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昊
(河南省老干部康復醫院疼痛康復科,河南 鄭州 450003)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Osteoarthritis,KOA)多發于中老年群體,尤其是女性發病率更高,其主要患病特點為關節發生軟骨變性或發生破壞,部分患者伴有骨質增生,發病后患者行動時關節疼痛會引發患者活動障礙,給生活帶來極大負面影響[1]。此癥的治療關鍵在于緩解關節疼痛,提升運動功能。西醫常見的療法為服用藥物或者嚴重者進行手術治療,但由于創傷性等問題,非手術治療仍為首選[2]。隨著中醫研究的深入發展,其無創性優勢明顯。中醫認為風寒濕邪氣侵入關節,留滯不去成痹證[3]。本研究用刺絡放血療法聯合針刺董氏奇穴輔治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100例,均為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治療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50例。研究組男22例,女28例;年齡55~76歲,平均(69.16±5.26)歲;病程1~6年,平均(3.78±0.70)年;關節炎III級22例,IV級28例。對照組男21例,女29例;年齡55~77歲,平均(69.27±5.31)歲;病程1~6.5年,平均(3.90±0.85)年;關節炎III級23例,IV級27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西醫診斷標準:符合《2007 年版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膝關節骨關節炎診治指南》[4]中關于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診斷標準:膝關節反復疼痛、X光顯示關節間隙變窄有囊性病變、關節液清亮粘稠、活動時有骨擦感等。同時根據其中X 線分級標準判定嚴重程度,0級為無改變,關節完全正常;I級為關節間隙輕度狹窄,少量的骨贅;II級為有明顯的骨贅,關節間隙輕度變窄;III級為中等量骨贅,關節間隙變狹窄較明確,有硬化性改變;IV級為大量骨贅,關節間隙明顯變窄,嚴重硬化性病變及明顯畸形。
中醫診斷標準:中醫診斷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中關于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癥狀即骨痹癥:①發病隱匿,多發于中老年群體;②患病初期膝關節隱隱作痛,活動不利;③中后期膝關節腫脹,活動時有摩擦音。
納入標準:①符合診斷標準;②不暈針,能夠完成整個治療過程;③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患有風濕性關節炎、痛風等疾病;②膝關節有嚴重外部損傷;③伴有精神或者語言方面疾病不能配合研究。
兩組均用雙氯芬酸鈉緩釋片(北京諾華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10980297)1粒,餐后或隨餐口服,每日1次,10天為一療程。配合膝關節輔助治療,如紅外線治療,使用紅外線治療儀(武漢康貝諾醫療設備有限公司生產,最大功率150VA),根據疼痛度及耐受度等調節至適當溫度時間以緩解膝關節疼痛,均為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治療組加用刺絡放血聯合針刺董氏奇穴治療。①刺絡放血:膝蓋行直立位,查看膝關節形色、充盈度及壓痛感等。消毒后快速點刺靜脈或腘靜脈直至出血,點刺時刺破血管壁即可,避免穿透血管引發瘀血。待血液自然流盡(血液顏色自黑轉為鮮紅),控制出血量在10 mL以內,若出血量不達標可借助拔火罐。每周治療1次,療程為4周。②針刺董氏奇穴:取平臥位,以心膝穴、心門穴、火主穴為主穴位,消毒后使用無菌針快速破皮后,貼骨刺入穴,注意針刺深度。隨后留針30min,留針時叮囑患者適度活動患處,如平臥做緩慢屈膝,如身體條件允許可做蹲立數次,若無法進行活動可輕拍患處使經絡之氣通暢。每日1次,5次休息兩天,10次為一療程。
關節指數積分:以WOMAC關節指數評分標準[6]為參考,記錄WOMAC關節指數積分,積分涵蓋關節疼痛嚴重程度、關節僵硬及軀體功能3個方面,用以評估骨關節炎的癥狀。每方面均分32分,總指數積分96分,嚴重程度與分數成正比。
膝關節運動功能評分:以Lysholm膝關節評分量表(LKSS)[7]及美國膝關節協會評分量表(AKS)功能評分[8]對運動功能進行評價,LKSS從坡行、支撐、交鎖、不穩定性、疼痛、腫脹、爬樓梯及下樓梯8個方面進行評定;AKS評分從疼痛、活動度、穩定性、伸展及功能評分五方面進行評分;兩項評分滿分均為100分,為各項目分數加和,分數越高表明功能越良好,低于70分則說明已經出現問題。
疼痛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9],分別評估靜息狀態、行走時、上下樓梯時的疼痛程度,分值越高,疼痛越明顯,若為兩側患肢,則分別評分后取平均值。
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臨床痊愈:關節疼痛、僵硬、活動受限情況等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WOMAC評分均減少大于等于95%。顯效:關節疼痛、僵硬、活動受限情況等癥狀明顯減輕,但仍有輕微疼痛,WOMAC評分減少70%~94%。有效:關節疼痛、僵硬、活動受限情況等癥狀較前均減輕,但時有加重,WOMAC評分均減少30%~69%。無效:關節疼痛、僵硬、活動受限情況無減輕甚至加重,WOMAC評分均減少小于30%。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
兩組治療前后WOMAC、LKSS、AKS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WOMAC、LKSS、AKS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WOMAC、LKSS、AKS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時期 WOMAC評分 LKSS評分 AKS評分研究組 治療前 62.77±10.44 52.88±6.90 45.12±4.66治療后 29.38±5.14*△ 82.16±10.38*△ 65.88±6.24*△對照組 治療前 61.84±10.51 52.96±6.97 45.20±4.57治療后 39.18±6.22* 69.44±8.53* 56.18±5.59*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評分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評分比較 (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上下樓梯疼痛評分研究組 治療前 5.70±0.77 5.85±0.88 6.12±0.92治療后 1.86±0.24*△ 2.12±0.23*△ 2.59±0.43*△對照組 治療前 5.65±0.69 5.89±0.81 6.27±0.87治療后 2.87±0.35* 3.26±0.46* 3.28±0.56*組別 時期 靜息狀態下疼痛評分行走時疼痛評分
膝關節是人體負重最大的關節,其正常運動與肌腱、骨性結構、關節囊等密切相關,無論哪個部位受到損傷都會引發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由于其關節部位及結構的特殊性,因此發病機理較為復雜,目前還沒有定論[10]。通常認為是生物性及生物力學改變共同作用導致。部分研究認為,機能及代謝能力隨著年齡會有消極變化,尤其是鈣流失加重降低了骨修復能力,軟骨一旦損傷很難恢復。而性激素分泌同樣有重要影響,中老年女性進入絕經期后其性激素分泌減少會降低軟骨的生長代謝速率[11]。從生物力學角度分析,肥胖患者體重過大,會增加膝蓋的負重,同時伴隨的代謝類疾病又會影響鈣和磷的代謝,導致軟骨面缺損。膝骨性關節炎最突出病癥是患者行動時關節疼痛、平衡力不好且無法負重。針對其癥狀,現多用雙氯芬酸治療。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屬中醫“骨痹”范疇。因外界風寒濕邪氣留滯筋骨關節不去,氣血凝滯筋脈骨節,氣血不通。氣血虛弱,關節失養。因此治療關鍵在于暢通經絡氣血,補益脾腎,活血祛瘀。放血療法與針刺相匹配,其重在瀉邪提正,祛除瘀滯。
董氏奇穴的特色是“奇正相通”,穴位與主治病證互通,蘊含著全息對應上、中、下焦整體治療的思維。心膝穴、心門穴、火主穴對疼痛緩解有顯著效果。針刺心膝穴以健側取穴且貼骨進針,左右二針尖朝向心包經上形成一種倒馬針法,可加強治療,止痛散瘀。心門穴位于手太陽小腸經上,膝關節的疼痛多與心經有關,針刺心門穴可迅速緩解疼痛。火主穴可調理全身氣血,膝部疼痛可表明肝部氣血瘀滯不通。而斜刺火主穴,可調補肝腎之虧,活血生津,滋養筋脈骨節,起到治療關節炎作用。而配合刺絡放血療法,治療關鍵是調整陰陽、疏經活血。考察其生物學機理,針刺可以影響血流剪應力而調節內皮細胞的作用,與此同時促進富含致痛物質血液放出與新鮮血液交換,從而稀釋致病物質的濃度,起到改善局部微循環,修復受傷組織的作用。兩種手法聯合作用,由表及里疏通脈絡,標本兼治。
刺絡放血療法聯合針刺董氏奇穴輔治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可提高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