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麗燕
(重慶市兩江新區第二人民醫院,重慶 401120)
椎動脈型頸椎病發病因素主要是由于患者平日疲勞過度其軟組織發生勞損,或者是頸椎開始發生退行改變,最明顯的癥狀是頸肩疼痛和眩暈[1]。本研究用針刺結合腹部推拿治療CSA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74例,均為2019年3月2日至2021年1月7日重慶市兩江新區第二人民醫院收治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37例。研究組男23例,女14例;年齡32~60歲,平均(38.5±13.5)歲;病程2個月~1年,平均(4.5±2.1)個月。對照組男19例,女18例;年齡32~63歲,平均(40.5±16.7)歲;病程3個月~1年,平均(5.2±2.4)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符合《頸椎病診治與康復指南(2010版)》中椎動脈型頸椎病診斷標準,①曾有猝倒發作,并伴有頸性眩暈;②旋轉試驗陽性;③影像學顯示節段性不穩定或鉤椎關節增生;④椎動脈血管提示椎動脈供血不足。中醫診斷符合氣滯血瘀證,以眩暈為主,頸項強痛,動則加劇,痛點固定不移,頭暈目眩,常伴肢體麻木,舌質淡紅,或暗有瘀斑,脈弦或澀。
納入標準:①符合西醫診斷標準并符合中醫辨證標準;②年齡30~65歲;③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眩暈癥狀可因其高血壓或耳源性、眼源性引發,曾接受過頸部外傷手術治療,肝腎功能嚴重受損,推拿部位皮膚破損、感染,針刺過敏,精神異常,無法正常進行言語溝通。
兩組均用針刺和頸項部推拿治療(先針刺后推拿),研究組加用腹部推拿治療。
針刺:用華佗牌針灸針(0.3mm×40mm),然后選取頸夾脊穴、風池穴、外關穴、后溪穴、大椎穴以及合谷穴,用爪切進針法進針[2],捻針時將針刺角度控制在90°~180°,保持每分鐘捻針最少60次,最多90次,平補平瀉。隔日1次,每次15min,共治療20天[3]。
頸項部推拿:用滾法和一指禪法放松頸背部肌肉,每次8min;用拿法拿頸部約5min,重點拿肌肉痙攣部位;用拇指按揉頸部、肩背部級肩胛骨內緣痛點約3min。共治療20天。
腹部推拿:取關元、中脘、氣海、商曲、滑肉門、風濕點,根據各個穴道的特點對各個穴道行揉按法、運腹、摩腹以及推法,每日1次,每次30min。共治療20天。
腹部按法:患者平躺,站在患者左側,將手掌各關節按壓在患者腹部的相關穴上,并用另一只手掌的食指關節背面對患者的腹部緩緩進行按壓,按壓時需要詢問患者的感覺,待患者表示其感覺腹部開始出現了酸麻涼脹的感覺之后,再將兩只手掌緩緩上提,注意時間需要控制在5min[4]。
腹部揉法:將雙手擺成供狀并將其交叉重疊放置在腹部的中脘穴位處,隨后使用腕關節對其腹部穴位按揉,注意詢問患者力度是否適宜,切勿用力過猛對患者造成強烈的疼痛感,由于是用腕關節對患者腹部進行推拿,因此按揉患者腹部的時候一定要保持動作輕輕柔,每次20~30min。
運腹法:將雙手做成供狀后并使用各手指的直面與手掌根部沿著患者整個機體的方向進行推拿,另外需要指導患者將腹部向右進行弧形運動,隨后手指發力對腹部進行向左的弧形運動,每次15~20min[5]。
腹部推法:用雙手拇指關節對患者的腹部巨闕穴道進行推拿,另外四根手指則需要放置在患者的腹部兩側起固定作用,然后指導患者進行呼氣并立即將拇指按住任脈并緩緩推向神闕,然后囑患者進行吸氣,在其吸氣的同時立刻將手收回。
摩腹:將右手掌放在患者腹部,按照順時針方向對腹部進行團摩。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患者出現了皮膚或者肌肉疼痛的情況,需要立即停止治療,并在疼痛部位進行熱敷或輕柔處理,若治療期間癥狀有加劇情況,需要立即終止治療并用常規藥物治療。
用ESCV表評分,分為眩暈、頸肩痛、頭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社會適應共6項,其中眩暈共0~16分,頸肩痛共0~4分,頭痛0~2分,日常生活及工作0~4分,心理社會適應0~4分,分數越高表示癥狀越輕。彩超檢測椎動脈血流速度和血管內徑。
用SPSS22.0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臨床痊愈:眩暈、疼痛等臨床癥狀消失,功能積分減少90%以上。顯效:眩暈、疼痛等臨床癥狀明顯改善,功能積分減少70%~89%。有效:眩暈、疼痛等臨床癥狀有所改善,功能積分減少30%~69%。無效:臨床癥狀及體征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功能積分減少不足30%。
兩組治療前后椎動脈彩超檢查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椎動脈彩超檢查結果比較 (±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椎動脈彩超檢查結果比較 (±s)
治療前 治療后血管管徑(mm)血管管徑(mm)組別 例 血流速度(cm/s)血流速度(cm/s)對照組 37 2.71±0.15 30.62±1.87 3.31±0.24 43.96±4.45研究組 37 2.69±0.17 29.89±1.99 3.46±0.17 46.12±3.93 t 0.241 0.129 4.126 4.875 P 1.254 2.365 0.03 0.02
兩組治療前后ESCV評分、不良反應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ESCV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ESCV評分比較 (分,±s)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研究組(37例) 對照組(37例)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眩暈 7.44±2.23 13.92±2.231 6.54±2.34 12.71±2.31頸肩痛 1.51±0.62 3.42±0.61 1.73±0.52 3.33±0.62頭痛 1.31±0.38 1.73±0.32 1.19±0.31 1.66±0.33日常生活、工作 1.51±0.54 3.22±0.51 1.52±0.54 2.87±0.62心理、社會適應 1.90±0.62 3.11±0.75 1.81±0.55 2.65±0.71總分 13.8±2.89 25.42±3.33△12.85±2.96 22.21±3.3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CSA屬中醫“眩暈”、“項痹”范疇。主要為受風寒濕邪侵襲、氣滯血瘀所致。治當條暢氣機、疏通經絡、活血化瘀。針刺可以調節經氣、疏通經絡,使氣血平衡、氣血流通[8]。頸項部推拿能對頸項部痙攣的肌肉進行放松,使椎動脈中狹窄部位的血管內徑得到恢復,使之骨正筋柔,運氣行血[9]。有研究指出[10],出現眩暈與脾胃氣機升降受阻有關,脾濕內蘊、痰濁上升,則出現眩暈。腹部推拿可改善脾胃兩經的經氣運行,提高頭頸部的氣血供應,改善眩暈癥狀。也有研究證實,阻斷腹部主動脈后,能增加頭頸部血液的灌注。腹部推拿治療癥狀體征改善情況要明顯優于單用針刺與頸項部推拿。
針刺聯合腹部推拿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氣滯血瘀證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