦神經組織損傷。針刺具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的作用,可改善血液高凝狀態,而針刺的督脈與人體腦組織聯系緊密可通調髓海,疏通腦絡,并且督脈與任脈相交,針刺患者任督二脈可協助補陽還五湯調節陰陽,二者聯合使用可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補陽還五湯聯合針刺督脈四穴輔治血管性癡呆可改善腦部血液流變學指標恢復腦部血流灌注,修復受損神經組織,改善癡呆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