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彥想,劉 靜
(河南省鄭州市第九人民醫院骨科,河南 鄭州 450053)
長時間勞損、年齡的增長都能使頸椎發生退行性改變,從而引發頸椎病,在頸椎病六種分型中,以神經根型頸椎病(CSR)發病率最高。CSR主要是由于頸椎長期處于非正常曲度中,使神經、血管受到壓迫,造成血氧供給不足,引起神經、血管功能障礙,易出現肩頸放射性疼痛、上肢麻木等[1]。目前臨床治療方法主要分為手術及非手術治療,對于大部分中輕度CSR,非手術治療與手術治療差異不明顯。針灸是我國應用廣泛的一種傳統治療手段,中醫認為CSR的病因主要為風、寒、濕侵入經絡,阻礙氣血運行;肝腎血虧,無法濡養經脈,致使肢體不利;脾腎不調導致津液聚集成痰,阻滯氣血等,針灸可通過直接對患處組織進行刺激,改善內部環境與患處微循環,達到減輕癥狀的目的,且針灸治療較手術治療更加方便,治療費用更低,創傷面積更小[2]。手三針與頸夾脊穴都是多年臨床經驗的總結,用于治療頸椎病的穴位。本研究針刺手三針及頸夾脊穴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82例,均為2020年5月至2021年6月本院診治患者,采用簡單隨機分組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1例。觀察組男21例,女20例;年齡19~68歲,平均(42.72±10.62)歲;病程3~11月,平均(7.16±1.68)月。對照組男22例,女19例;年齡20~68歲,平均(43.77±10.95)歲;病程3~12月,平均(6.79±1.55)月。兩組年齡、性別、病程等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符合西醫《頸椎病專家共識》[3],中醫《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CSR診斷標準[4];②經醫院倫理委員會通過,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①重要臟器功能不全;②已使用激素類藥物治療;③出于哺乳或妊娠期;④合并有神經功能障礙等無法配合研究。
兩組均用針刺頸夾脊穴治療。常規消毒,安撫患者緊張情緒,待患者放松后取一次性無菌針灸針由頸夾脊穴向棘突方向刺入約0.5~0.8寸。得氣后用平補平瀉捻轉法以180°,120次/min的頻率捻轉30s,留針30min,每間隔10min行針1次。1日1次。
觀察組加用針刺手三針治療。常規消毒,需患者半握拳,待患者放松后取一次性無菌針灸針由三間、中渚、后溪三穴刺入0.5~0.8寸,得氣后以提插法運針5~10 s,患者有強烈酸脹痛感后留針30min,每間隔10min行針1次。1日1次。
兩組均10天為一療程,持續治療2個療程。
NPQ、JOA、WHOQOL-BREF評分。患者填寫North Wick Park頸痛量表(NPQ)[6],得分越高表示疼痛情況越嚴重。日本骨科協會評估治療分數量表(JOA)[7],分數越低代表MCSM造成的功能障礙越嚴重。生活質量測定簡表(WHOQOL-BREF)[8],分數越低說明生活質量受影響程度越大。
血清學指標。采用酶聯免疫法(ELISA)測定超敏C-反應蛋白(hs-CRP)、白細胞介素-6(IL-6)及白細胞介素-8(IL-8)水平。
并發癥。記錄治療期間出現的暈針、劇烈疼痛、感染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痊愈:疼痛消除,頸部活動功能恢復。顯效:疼痛、活動情況明顯改善,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工作。有效:疼痛、活動情況有所緩解,但無法正常生活工作。無效:疼痛、活動情況無明顯變化。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NPQ、JOA、WHOQOL-BREF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NPQ、JOA、WHOQOL-BREF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NPQ、JOA、WHOQOL-BREF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NPQ JOA WHOQOL-BREF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1 24.18±4.86 15.57±2.51* 12.41±2.49 16.34±2.33* 65.23±13.14 86.12±12.59*對照組 41 23.97±4.22 17.02±3.26* 12.33±2.67 14.82±2.05* 66.51±13.36 79.19±10.90*t 0.209 2.257 0.140 3.136 0.437 2.665 P 0.835 0.027 0.889 0.002 0.663 0.009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學指標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學指標比較 (±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學指標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hs-CRP(mg/L) IL-6(pg/mL) IL-8(μ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1 20.62±5.62 10.64±2.62* 1.98±0.54 1.16±0.28* 28.96±8.46 21.04±5.51*對照組 41 20.19±5.23 12.72±3.11* 1.91±0.48 1.33±0.35* 28.53±8.26 24.28±7.12*t 0.359 3.275 0.620 2.429 0.233 2.304 P 0.721 0.002 0.537 0.017 0.817 0.024
治療期間兩組均未見嚴重并發癥。
夾脊穴最初是由華佗提出的臟腑背腧穴的特殊定位,隨著中醫的不斷發展,將現代臨床治療經驗與舊時夾脊穴資料總結而成的頸夾脊穴已廣泛應用在頸椎病的治療。頸夾脊穴是直接在頸椎的病痛位置取穴,能對周圍組織產生治療作用。同時頸夾脊穴位于督脈與足太陽經脈上,且與足少陰腎經等經脈相聯系,通過刺激穴位,能調節督脈經氣,促進經脈氣血運行,起到補腎益氣的作用[9]。手三針取三間、中渚、后溪三穴,為大腸、三焦、小腸三經上的輸穴,頸項是連接腦與身體的門戶,經絡眾多,針刺手三針可疏通三陽經氣,起到遠治作用,激發體內陽氣,祛邪消寒,疏經通絡,加速氣血運行。其中后溪穴與督脈相連,在經脈過處均可起到治療效果,因此肩胛、上肢的癥狀也能得到明顯改善[10]。手三針與頸夾脊聯合應用,通過在病痛部位直接取穴施針,改善組織對神經的壓迫,對病灶進行直接刺激,促進受損神經細胞釋放神經遞質,從而緩解肌肉痙攣,同時改善患處的酸堿度,減少炎癥發生,促進受損神經修復,去除淤積的風、寒、濕氣,調和氣血。通過刺激遠端穴位,疏通手三陽到督脈的經絡,使經脈過處的氣血循環發生改善,從而減輕肢體痛麻情況,同時激發體內正氣,補充肝脾氣血,使經脈、關節都能受到濡養。
針刺手三針及頸夾脊穴治療CSR有較好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