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曉紅
(江蘇省常州市中醫醫院婦科,江蘇 常州 213000)
經行頭痛指每值經期或行經前后出現頭痛而經后輒止的病證。筆者用加減當歸芍藥散結合引經法治療肝脾失調型經行頭痛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共35例,均為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本院門診患者。18~25歲5例,26~35歲12例,36~45歲18例;病程1~13年,平均(4.77±0.56)年。
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及《中醫婦科學》[2]。①頭痛每值經期或行經前后呈周期性發作,連續2個月經周期以上;②疼痛部位大多為頭部一側,亦可見于巔頂或兩側太陽穴,疼痛性質有脹痛、刺痛、掣痛、綿綿作痛等;③排除因外感、高血壓、顱內占位等其他原因引起的頭痛。
中醫辨證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第3輯、《中醫婦科學》以及《中醫證候辨治規范》[4]。主癥為經期及經行前后頭脹痛。次癥:①乳房脹痛;②體倦乏力;③頭暈目黑;④惡心嘔吐;⑤大便稀瀉。舌淡紅苔薄黃,脈細弦。主癥必備,兼有次癥中2項或2項以上,結合舌脈即可診斷。
納入標準:①符合診斷標準及辨證標準。②年齡18~45歲,月經周期規律,21~30天一行。③近1個月未服用治療經行頭痛的藥物。④頭痛總積分不低于7分。⑤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因外感、高血壓、顱內占位性病變等其他原因引起的頭痛。②妊娠或哺乳期。③合并有嚴重全身性疾病,如心、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原發性疾病及精神病。④過敏體質或既往對研究藥物過敏;⑤正在參加其他藥物臨床試驗。
加減當歸芍藥散(當歸5g,炒白芍30g,炒白術10g,川芎6g,茯苓10g,制香附6g,丹參10g,延胡索20g,月季花10g,大棗5枚,紅糖適量)。后頸項太陽頭痛,加羌活、蔓荊子;前額陽明頭痛,加葛根、白芷;兩側太陽穴少陽頭痛,加柴胡、黃芩;巔頂厥陰頭痛,加吳茱萸、藁本。于經前1周開始服至本月經周期頭痛癥狀消失為一療程,連續治療3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臨床癥狀總積分。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分別記錄治療前1次月經期和治療第3個療程后下次月經期的頭痛強度、持續時間、發作次數、伴隨癥狀,4項之和為臨床癥狀總積分。
頭痛強度積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5]:無為0分;0~3cm為2分;3~7cm為4分;7~10cm為6分。
頭痛持續時間積分。正常為無,積分0分;輕度為持續時間小于12h,積分2分;中度為持續時間12h~2d,積分4分;重度為持續時間大于2d,積分6分。
頭痛發作次數積分。以每月周期計算。無為積分0分,發作小于等于2次積分2分,發作3~4次積分為4分,發作大于等于5次積分6分。
伴隨癥狀積分。無為0分,伴有惡心、嘔吐、畏光畏聲其中1項積分1分,伴見2項積分2分,伴有3項或以上積分3分。
據臨床癥狀積分總和進行頭痛程度判定:嚴重頭痛總積分大于等于17分,中度頭痛總積分11~17分,輕度頭痛總積分7~11分。
中醫證候積分。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制定,分別記錄治療前1次月經期和治療第3個療程后下次月經期的中醫證候評分,并計算總積分。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臨床痊愈:頭痛消失,無周期發作,治療后總積分、證候積分減少大于等于95%。顯效:頭痛減輕明顯,或頭痛消失后3個月經周期內又有復發,治療后總積分及證候積分減少70%~94%。有效:頭痛減輕,治療后總積分及證候積分減少30%~69%。無效:頭痛無變化,甚或加重,治療后總積分及證候積分減少不足30%。
臨床痊愈7例(20%),顯效12例(34.29%),有效10例(28.57%),無效6例(17.14%),總有效率82.86%。
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 (分,±s)

表1 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 (分,±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1。
時間 頭痛強度積分 頭痛持續時間積分 頭痛發作次數積分 伴隨癥狀積分 總積分治療前 3.71±1.62 3.54±1.54 2.91±1.40 2.03±0.62 12.20±1.68治療后 1.77±1.06* 1.91±1.34* 1.69±0.87* 0.51±0.70* 5.89±3.31*
中醫證候積分治療前為(9.69±1.78)分,治療后為(4.09±1.54)分,治療后中醫癥狀積分較治療前下降顯著(P<0.01)。
頭為諸陽之會,足厥陰肝經會于巔頂,經期氣血下注沖任,肝藏血而虧虛,體內陰血相對不足,不能上榮于竅,現代名家根據本病特點,認為與肝關系密切。“女子以肝為先天”,平素情志不舒,氣機不暢,加上經行氣血活動變化劇烈,肝氣郁結更甚,易化火上擾清竅,或肝氣不達,氣血運行受阻,加之脾胃匾乏,累及于脾,肝脾失調,血水阻滯,上行腦竅,發為經行頭痛。肝脾失調型經行頭痛主要表現為經行前后頭痛,伴隨乳房脹痛,或乳頭疼痛不能觸衣,神疲乏力,頭昏目黑,惡心嘔吐,大便溏薄等。肝主疏泄,若情志不暢,肝氣郁結,氣機不達,肝氣疏泄不利,則經前胸脅、乳房作脹,乳頭痛不能觸衣,煩躁易怒,小腹脹痛;脾主統血,脾虛則氣血化源不足,表現為神疲倦乏力,胃弱則肝氣橫逆易犯胃,表現為惡心泛泛甚至嘔吐。治療此型經行頭痛臨床上需要柔肝調脾的同時加以和胃理氣。當歸芍藥散源于張仲景《金匾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篇》,治療“婦女懷妊腹中絞痛”及“女人腹中諸疾痛”,臨證時筆者化裁為加減當歸芍藥散治療痛經療效顯著[6],“有是證,用是方”,所以筆者采用“異病同治”法,將此方結合引經法用于肝脾失調型經行頭痛,收效頗佳。本方具有調肝和脾,養血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方中當歸養血活血,白芍柔肝緩急,共為君藥;“一味丹參,功同四物”,丹參加強養血活血之力,“頭痛不離川芎”,川芎行血中之氣,合制香附、延胡索行氣止痛,此四味共為臣藥;炒白術、茯苓健脾滲濕,培土養木,月季花柔肝疏肝,共為佐藥;大棗補血養血,合適量紅糖調和脾胃,共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調肝健脾、養血活血、理氣和胃,緩急止痛之效,肝得柔養而氣機暢達,脾得健運則胃氣和,氣血通暢則疲散滯消,故疼痛消止。《冷廬醫話·頭痛》[7]曰:“頭痛自頸后上至巔頂,痛連后項,經屬太陽;上至目珠,痛在前額,經屬陽明;上至兩側,痛在太陽穴,經屬少陽。太陽經行于身后,陽明經行于身前,少陽經行于身側,厥陰經會于巔頂。”臨證時根據頭痛部位,循經取藥,太陽頭痛,選用蔓荊子、羌活;陽明頭痛,選用白芷、葛根;少陽頭痛,選用柴胡、黃芩;厥陰頭痛,選用藁本、吳茱萸。通過引經藥,引導藥物直達腦竅,使加減當歸芍藥散用于治療經行頭痛有異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