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鴻源,戴怡奇,楊 冰,夏婷婷
(肇慶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附屬醫院康復科,廣東 肇慶 526200)
腦卒中后常伴有不同程度肌張力增高,從而引起肢體功能障礙,表現為肢體痙攣、肌肉攣縮、關節畸形、僵硬等,近年來我國腦卒中發病率逐年升高,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并增加家庭經濟負擔[1],目前針對卒中后肌張力增高有藥物治療及物理康復治療,其中低能量體外沖擊波利用沖擊波能量定點刺激肌肉、筋膜、肌腱等,促進肢體功能恢復[2]。本研究用低能量體外沖擊波聯合經筋針刺治療腦卒中肌張力增高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81例,均為2020年2月至2021年7月我院接受治療的腦卒中肌張力增高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0例和試驗組41例。對照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44~72歲,平均(53.25±4.70)歲;病程2~11個月,平均(7.16±1.81)個月;左側肢體異常11例,右側肢體異常29例。試驗組男24例,女17例;年齡43~72歲,平均(53.38±4.69)歲;病程2~12個月,平均(7.22±1.84)個月;左側肢體異常12例,右側肢體異常29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符合腦卒中肌張力增高[3]診斷標準;②簽署知情同意書;③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①合并因其他疾病引起的肌張力增高;②針刺部位皮膚存在皮疹或過敏;③認知、溝通能力、感知異常;④合并嚴重骨折或關節炎癥;⑤合并惡性腫瘤、心、肝、腎等嚴重衰竭。
兩組均用體外沖擊波治療儀(Uniphy Elektromedizin Gmbh,Shock Master500)進行治療。囑患者仰臥并將患側肢體自然放置,設置輸出壓力、脈沖、頻率分別為1.5bar、1500轉/次、8Hz,由專業康復醫師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選擇治療位置并涂抹耦合劑,醫師將探頭從肌肉起始點沿著肌肉行走方向緩慢移動,移動過程中對肌肉緩慢施加壓力,以患者耐受為度,沖擊區域包括患側上肢、下肢、手腕部、腹部等痙攣肌群,每日1次,治療持續4周。
試驗組聯合經筋針刺治療。囑患者取仰臥位,由專業針灸醫師采用0.25mm×40mm華佗針灸針(蘇州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蘇械注準20162200970)進行經筋針刺,首先醫師用拇指與食指尋找患側肢體壓痛點,以關節周圍肌腱為主,每次選擇6~8個壓痛點順肌肉行走方向進行斜刺,每間隔五分鐘給予提插捻轉等手法加強得氣,手法輕重以患者耐受為度,上肢肌張力增高聯合曲池穴、合谷穴、手三里穴,下肢肌張力增高聯合足三里穴、豐隆穴、絕骨穴,每穴均留針25min,每日針刺1次,1周連續針刺5日,連續治療4周。
治療后1個月根據臨床癥狀與肌張力恢復情況評估療效[4]。臨床癥狀未見明顯改善甚至加重為無效,肌張力下降2級以上且肢體痙攣癥狀緩解為有效,臨床癥狀消失且肌張力恢復正常為顯效。
治療前、治療結束后1個月采用Fugl-Meyer評估量表(FMA)評估上下肢運動能力,上肢評分范圍為0~66分,下肢評分范圍0~34分,得分越低表示運動能力越差。
治療前、治療后1個月采用改良Barthel指數評分(MBI)評估其生活能力[5],具體包括飲食、洗澡、步行、如廁等10個日常生活項目,得分范圍為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能力越好。
治療前、治療后1個月采用綜合痙攣量表(CSS)評估痙攣情況,評分范圍為0~16分,得分越高表示痙攣程度越重。
兩組均于治療前、治療后1個月采用徒手肌力測定評分(MMT)評估肌力,評分范圍為0~20分,得分越高表示肌力恢復越好。
治療前、治療后1個月采用改良Asworth指數評分評估屈指肌群、屈腕肌群、屈肘肌群肌張力,得分范圍為0~5分,得分越高表示肌張力越高。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生活運動能力、肌力及痙攣情況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生活運動能力、肌力及痙攣情況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生活運動能力、肌力及痙攣情況比較 (分,±s)
組別 例 下肢FMA 上肢FMA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0 16.15±2.08 25.29±2.09*16.62±3.10 26.72±2.11*試驗組 41 16.14±2.07 31.51±2.05*16.31±3.08 33.05±2.14*t 0.022 13.518 0.451 13.405 P 0.983 <0.001 0.653 <0.001

續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肌張力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肌張力比較 (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肌張力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屈指肌群 屈腕肌群 屈肘肌群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0 4.15±0.08 3.69±0.09* 4.62±0.10 3.72±0.11* 4.06±0.13 3.54±0.39*試驗組 41 4.14±0.07 3.31±0.05* 4.60±0.08 3.45±0.14* 4.08±0.11 3.10±0.07*t 0.598 23.411 0.992 9.664 0.747 7.026 P 0.552 <0.001 0.324 <0.001 0.458 <0.001
腦卒中可導致運動神經元異常從而引起肌張力增高,影響患者肢體日常活動及生活質量。目前常采用低能量體外沖擊波進行康復治療,利用沖擊波刺激局部肌肉及肌腱促進其運動功能的恢復[6]。
中醫認為腦卒中后肢體肌張力增高多為氣血瘀滯、經絡不通、筋脈失養,治療以活血通絡、疏通筋脈為主,其中經筋針刺可通過選擇局部壓痛點聯合基礎穴位改善局部氣血,促進肌肉及肌腱恢復正常血液循環,聯合低能量體外沖擊波有望提高卒中后肌張力增高治療效果。
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說明低能量體外沖擊波聯合經筋針刺可改善治療效果。分析原因經筋為十二筋脈氣血輸注于筋肉骨節之所,經筋針刺可疏通骨節附近氣血,使肌肉得到濡養,從而減少痙攣;其次肌纖維異常可導致肌張力增高引發疼痛,而疼痛可加劇肌肉緊張發生痙攣,經筋針刺有鎮痛作用,可抑制疼痛與肌肉痙攣的惡性循環模式,聯合低能量體外沖擊波可改善治療效果。
治療后試驗組上下肢FMA、MBI及MMT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試驗組CSS評分低于對照組,說明低能量體外沖擊波聯合經筋針刺可改善肢體功能、生活能力及痙攣情況。分析原因經筋針刺中曲池可調節陽明大腸經氣血,對于上肢痹痛不遂效果良好,聯合壓痛點斜刺,可改善上肢功能;足三里為陽明胃經穴位,可改善下肢痿痹并調節患者免疫,增強下肢功能及肌力,促進患者康復并改善其生活能力;經筋針刺可加強低能量體外沖擊波刺激效果,二者協同改善肢體功能。
治療后試驗組屈指肌群、屈腕肌群、屈肘肌群肌張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說明低能量體外沖擊波聯合經筋針刺可改善肌張力,分析原因一方面經筋針刺可加強經筋活動關節及約束骨骼的作用,還可疏通瘀滯的氣血并緩解痙攣,通過其鎮靜作用抑制亢進的脊髓反射[7],降低肢體肌張力,另一方面機體陰經筋與陽經筋是相互拮抗的關系,經筋針刺可調節二者之間的平衡,幫助陰陽經筋協調作用于關節肌肉[8],從而改善肌張力。
綜上所述,低能量體外沖擊波聯合經筋針刺可提高治療效果,促進運動功能恢復,降低肌張力并改善肌力與痙攣,提高生活能力。