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偉
(河南省清豐縣第三人民醫院中醫內科,河南 清豐 457300)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arthritis,RA)表現為關節功能受阻、疼痛、腫脹,甚至可導致關節萎縮、畸形。心包炎、胸膜炎等疾病患病率達40%[1]。甲氨蝶呤為RA臨床治療常用藥物,可減輕關節損傷,保護關節功能。中醫認為肝腎虧損、濕毒風寒內侵為RA主要病因病機,治療應補益肝腎、通絡祛風。本研究自擬補腎加味蠲痹湯輔助治療RA療效較好,現報道如下。
共90例,均為我院2019年5月至2021年1月收治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5例。對照組男14例,女31例;年齡35~54歲,平均(44.24±4.51)歲;病程1~8年,平均(4.27±1.54)年。觀察組男15例,女30例;年齡35~53歲,平均(43.86±4.28)歲;病程1~9年,平均(4.43±1.82)年。兩組基線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研究經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符合中醫診斷標準[2]。主癥為關節腫脹疼痛,晨僵,自汗,腰膝酸軟,便溏;次癥為脈沉濡或遲,舌體胖大,舌淡苔膩。
符合西醫診斷標準[3]。手X線片顯示關節間隙狹窄改變,關節骨質疏松;晨僵持續至少1 h/d,病程大于等于6周。近指、掌指、腕關節腫,病程大于等于6周;存在風濕結節;RF(類風濕因子)陽性滴度>1∶20;大于等于3個關節腫,病程大于等于6周;對稱性關節腫,病程大于等于6周;符合4項可診斷為RA。
患者及家屬知情并簽訂同意書。排除存在除RA外其他風濕病,關節嚴重畸形,存在免疫系統障礙或血液系統障礙,哺乳或妊娠期女性,對研究所用藥物不耐受。
兩組均給予甲氨蝶呤(上海上藥信誼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0644)7.5 mg,1周1次。
觀察組加用補腎加味蠲痹湯。山藥15g,赤白芍10g,伸筋草15g,懷牛膝12g,生熟地15g,山茱萸12g,絡石藤15g,威靈仙12g,骨碎補12g。腫脹甚則加皂角刺、木瓜,痛甚則加全蝎,延胡索,偏陰虛則加地骨皮、玄參,偏陽虛則加鹿角霜、淫羊藿,兼寒濕則加蒼術、桂枝,兼濕熱則加薏苡仁、黃柏,兼瘀血則加沒藥、乳香,兼血虛則加雞血藤、當歸。1日1劑,水煎2次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溫服。
1個月為一療程,兩組均治療3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腫脹指數:高出骨突出部分,重度腫脹為3級(計3分);與骨突出部相平,中度腫脹為2級(計2分);未超過骨突出部分,輕度腫脹為1級(計1分);不腫為0級(計0分)。
功能障礙指數:關節活動受限在>2/3為3級(計3分),關節活動受限在<2/3為2級(計2分),關節活動受限在<1/3為1級(計1分),功能正常為0級(計0分)。
疼痛指數:劇痛或自發痛為3級(計3分),觸時回縮關節為2級(計2分),輕微壓痛為1級(計1分),無痛為0級(計0分)。
實驗室指標,包括CRP(C反應蛋白)、RF(類風濕因子)、ESR(紅細胞沉降率)。
關節腫脹,關節疼痛,晨僵,自汗,腰膝酸軟等中醫證候積分,分為重度(計3分)、中度(計2分)、輕度(計1分)、無(計0分)。
顯效:CRP、ESR接近正常或顯著改善,各項指標積分改善>75%。有效:CRP、ESR明顯改善,各項指標積分改善30%~75%。無效:CRP、ESR無明顯改善,各項指標積分改善<30%。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體征及癥狀改善情況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體征及癥狀改善情況比較 (±s)

表2 兩組體征及癥狀改善情況比較 (±s)
時間 組別 例 疼痛指數 功能障礙指數 腫脹指數 晨僵時間(min)治療前 觀察組 45 2.31±0.42 2.20±0.41 2.32±0.22 96.30±48.27對照組 45 2.24±0.57 2.16±0.58 2.26±0.38 100.12±50.08 t 0.663 0.378 0.917 0.368 P 0.509 0.707 0.362 0.713治療后 觀察組 45 0.70±0.14 0.54±0.19 0.16±0.13 30.24±20.34對照組 45 1.53±0.51 1.27±0.62 1.39±0.71 60.71±30.43 t 10.528 7.552 11.431 5.584 P<0.001 <0.001 <0.001 <0.00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5 21.33±7.04 8.09±2.21對照組 45 19.95±5.48 15.29±5.22 t 1.038 8.521 P 0.302 <0.001
兩組治療前后實驗室指標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實驗室指標比較 (±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實驗室指標比較 (±s)
時間 組別 例 CRP(mg/L)ESR(mm/h) RF(U/mL)治療前 觀察組 45 20.02±8.36 37.50±8.31 283.26±110.17對照組 45 19.86±8.03 38.30±7.21 275.29±123.26 t 0.093 0.488 0.323 P 0.926 0.627 0.747治療后 觀察組 45 8.71±4.94 16.47±3.22 84.51±37.25對照組 45 13.50±5.85 25.45±6.54 116.33±70.11 t 4.197 8.264 2.689 P<0.001 <0.001 0.009
RA發病因素主要為滑膜血管增生,滑膜進行性損傷,炎性細胞浸潤,進而損害滑骨、軟骨等骨組織,破壞關節結構,具有進展性、對稱性、反復性的特點[4]。目前,臨床治療RA主要給予DMARDs類藥物、慢性作用抗風濕藥、非甾體抗炎藥等藥物治療,但對部分RA患者對抗風濕藥物敏感性較高,易引發不良反應。中醫治療RA具有多靶點、多層次、整體調節的特點,可對機體整體調節,改善機體免疫功能,緩解關節癥狀,同時可緩解西藥不良反應,臨床治療表現出一定優勢,因此臨床逐漸將其研究轉向中西醫結合方向。
RA屬中醫“骨痹”、“歷節病”、“頑痹”等范疇。《素問·氣穴論》載:“積寒留舍,……肋肘不得伸,內為骨痹,外為不仁。”[5]腠理不密,正氣虧虛,濕熱、風寒之邪侵入,痹阻經絡、關節、肌肉,氣血運行不暢而致痹證,治療應遵循通絡祛風、補益肝腎的原則[6]。補腎加味蠲痹湯中威靈仙通行十二經脈,與伸筋草、絡石藤配合具有除濕祛風、通利關節、驅除邪毒、止痛通絡之功。山茱萸、山藥、熟地具有滋陰補血,補益肝腎之效。懷牛膝具有滋補肝腎之用。骨碎補具有壯骨續筋之功。雞血藤、赤白芍具有止痛緩急,活血養血之用。諸藥合用,共奏通絡活血、補益肝腎、除痹祛濕之效[7]。藥理研究證實,絡石藤具有抗痛風、鎮痛、抗炎的作用。伸筋草具有抑制炎性細胞因子,降低關節炎指數及類風濕因子的作用。骨碎補具有保護、修復關節軟骨的作用。白芍中的白芍總甙成分具有鎮痛、抗炎、雙向調節免疫的作用[8]。補腎加味蠲痹湯具有改善關節局部血液循環、抗關節炎、調節機體免疫功能、鎮痛、解熱的作用[9]。
補腎加味蠲痹湯輔助治療RA療效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