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娟,李 帥,王明杰
(河南省鄲城縣中醫院疼痛康復科,河南 鄲城 477150)
偏癱是腦卒中后較為多見的一種并發癥,以步行、軀體、平行功能障礙為主要臨床表現,大多數偏癱會逐漸發展為痙攣性偏癱,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也給家庭和社會造成嚴重負擔。目前臨床對于痙攣性偏癱尚無統一和確切有效的治療方案,西醫多采用神經肌肉電刺激(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MES)治療,通過低頻脈沖電流對神經纖維進行刺激,促肌肉恢復舒縮[1]。研究指出[2],針灸對腦卒中后偏癱有良好效果,可改善肢體運動功能。本研究用浮針療法聯合加味黃芪桂枝五物湯輔治腦卒中后痙攣性偏癱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共80例,均為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鄲城縣中醫院疼痛康復科收治的腦卒中后痙攣性偏癱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男19例、女21例,平均年齡(66.5±6.1)歲,平均病程(3.68±1.25)個月,平均BMI(24.88±1.62)kg/m2,卒中類型為腦梗死13例、腦出血27例,患側在左18例、在右22例,合并癥為高血壓5例、糖尿病7例、高脂血癥5例。對照組男19例、女21例,平均年齡(66.7±6.3)歲,平均病程(3.71±1.27)個月,平均BMI(25.03±1.59)kg/m2,卒中類型為腦梗死14例、腦出血26例,患側在左17例、在右23例,合并癥為高血壓4例、糖尿病8例、高脂血癥6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西醫診斷標準:參考《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的腦卒中診斷標準[3],即經影像學檢查可見相應缺血或出血病灶,同時伴痙攣性偏癱,即MAS分級大于等于1級,CSS評分大于等于7分。
中醫診斷標準:參考《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的中風病痰瘀阻絡型診斷標準[4],肢體強急,主癥為半身不遂、口舌斜歪、言語謇澀、氣虛痰瘀、感覺減退等,次癥為心煩易怒、氣虛乏力、痰多黏稠、頭痛眩暈,舌苔白或黃膩、舌質紅,脈弦滑。
納入標準:①符合西醫腦卒中后痙攣性偏癱的診斷標準;②符合中醫中風病的診斷標準及痰瘀阻絡型;③年齡大于等于50歲;④病程大于等于1個月;⑤患者或其家屬均對試驗知情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免疫或造血系統障礙;②合并嚴重心肺肝腎功能障礙;③合并惡性腫瘤;④伴關節痙攣畸形、骨折等肢體疾病;⑤合并軀體功能障礙。
兩組皆給予吸氧、抗凝、溶栓等基礎治療。給予神經肌肉電刺激(NMES)治療,用上海掌動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的KT-90A型電刺激治療儀,分別將電極片貼于患側肢體痙攣肌群及相應拮抗肌群,頻度設置為50Hz,功率≤45W,以患者耐受功率為限,波形為正弦波,脈沖周期為3s,1天1次,每次治療25min,首次連續治療5d,5d后改為間隔2d治療1次,持續治療3個月。
觀察組加用浮針聯合加味黃芪桂枝五物湯治療。①浮針療法:常規消毒后,每次取1枚一次性浮針,選取患側痙攣肢體肘關節、腕關節、膝關節、踝關節等壓痛最痛點的上或下2~3寸位置進針,針尖對準壓痛點,采取快速平刺法,經皮刺入后保持針身與皮下平貼平刺直至到達針柄,若進針過程中有酸脹麻痛感,則退針至皮下,重新進針;進針后按壓痛點,若痛覺無明顯減輕或消失,則需檢查針尖有無對準痛點位置,按需重新校正;進針后以膠布固定針柄,患側肢體可活動關節,留針1~2d,隔天治療1次,5次為1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②加味黃芪桂枝五物湯:藥用黃芪30g,葛根20g,桂枝、當歸、芍藥、伸筋草、地龍各15g,川芎、制附子(先煎)各10g,甘草5g。便秘、口臭甚加大黃(后下)12g,肢體麻木加木瓜10g;胸悶、納呆加白術、茯苓各10g,嘔吐惡心加竹茹、姜半夏各10g,心煩失眠加梔子、黃芩各10g,頭痛甚加夏枯草、石決明各10g,下肢癱瘓加牛膝、杜仲、桑寄生各15g,風火盛加水牛角10g。水煎至500mL,分早晚2次餐后服,7d為一療程,共治療4個療程。
采用改良Ashworth肌張力分級(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評定肌張力[5],分為0~4級,0級:患側肢體被動活動無阻力,無肌張力增高;1級:患側肢體被動活動在關節活動范圍終末端稍感輕微阻力,肌張力略有增高;2級:患側肢體被動活動在關節活動范圍大部分有明顯阻力,肌張力輕度增高,受累部分仍可活動;3級:患側肢體被動活動在關節活動全范圍皆有明顯阻力,肌張力中度增高,受累部分活動困難;4級:患側肢體僵直,很大阻力,活動困難,肌張力嚴重增高。分級越高代表肌張力越高。
采用綜合痙攣量表(Composite Spasticity Scale,CSS)評定患側肢體痙攣程度[6],觀察項目為:踝陣攣(1~4分)、踝跖屈肌群肌張力(0~8分)、跟腱反射(0~4分),計算總分,無痙攣為<7分,輕度痙攣為7~9分,中度痙攣為10~12分,重度痙攣為13~16分。得分越高表示痙攣程度越嚴重。
采用Fugl-Meyer量表(FMA)評定肢體功能[7]。上肢(均為坐位)觀察項目為:肘伸直、肩前屈30°,有無反射活動,手指,腕穩定性,伸肌協同運動,屈肌協同運動,反射亢進,伴協同運動的活動,協同能力與速度,脫離協同運動的活動;下肢觀察項目為:仰臥位-屈肌協同運動,坐位-反射亢進,坐位-伴協同運動的活動,仰臥位-協調能力和速度,站位-脫離協同運動的活動,仰臥位-有無反射活動,仰臥位-伸肌協同運動,每個項目采取0、1、2分三級評分法,上、下肢運動功能評分總分分別為66分、34分,總分嚴重運動障礙為小于50分,明顯運動障礙為50~84分;中度運動障礙為85~95分,輕度功能障礙為96~99分,無運動障礙為100分。得分越低表示運動障礙越嚴重。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8]。對主癥肢體麻木、肢體不遂、肢體強急等采用4級評分法進行量化評分,0分為無癥狀,2分為輕度,4分為中度,6分為重度,計算出總分,總分得分越高代表肢癱相關癥狀越嚴重。
西醫臨床療效標準參照《偏癱的現代評價與治療》進行評價[9]。治愈:關節疼痛消失,患側肢體無疼痛、腫脹,被動運動范圍達到正常,肌肉無萎縮。顯效:關節疼痛明顯緩解,患側肢體疼痛、腫脹顯著減輕,被動運動范圍受阻,活動受限,肌肉輕度萎縮。有效:關節疼痛有所緩解,患側肢體疼痛、腫脹有所減輕,被動運動范圍明顯受阻,活動明顯受限,肌肉明顯萎縮。無效:關節疼痛無好轉,或更嚴重,患側肢體疼痛、腫脹無好轉甚至加重,活動嚴重受限,肌肉嚴重萎縮。
兩組治療前和治療3個月后的MAS分級、CSS評分、FMA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和治療3個月后MAS分級、CSS評分、FMA評分比較 (±s)

表1 兩組治療前和治療3個月后MAS分級、CSS評分、FMA評分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時期 MAS分級(級) CSS評分(分) FMA評分(分)上肢 下肢 總分觀察組 40 治療前 2.94±0.80 8.46±2.49 22.97±4.95 13.36±1.82 36.33±6.77治療3個月后 1.63±0.57*△ 5.83±1.23*△ 48.76±5.42*△ 24.87±2.83*△ 73.63±8.25*△對照組 40 治療前 2.92±0.79 8.44±2.42 22.93±4.89 13.22±1.46 36.15±6.35治療3個月后 2.04±0.60* 6.63±1.55* 37.22±4.33* 18.40±2.35* 55.62±6.68*
兩組治療前和治療3個月后中醫癥候積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和治療3個月后中醫癥候積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和治療3個月后中醫癥候積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時期 肢體麻木 肢體不遂 肢體強急 總分觀察組 40 治療前 4.59±1.05 4.75±1.15 4.25±1.39 13.59±3.59治療3個月后 3.12±0.82*△ 3.06±0.88*△ 2.79±0.73*△ 8.97±2.43*△對照組 40 治療前 4.58±1.18 4.71±1.12 4.15±1.26 13.44±3.56治療3個月后 3.78±0.63* 3.62±0.74* 3.34±0.68* 10.74±2.05*
兩組治療3個月療效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3個月療效比較 例(%)
腦卒中是一種常見的急性腦血管疾病,發生腦卒中后腦室或腦實質出血會引起腦細胞和相關組織發生缺血性壞死,致死率和致殘率均極高,大部分腦卒中預后不良,偏癱是其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其中痙攣性偏癱是常見的表現形式,主要臨床表現為上下肢肌群功能障礙、肌張力增高、被動運動患側肢體明顯受阻,對患者日常生活和其家庭均帶來巨大影響。
腦卒中后痙攣性偏癱屬中醫“痹證”、“偏風”、“痙證”、“筋病”等范疇[10]。以痰瘀阻絡型最為多見。病機是正虛感邪,氣血運行不暢所致,治療原則應為補氣固衛、調暢氣血。
本研究觀察組在西醫NMES治療基礎上,加入浮針聯合加味黃芪桂枝五物湯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3個月后中醫癥候積分、MAS分級、CSS評分均低于治療前和對照組治療3個月,FMA上肢評分、下肢評分及總分均高于治療前和對照組治療3個月;觀察組治療3個月后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提示浮針聯合加味黃芪桂枝五物湯有助改善腦卒中后痙攣性偏癱患者肌張力高、痙攣狀態及運動功能,改善其相關中醫癥候及臨床療效。其中浮針療法源自符仲華先生(南京大學生理學博士),應用于腦卒中偏癱的浮針針刺方法、腕踝針、得氣理論等均基于《黃帝內經》基礎上演變而來,與傳統針刺最大區別在于其無需深入肌肉層,僅浮針于皮下,目前在臨床治療各種痛癥中被廣泛應用,具有鎮痛高效、效果持久及操作簡便等優點[11]。《靈樞·官針》中記載“十二刺”有“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皮膚淺刺法包括“毛刺”、“半刺”、“傍刺”、“直針刺”、“揚刺”等,即可局部振奮經氣,使脈絡通暢、關節流利,同時調和陰陽[12]。浮針在操作過程中可延長局部留針時間,相比常規針刺,可提高針刺效應,提升療效。相關研究指出,浮針留針同時不影響患側肢體關節運動,有利于目標肌肉的舒縮,間斷性地擠壓血管,產生局部泵樣作用,改善肌肉群的血流供應,以助局部炎癥因子清除加快,達到鎮痛、解痙的目的[13]。
黃芪桂枝五物湯中,君藥為黃芪,性溫,有助衛固表、益氣升陽之功,可鼓衛氣暢達而促血行;桂枝、芍藥、制附子、地龍、伸筋草、當歸均為臣藥,桂枝性辛溫,有活血通脈、溫經通陽之功,與黃芪配伍,可收固表不留邪之效,益氣溫陽、補中有通、扶正祛邪;芍藥性微寒,有行血宣痹之功,可平抑肝陽、養血斂陰、散瘀止痛;附子大辛大熱,主溫經散寒、補火助陽、回陽救逆,與桂枝合用,增其溫煦之力,加強辛散祛邪之功;地龍性寒,為血肉有情之品,能活血通絡、息風止痙;伸筋草性溫,能舒筋通絡、祛風濕;地龍與伸筋草合用可收舒筋活絡止痛之效;當歸性辛溫,有補血活血之功,是血中之圣藥,與芍藥配伍,可補血養血;甘草、葛根為佐使,葛根可引經上行,直達病灶,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共用可溫煦活血、溫陽通脈、益氣升陽、調暢營衛,最終達到氣行則血行的目的。現代藥理研究指出[14],加味黃芪桂枝五物湯可有效增加腦血管流量,增強缺氧細胞能力,減少腦血流再灌注損傷,防止細胞凋亡;減少血小板聚集以預防血栓形成,有助促側支循環,重建腦血流循環,保護腦細胞功能,緩解腦血管痙攣狀態。
綜上所述,浮針療法聯合加味黃芪桂枝五物湯治療腦卒中后痙攣性偏癱可提高療效,緩解相關中醫癥候,降低肌張力,改善肢體痙攣狀態及運動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